乡土中国课外书,乡土中国好看的课外书
《乡土中国》是2013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是费孝通创作的。要看课外书,这本值得选择。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乡土中国课外书,希望你喜欢。
乡土中国课外书:作者简介
费孝通,祖籍江苏吴江。一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学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费孝通早在学生时代即凭一本《江村经济》一举成名。是什么造就了费孝通?人杰地灵的故乡?思想“新潮”的父母?生逢其时的幸运?一个91岁老人的深情回忆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走过风风雨雨的百年中国。
年轻的费孝通在未名湖畔和清华园里度过了一生中最恬淡的日子,在这里,他遇到了良师和志同道合的伴侣,并逐渐确立了“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调查报告”的理想,1935年夏天,他和新婚的妻子出发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在广西大瑶山的实地调查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爱情上,都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这篇文章使得靠桑蚕为生的“开弦弓村”从此成为国际社会学界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之地,它也把费孝通的命运和这座普通的江南水乡、和历经沧桑的中国农村工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抗战时期,费孝通来到了云南,一面教书,一面继续着他在农村的实地调查工作,并团结一批年轻、智慧、实干的研究者,组成了一个有才华、有前途的学者集团——魁阁,战时的生活自然艰难,但在西南联大璀璨的学者群星中,费孝通的才华得以迸发,西南岁月在他许多传世之作中也留下了烙印。
费孝通一生心无旁骛,致力于他所认定的学术道路,晚年的他依然在为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四处奔走忙碌。为了重建中国社会学,他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了和世界学术界的交流,并十分重视对新一代学者的培养。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的费孝通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乡土中国课外书: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乡土中国课外书:部分试读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课外书相关文章:
1.课外书大全
2.三年级课外必读书目
3.暑假推荐小学生阅读的经典课外书
4.小学生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