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2017-01-13

艺术设计是研究人为事物的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交叉与综合;其内核是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其本质是创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艺术设计课程设计与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具有着特殊性。在区域市场对设计人才的不同需求下,如何利用好地区资源与特色文化对课程更合理的进行设计与教学,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设计能力,是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作者以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为例,重点对课程所处的教学阶段与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分析,使课程更具科学性与生命力,并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民族元素;艺术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院校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都会把本地区资源特色与优势利用起来,结合地区经济需求与区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或相应的实践项目。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很多民族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民族元素设计内容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些民族院校把民族元素融入设计课程中,有些则专门开设此类民族设计课程。在完成国家本科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目标的前提下,民族元素可以通过四个部分来和教学体系中的设计课程相融合:一是对本地区民族元素的考察与收集,如专业采风课程中的民族元素收集与分析;二是研究民族元素的文化内涵与构成形式,如装饰基础课程中的民族图案设计章节;三是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再设计,如包装课程中的民族包装章节;四是运用到具体实物产品,如民族工艺品设计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合理的安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设计思维,使学生在不同的设计科目中掌握民族设计语言。除了融入民族设计的一般课程外,有些高校设置了专门的民族设计课程,这些课程讲述民族设计理论与研究民族元素设计方法,使学生能够更集中于对民族设计专业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广西民族大学特色课程——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是一门独立的研究民族元素现代应用的专业必修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共64学时。课程之前已经安排有专业采风、装饰基础、构成类设计基础课程,以及图形创意、字体、标志类专业课程。同时,课程之后有民族工艺品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毕业设计等综合性专业课程。因此,本课程对基础的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实践应用具有衔接作用。

一、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的设置与目标

首先,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①,因此课程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来设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本科教育的重心也随之逐步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②。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与设计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由于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人们的设计意识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也开始得到重视。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与旅游品的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节日与特色产品包装等。市场越来越需要精通民族艺术的设计应用型人才。其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保护、传承与发展,特别是一些民族传统的视觉文化符号。因此,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给设计赋予民族文化,使民族设计具有生命力。最后,由于艺术设计本科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课程研究民族文化向设计产品转换的市场需求与设计工艺,包括设计作品市场分析与定位、设计品设计规律与制作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了解民族元素的运用,并能把握市场的设计动向,创作出实用美观的设计作品。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以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为例,它属于设计专业必修课程,是在学生掌握设计基础后对特色设计的训练与提升。首先,课程在设计中要考虑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它与其他课程在时间顺序上有很强的联系性,如第二学期的装饰基础与第三学期的采风使学生掌握了民族图案与民族视觉元素的收集、整理、归纳与构成形式分析,这为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民族设计的具体方法后,第六到第八学期的民族工艺品设计、包装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中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设计实践。其次,要考虑课程本身具有的跨学科性。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课程涵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艺术设计学、民艺学等学科。在课程第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视觉元素的成因,学会田野调查、归纳比较等方法。在课程设计中,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论与采风调查方法的学习。学生设计作品前期的设计定位与市场调查、创意阶段都在此过程中孵化。第二阶段对民族视觉元素进行符合主题的现代设计,通过艺术设计学的方法进行专业设计,快题设计与慢题设计结合,对各种现代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第三阶段是设计应用阶段,通过第二阶段对民族元素的再设计,将设计作品运用到各种实物载体中,这一阶段与市场接轨,同时导入真实的社会项目或社会比赛,使学生在实战中了解民族设计。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如在第一阶段可对实战项目的引入做一些基础理论的铺垫。

(三)课程授课计划

民族设计类课程授课学时为64—80课时为宜,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合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概况、历史、文化及视觉元素的成因进行讲解与分析,教给学生田野调查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等考察方法,为第二部分采风做准备。第二部分采风是去某一个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进行考察,考察范围为民族民间艺术视觉元素,并对考察的元素与二手资料进行汇总。第三部分是对资料进行现代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快题设计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对民族元素的提取、概括、分解、组合等设计方法,同时分析少数民族色彩,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设计方法与技巧,为第四部分应用设计做准备。在此阶段,教师应结合实战项目、社会比赛、模拟课题等实践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分析市场与设计作品工艺与成本,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实物。第四部分是前三个部分的应用实践。这部分遵循设计作品创作的规律与步骤,使学生从前期项目的导入到最后的成品紧跟教师的授课安排,循序渐进的获取知识并进行实践,使授课模式整体化。因此,课程的四个部分不可分割,每一个部分都相互渗透,知识点相互穿插,只有四个部分完整统一,教学效果才明显。

二、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一)教学团队的组合

由于艺术设计课程的跨学科性,教学团队并不仅仅由设计专业的教师构成,而是由民族学等专业教师一起组成。如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社会学院教师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一起配合完成教学,这正是民族性大学具有的资源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于广西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调查方法做详细的了解,并在民族社会学视野中分析这些民族元素的本质含义。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教师需要与对民族艺术有研究的教师一起合作,客观地分析民族元素的成因和寓意,并巧妙地和现代设计相联系,使最终的设计方案以设计成品方式呈现。教学团队整合后,民族社会学专业的教师负责民族元素理论讲解与调查方法的实践,同时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一起指导学生作业的选题、创意构思、制作执行等。整合的团队需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分配各自相关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统一连贯的合力。

(二)授课过程实践

以艺术设计课程的64课时为例,第一阶段为12课时,主要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视野去了解民族视觉元素的社会历史背景。如广西瑶族支系之一的白裤瑶服饰图案具有民族特色,女装背后有“瑶王印”的图案,这个图案并不是随手而织的装饰,它具有族人团结一致、抵抗外敌的民族史意义,是本族的精神符号。通过不同学科的解析,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视觉元素的内涵。学生综合图案的构成特点与所代表的独特含义,在设计构思中可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美。第二阶段为16课时,需要进行田野采风与民族博物馆考察,并进行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收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法,收集相关文字与图片素材,同时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气氛。课程采风地点多为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民族乡,如南丹里湖瑶族乡,时间最好能与少数民族各种仪式同步。同样,各地民族博物馆也在考察范围之列,如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图书馆民族书籍区,都有着丰富的二手资料,可供设计前期的定位与创意。第三阶段为16课时,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结合民族元素主讲现代设计的方法与案例分析,并进行快题设计与点评。快题设计需按照设计规律与步骤进行:(练习一)概括与提炼;(练习二)置换与转换;(练习三)打散与组合;(练习四)色彩提取练习。设计作品要力求达到“借其形、承其意、传其形”的标准,教师结合实例进行点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性,采用师生共同点评教学法,对设计作品练习进行相互交流。第四阶段为20课时,这一阶段要导入设计项目,如“广西少数民族京族民族形象设计与推广”“钦州旅游品设计与开发”“荔浦城市广场雕塑形象设计”“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浮雕设计”“南宁礼物民族旅游品设计大赛”等。教师团队根据学生实际选题进行前期构思引导与执行制作辅导,可按照设计作品成品的不同形式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视觉传达设计类作品,主要有VI形象系统及其各种所需物件,如名片、手提袋、包装等传统设计物件,也有现代的手机壳、鼠标垫、布艺等时尚用品。教师要在传统的平面设计范畴里与时俱进,结合其他艺术门类或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如结合导视系统,进行少数民族地区导视系统设计与形象推广,或在各种展会上通过新媒体设计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宣传的展厅。第二组为工艺美术品,主要是陶器、雕塑、漆画等需要制作工艺的作品。第二组教师要传授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并带学生去相关实验室进行制作,如遇到玻璃工艺等在学校实验室完成不了的设计图,学生可以用3D效果图呈现或由教师引导用其他可以操作的工艺完成。第四阶段是前三个阶段的具体应用,也是学生设计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题中需要近距离贴近市场,把握设计需求的动态。设计成品应该体现出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结语

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有着一般高校设计专业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何利用学校的地区特色与资源优势是笔者设置课程所参考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从最初了解到全面深入分析民族视觉元素,再到结合市场用现代设计形式进行再设计,每一环节都需要合理的课程设计与教师的辅导。作品获得社会认可,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努力的方向。在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课程实践中,学生既巩固了专业课基础知识,又熟悉了民族设计这一领域,加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提取的意识,而非盲目照抄国外设计,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为我国设计艺术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袁瑛.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7):30-33.

②张冬敏.高校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9(9):172-173.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工作室模式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市场经济中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需要转变,必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实战教学模式转变,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首当其冲的破冰利器。文章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源起、现状、优势和整个教学模式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和探讨,从而寻找有效途径去完备这一教学模式,从而适应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需求。

关键词:工作室;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标志着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同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被视为是当前形势下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所以高校对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重视,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得到了全方面的研究和总结,工作室模式被众多专家所认可,它被认定为是当今最为合适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之一,是打破传统设计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是设计行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艺术设计教学中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源起和现状

现代的艺术设计行业随着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和成熟而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契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时代对设计人才的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讨在社会需求的逼迫下势在必行。在众多的纷争和实践中,工作室式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为人们所推崇。

(一)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源起

“工作室”模式来源于1919年创立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学院的“工艺作坊”。在其产生时候的百年之间大部分西方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都采用了这一教学方式对艺术人才进行培养,从而造就了西方世界的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引领着世界的设计行业前行。在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倡导美术教育与工艺技术的结合,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课堂就是工厂,设计作品就是商品,课堂中的设计目的性和综合性增强;同时强调自由创作,以及各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以实践为教学根本,偏重于短期综合性的强化实训,通过学生的自主创作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来完成一项具有挑战的设计项目,建立了与实际中的行业运行的相似教学环境,学院就是社会,课堂就是工厂,设计作品能够有效的满足市场需求。

(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学科,实践性较强,所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赛训结合教学等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在现今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被广泛被应用。但是单纯的校企合作和竞赛方式教学就是将实际的项目引入课堂,这样虽然有明确教学目的,但是在实际的设计项目的设计周期中会涉及过多追求切实的经济效益和结果的现象,因而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很多的过程性的环节会被省略和忽视,这样的项目在教学中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就会大大被打了折扣,教学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现今很多院校的设计专业在尝试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时候并不很彻底,很多在结合学分制在实施,还是建立在考试模式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性教学模式,但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功效业已为人们做认可,随之制度的完善和工作室教学模式本土化的进程,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工作室教学模式必将被广泛使用。

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

随着学分制的推行,艺术设计各个专业之间的壁垒和隔阂已经被打破,建立在学分制基础上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将逐渐成为艺术设计教学的主要模式,并会逐渐发展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因其将商业实践项目、科研项目以及专业赛事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会逐渐将传统的传授型课堂向自主学习样式的转化,积极自主的学习必将会带来众多积极的因素。

(一)工作室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作室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艺术设计教育中排排坐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打通专业的隔阂,注重专业间的群体和学生间个体的交流,彻底激发实践的吸引力,造就课程收获的喜悦感。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固有的特点、各个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规划、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组建各种不同的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教学平台,各司其职,各取所需。这样的平台个体能够加强学科之间的主动交流与渗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实际设计项目中,学生会主动的去查阅资料、分析相似案例、总结往昔的成与败,不断完善方案的设计、制作;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学生得到了多角度和多层面的锻炼、其综合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增长,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成不变会在主动的学习中被打破,各种可能的领域会被触及,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会让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培养。

(二)工作室教学可以有效促进课程创新

主动和被动会造就截然不同的结果,主观能动性会让一成不变的知识在变幻的实际案例中有了新的生命力,积极主动的学习必然会有超出预想的效果,同时也会在主动探寻中有许多新的发现。在工作室中,各成员的互通信息,相互交流,在相互的阐述和聆听中收获也更加明显,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收获中看到差距,在收获的喜悦中认识到不足,从而会主动的去调整学习方法和研究内容,不断的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也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和设计项目去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是以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组成的团队,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基础和平台,加强了相互间的学习,对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各个工作室的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以及项目实施效果中教师也能够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实践效果的差距,自然会在接下来的其他项目中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可以说,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和创新的一个很好的助推器,它会驱动艺术设计教育不断的趋于合理,不断的步入成熟。

(三)工作室教学能有效与企业需求对接

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课堂与企业、市场的衔接。工作室教学让学生在学校、课堂上的“工作”能直接应用于市场上、企业中,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的“生产”中,直接参与实际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更能有效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了解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顺利就业、不断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转换成为社会生产者的身份。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是根据偏好有选择的进入某个项目工作室的,以兴趣作为基础的学习是会有积极的效果,能够让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能够有激烈的辩论,深入的思考,参与程度极高,进而能够弥补个体缺陷,强调团体综合能力。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注重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团队内部的协作意识也会不断加强。团队间是协作关系也是竞争对手,这样和谐的竞争氛围能够推动团队的整体进步,发挥出个体所没有的整体优势,优势的建立也有利于对市场的占领,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会更强。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活动,项目的推进也是教学进行的过程,教学中会根据项目开展的需求去补充教学内容,教与用,用与学达到良好的互动。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互动的情景下完成项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加深刻。对工作室的带队老师而言,带领学生参与项目会让老师倍感压力,学生的作品也会让老师大开眼界。这种主动的学、深入的教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会去思考一些问题,去解决一些问题,并去总结这些方法和经验的得失和优劣。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师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在不断的完善供需关系,在应变的过程中寻求到和市场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让教学不在圈养在学校的课堂,而是为生存而存在,为学生将来身份的转化打下基础。

三、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

工作室教学有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场所、教学计划、教学团队以及参与的学生。将原有的教室改为工作室,把课堂教学与项目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教学团队选择合适的项目,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需求相符合。

(一)课程模块设置

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学生何时进入工作室,进入工作室后课程该如何设置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规划。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一般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课程模块是会被规划成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教学内容会强调专业基础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部分;第二个时期是侧重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为理论的准备期;第三个时期主要注重以专题设计和独立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开始了专题研究和执行能力的训练,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第四个时期是综合能力的全面应用和检测时期,专业实践和毕业创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四时期教学中前两阶段作为专业学习的基础阶段明显不适合进入工作室教学模式,还是应该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在后两阶段中才适宜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四个时期中,第三阶段作为转型时期,可以让教学团队带学生进入虚拟项目工作室来学习专业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一个周期则应该根据学生兴趣和偏好进入实际项目工作室进行学习,同时完成诸多项目和毕业创作。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符合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规律,还要突出精心组织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实践型设计人才为培养目标。随着多学科、多领域的不断碰撞与交融,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内容会更加丰富,工作室之间的交流也会更频繁,其划分也会更加细化和完善。

(二)教学团队组建

工作室教学模式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全面的,教师不再只教授一两门专业课程,而是要对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全方位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当然这样的“全才”的教师在各院校中普遍缺乏,我们可以采用“双师制”,外聘教师来弥补。本校设计教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外聘优秀设计人才负责技术传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这样的教学团队既有系统化的教学理论,又有行业经验的引导,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完美对接。

(三)教学管理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教学团队根据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安排,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教学管理可以分为三级:院系对教学工作室进行常规教学管理,可以通过学生的满意度、社会评价等指标来考核工作室,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工作室教学组织安排和教学工作实行是工作室负责人的首要任务,同时还可以为工作室匹配负责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品德培养的专职班主任老师。由学生推选出认真负责、专业优先的学生来担任工作室学生团队负责人,协调教学管理,工作室的勤务工作。对固定的教学场所管理。项目的设计与完善,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学生互动学习以及资料的存放、共享都离不开这一场所。它可以在原有教室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除了固有的桌椅之外,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用于设计表现的计算机,以及相关设备打印输出设备,并提供一些工具用于学生设计模型的制作。工作室应储备相关的专业图书和资料,以便于师生查阅和学习研究。综合复杂的教学场所需要在工作室课程进行前制定工作室场所管理细则,包括工作室使用的纪律要求、设备资料管理细则等,并约束大家遵循,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教学中“项目”的导入

实例工程的时间与课程设置时间不能完全对应。所以可以采用实际项目、科研项目和参赛结合的方式,以整合的模式运行工作室教学。有项目的时候做项目,有比赛参加赛事,再者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为目的的科研项目做补充的教学内容。实际工程的导入。作室模式教学中的主体,实际项目极具市场性,能够加强课堂与企业的横向联系,让学生的角色不仅是听课,更多的是去操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以准设计师的身份去参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问题,以有效的促动实际生产为设计目的。科研项目的导入。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到科研性的项目课题之中,按照学生特长组成团队,完成科研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学术性,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高度,为学生将来的专业细化提供磨练平台。“训赛结合”项目导入。现今我国正大力推广教学中的技能大赛,在这一形势下,工作室项目教学可以引入“赛事”为训练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于工作室这一平台,引入各省市级以及国家级竞赛。通过学生团队来参加比赛,让学生相互协作,发挥个人特长,同时相互学习,完成竞赛项目,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主旨就是建设实践式的教学,也是现在所提倡的实践型大学构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能够在工作室式的教学模式中有效的参与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有效的模拟和参与到“项目”中,可以让学生迅速提高其综合实力。但是,目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仍不成熟,还需要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的完善,从而不断推进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完备,从而让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在学校的学习中得到真正提高,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唐芃.学科竞赛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艺术与设计,2014,(11)152.

[3]尹大中.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探索[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4]王伟,苏丹.对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72.

[5]傅欣.以导师工作室课题研究为主导的毕业设计教学[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03):97.

[6]吴兴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J].中外企业家,2014,(27):175.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2.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研究论文

3.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初探

4.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

5.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