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五娘典故
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详细是小编带来的陈三五娘典故的内容,欢迎欣赏
陈三五娘典故
书生陈三在广东潮州的元宵灯节上,与黄五娘相遇,两人一见倾心。但五娘父黄九郎却将她许婚于富豪之子林大。五娘虽执意不允,却难违父命,只得暗中饮泣。陈三为了接近五娘,化装成磨镜匠来到黄府,磨镜时故意将宝镜打破以迁怒黄九郎,遂以赔镜为由卖身黄府为佣。五娘料得陈三来意,又喜又惧,但两人咫尺天涯,难得相见。五娘朝夕愁想,玉容消瘦,病体缠绵。一年后,陈三在失望之余欲返乡里,经婢女益春递书传情,两人终得相见互诉衷肠。在林家逼婚日紧之时,五娘毅然随陈三在三更月夜离家私奔,去追求自由与幸福。
陈三五娘艺术价值
《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是潮剧的经典名作。不过似乎《陈三五娘》比《荔镜记》更加有名。
《百年梨园春秋》之中可以见到梨园戏《陈三五娘》见不到潮剧的《荔镜记》。
再者,《陈三五娘》这个名字相对比较通俗,普通老百姓一听就知道讲的是一个叫陈三与一个叫五娘之间的爱情故事。
所以,无论是在潮汕本地还是在外面,《陈三五娘》这个名字相对比《荔镜记》影响要大。
荔"与"镜"是陈三五娘二人爱情之间的物证。五娘搂头看见陈三骑马经过,借助荔枝表达爱意。是以民间有歌谣唱道:"六月暑天时,五娘楼上赏荔枝,陈三骑马楼前过,五娘荔枝掷给伊!"因为有了荔枝传情,才有后来陈三倾心假装磨镜师傅来到黄家。借助磨镜来到黄家只是一个初步的开始,陈三借助打破镜子的机会,自己甘愿卖身以抵押镜子。如果没有荔枝与镜子,这出经典的戏剧就简直无法演绎下去了。
这个剧目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上演了,流传至今的明朝潮州戏文五种之中,就有一个是《荔镜记》。
这个戏剧的故事发生背景是在宋朝。宋朝是一个非常重理法的朝代,男女无媒而在一起是不为时世所容的,《荔镜记》含有"荔枝宝镜为媒证",我想可以为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现实之中勉强找到一个得以站住脚的合法理由吧。
陈三五娘艺术影响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历史上陈三、五娘,五娘的婢女益春,以及有父母之命与五娘定亲的林大,真有其人。据清代潮阳人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记述,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黄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几经曲折,终成眷属。陈三生活在南宋末年,名麟,字伯卿,排行第三,又叫陈三,其故里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梧宅,梧宅附近有一道水坝就叫陈三坝,当年陈三读书处"青阳室"仍有迹可寻。20世纪中叶泉州朋山岭上曾经发现刻有陈三墓志铭的碑石,称陈三是个"风流倜傥,工诗善文,无意仕进"的人物,他自从游潮州娶了黄九郎的第五女碧琚为妻之后,就隐居林泉。
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明代泉州传奇文言小说《荔镜传》(祖本)--明代嘉靖前《荔枝记》演出本--明代嘉靖《荔镜记》演出本,到现代形成脍炙人口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戏文增加了元宵赏灯、林大托媒、陈三游街、陈三磨镜、陈三为奴,益春留伞、巧绣孤鸾、林大逼婚、五娘断约、夜奔泉州等情节,一些后来被删节的戏文,如林大告状、五娘探牢、发配崖州、小七送书等,则成为民间故事。随着陈三五娘传说不断充实,后来又衍生了曲艺、舞剧、话剧、长篇小说以及电影戏曲片、故事片等文艺形式,还出现陈三五娘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
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神话爱情悲剧不同,为追求美好爱情,陈三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与心爱的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符合"人民群众已经形成固定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给人以美的享受。传说元兵入泉州,大肆杀戮,陈家宅院被官兵包围火毁,陈三和五娘落荒出逃,双双投井殉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一个生死与共的凄美结局,让后人为之感动,为之赞美,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