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波莱罗舞曲简介

2017-05-12

《波莱罗舞曲》创作于1928年,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交响乐《波莱罗舞曲》的相关内容吧!

交响乐《波莱罗舞曲》的特点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 变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 转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交响乐《波莱罗舞曲》的情节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拉威尔在该作品中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全曲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由两个主题及其不断的交替反复组成。节奏充满活力,贯穿全曲始终。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开始

转调; 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而且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乐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题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两个主题在调式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连续反复了八次,整个音乐在进行过程中,旋律、节奏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在第三次反复时,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旋,形成了平行声部,仿佛两个调甚至三个调同时存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题的不断反复中,力度从弱到强,不同乐器的应用和色彩不断的变化,使得情绪越来越热烈。临近尾声,旋律突然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 大调,在不协和的音响和强烈的节奏中,以变格的方式结束了全曲。

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交响乐《波莱罗舞曲》的作者简介

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 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 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拉威尔是法国人,法国人历来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法式的浪漫不同于意大利的热情,也不同于西班牙的粗犷,法式的浪漫非常雅致。我们从很多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可窥一斑。拉威尔14岁进入国立巴黎音乐学院就读。20岁时发表"古代小步舞曲"与"哈巴奈拉舞曲",成为他最初作。26岁拉威尔挑战罗马大奖未成功;之后四度挑战皆未能如愿。1905年他已到达限制年龄最极限30岁,拉威尔再度应战,但评审却提出各种限制,连正式选拔都不让他参加。结果引发艺文界轩然大波,连大文豪罗曼罗兰也撰文向评审团抗议,最后甚至演变成巴黎音乐院院长与数名教授辞职风波,当时新闻界称此事为“拉威尔事件”。

拉威尔曾被史特拉汶斯基的外号名:最精确的瑞士钟表匠。 他虽与德布西同时并列为印象乐派大师,但拉威尔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确犀利,避开象徵主义中暧昧的光线与阴影,以大量装饰效果点缀音乐结构。若说德布西音乐给人飘浮在空中的感觉,拉威尔音乐则像精巧的天文计时器,精确的指示时间。例如:拉威尔在钢琴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崭新杰作"水之嬉戏",其中声部处理高超精巧,堪称一代巨匠手艺典范,此为德布西所不及之处。

猜你感兴趣:

1.十大气势励志背景音乐

2.诗歌朗诵背景音乐配乐大全

3.史上最经典的六首合唱

4.音乐会欣赏礼仪

5.经典朗诵背景音乐大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