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相关浅述论文
语文教育是情感性很强的一门教学工作,“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材中颇富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育相关浅述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育相关浅述论文篇一
《语文教育要润物无声》
摘 要:语文教育是情感性很强的一门教学工作,“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材中颇富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都是作者“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中感受真、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散文品读、诗文诵读等途径来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学生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但语文工具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当“木偶人”的死气沉沉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忽略了情感教育有关。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文中或奔腾或含蓄凝重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情思深厚、满蕴作者人生体验的篇篇美文。情感教育是贯穿语文教学过程的润滑剂、催化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适宜的情感教育,做到润物无声,使学生既能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收到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良好教学效果?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认为语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一、以情燃情: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以情燃情。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一旦“亲其师”就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学中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是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师需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情感,在自己“入情”的前提下,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教育的氛围,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
二、品读悟情:品读精美散文,领悟美好情感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四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关键所在。没有理解、缺少理解、错误理解,这是阅读的失败,同样,没有情感的阅读,也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产生共振的,换句话说,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富辞美的优秀散文,尤其需要通过阅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
(1)结合写作背景悟情感。文艺理论告诉我们,评论作品要知人论世,领悟情感同样需要知人论世。文如其人,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联系作品考察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阅读理解散文作品极为重要。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故都的秋》,可先让学生了解郁达夫当时身处日寇进逼华北的危急时代,满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故其笔下故都的秋色必然流露出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教学中联系历史,了解作者,倾注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散文的感情特色,深入理解课文。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中把秋“清、静、凉”渲染得淋漓尽致。通过有情感的细致阅读深入理解,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透过文眼悟情感。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正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开头,抒写的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在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阅读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心迹,透过文眼,用情去感悟“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中夹杂的摆脱不开的淡淡的哀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朱自清。
(3)直抒胸臆悟情感。直抒胸臆是作者表达情感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散文作品,作者的情感就是通过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当然,有些作者在作品中宣泄的情感与我们的学生有些距离,还需教师引导,把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起来。如《指南录后序》的教学,全文以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文中的第四段则以直抒胸臆为主,又历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饱和着作者文天祥强烈爱国情感,教学中可重点切入。“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仰面长叹,声声催泪,是不堪回首往事的悲歌,是悲愤情绪最深沉而又最强烈的倾泻。教师要掌握契机,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叩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入情,就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就可让学生在作者的直抒胸臆中悟出真实情感。
三、诗文诵读中体验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1)借乐传情:配乐朗诵中体验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组织大家配乐朗诵这首诗。当《春江花月夜》乐声扬起,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仿佛走进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乡,悠扬的旋律如桃花春雨般飞扬飘洒,深切而浓郁的思念之情,如花一样鲜艳,像露一样清新。同学们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
(2)反复吟诵中体验情感。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
(3)在对比诵读中体验情感。对比诵读,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诵读,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的对比诵读。对比诵读可体验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浅,襟怀的宽窄,志趣变化,人格的高下。
拿李商隐的爱情诗《无题》与《诗经》中的《关雎》作对比诵读,可以看出同是抒写爱情,文人诗与民歌却有很大的差别。前者的诗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信念,缠绵悱恻,深情绵邈,千古之下,动人心魂;后者则直抒胸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反复的咏叹中,把对意中人的思念、爱慕、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对比诵读可以更好地领会、体验作品中蕴涵的或含蓄或率真的感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既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明白事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情感脉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到润物无声,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参考文献:
[1]张宏玉.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统一[J].教书育人,2000(16).
[2]张新村.激发情感感悟美好[J].中学语文园地,2002(6).
(平顶山市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