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进行语文素养的积累

2017-06-08

教师积累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语文素养的积累文章内容。

教师如何进行语文素养的积累

作为一个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我深知提高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寒,需要从细微处入手,从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习惯开始。通过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接触过形形色色因积累不够而导致在阅读理解时出现失误的案例,使我认识到: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从积累抓起。

语文素养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指导学生积累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方法一: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成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因此,我充分运用课前吟诵班训的机会,让学生吟诵名言警句。并通过诗文朗诵等方法促进学生积累。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学生通过摘录美文句段,归类做成卡片;或搜集报纸上的美文整理成册,随时拿出诵读,久而久之,自然达到了积累的效果。

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思考。当然,指导学生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如,在教学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小说《孔乙己》时,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少年闰土》、《祝福》、《社戏》等其他作品,去感悟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特有的性格特征,更深层次地剖析小说的主旨。

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单元检测、月考等,都是对相对应时期学生积累掌握语文素养情况的一种检测。通过检测,梳理所学知识,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便查漏补缺,不断进步。

总之,教师要教会学生积累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要让学生寓学于乐,习惯性梳理,自主积累,在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乐趣。这样,也就让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不断积累语文素养中折射出理性的光辉!

一.积累的范围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语文素养的积累涵盖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的点点滴滴。哪些可成为我们积累的对象呢?小到字、词、句,大到段、篇、章,语感、情感,世界观、人生观等,都可成为我们积累的对象。社会交际、言语表达,缺少这些积累,我们表达就可能言之无物,言之无文、言之无情、言之无思想。语感,是一种通过阅读积累而逐步形成的能力,同一段文字阅读后能否马上知其意、明其情,就是因为存在语感差异,而这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掌握知识,积累情感,理解和积淀语文学习的内蕴,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生命,写作才会言之有内容,言之有思想,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也就会正确、客观和高尚。所以要多读圣贤书,做有心人,闻窗外事,通天下情,知天下理。这对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心理习惯的形成是十分有意的。

教师语文素养的积累渠道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事每地都印刻着语文的痕迹,只要稍加留意,细心积累,定会有收获。那么积累的渠道有哪些呢?

1、教材、名著、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是语文素养积累最通常的途径。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包含了各个时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具有典型性、规范性。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教学中,应以语文教材为本,充分发挥语言的示范功能。“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就道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教材一般由结构优化的几个板块组成,有选文、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或“语文实践活动”等,这样编排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名著是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结晶,通过增加学习资源,可以培养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书到用时方恨少”,“少”:一是读的少,二是记的少。研究表明,只有“博览”,才能给人的大脑皮层以多方面的语言刺激,使大脑中原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鲁迅曾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班级图书角以及互联网等,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如寓言、童话、小说、诗歌、散文、科普著作等,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需求,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是当今社会风云、人生百态的反映。各种栏目众多,篇幅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多彩,语言优美,形式新颖,便于吸收消化,让学生多阅读浏览,可培养语感,增强写作能力,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要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和选择,如报刊杂志可选择《读者》《青年文摘》《格言》《语文报》《作文报》等等。

通过这些阅读,收获是全方位的:既有字、词、句、段、篇等知识的积累,也有语感、情感和思想的积累。比如读了一段或一篇好文章,文字触动了心灵,心里有了感慨,然后把这种思想火花、灵魂触动以札记的形式写下来,就有了思想感悟的积累,这就是积累的收获。

2、生活,是语文素养积累的重要途径。

生活即语文。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这些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跳出“小语文”的思维定势,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走出课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首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以及学校的建筑及校园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活动等,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社会是一个大的熔炉,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如教学生识字,就可引导学生关注电视中的广告,商店门前的招牌,食品包装上的说明书,学校的每一块标语,家里社区等一切有字的地方。 这样的认字方法不是抽象的,生硬的,而是生动的、形象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如寒假里,让学生收集春联,向家长求证相关春联的寓意,上网去了解春联的有关知识,开学初让大家在课堂上交流,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等活动,学生不但积累了多条春联,又较好地了解了春联这一民俗文化的特点。平时,还可利用学校组织的外出远足的机会,不失时机而又恰到好处地教给学生一些知识。

另外,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教育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回去采访父母,了解他们的职业特点;跟父母上一天班,学习一点劳动知识和技能;还可根据学生的家庭特点巧妙设计语文作业。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些知识,孩子们在书本中又怎能学到呢?

总之,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生活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真善美,生活中到处都洋溢着爱,把你的这份感动、瞬间的领悟记录下来,这就是积累,这是生活馈赠给我们最好的财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