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组织论文范文
非正式组织是由梅奥经过霍桑试验提出的,它是指独立于正式组织之外的由一些兴趣爱好相同、经历相似的人通过非正式的渠道集合而成的。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非正式组织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非正式组织论文范文篇一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
[摘要]大学中除了学生会、团委等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学业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还影响着正式组织的有效运行。因此,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及管理对高校稳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组织;高校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257
1前言
非正式组织是由梅奥经过霍桑试验提出的,它是指独立于正式组织之外的由一些兴趣爱好相同、经历相似的人通过非正式的渠道集合而成的。非正式组织因其特殊性广泛存在并对正式组织有较大影响。在大学中,非正式组织主要有几种类型:第一,兴趣爱好型。兴趣爱好型的非正式组织是校园中占比最大、种类最多的非正式组织。它主要是由一些兴趣相同、志同道合的人通过频繁的接触自发的组织而成的。它成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把这些具有相同兴趣的人组织在一起便于开展一些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不断发展壮大,增加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在课业之余消遣娱乐的场所,培养学生们多种兴趣爱好,增添他们大学生活的丰富度,使其不至于成为书呆子。第二,学术研究型。学术研究型的非正式组织是指自发举行的学术沙龙、英语角、讲座等。这种非正式组织的成立是为了提供给学生一些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术知识,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第三,亲缘地域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集体主义、人道亲亲的文化特点。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以地域为纽带把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地方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这种亲缘地域型非正式组织在大学中最大的体现就是同乡会,它具有较为典型的自我包容性和异域排他性特点。它的存在确实给一些远在他乡的学子一种家乡感,有浓厚的亲情味,但是它也容易导致各同乡会之间互不包容,产生破坏性行为,因此需要对同乡会进行有效管理。
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1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一般性
1自发性
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并不是由于某个人经过一系列的策划故意而为之,更多的是由于这一群大学生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心理需求、感情归宿、兴趣爱好,在某个时间某个场所相约在一起无意识中形成的。
2盲目性
非正式组织是由情感相近或相同的人自发的组成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非正式组织的建立要紧紧地追随情感的逻辑。但是因为大学生尚处于青春期阶段,情感生活不固定,正处于意气风发之时,常常会因为头脑发热、感情用事仓促决定,因而经常会进入一个组织之后又进入到了另一个组织,导致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不固定,从而也无法形成一个长期一致的目标。
13非程序性
所谓的非程序性是指情感的非理性、非逻辑导致非正式组织的非逻辑。主要体现在非正式组织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权利和组织架构,没有一个组织的整体运作方案和章程。非正式组织中权力来源于在组织中形成的领袖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口碑。
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殊性
2 1随意性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缺乏明确的组织架构和长远的目标导致组织机构性不强,成员行为较为随意。非正式组织中没有一些比较明确的条条框框来规范学生,容易造成学生任意而为。
22凝聚性
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是由一些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价值取向甚至是共同地域来源的人组成的,他们在情感方面能够达到一致性,并且大学生并不像社会中的人每天都有较强的绩效要跟进,存在利益冲突,他们的心思更简单纯粹,能够相互理解,因此他们的凝聚性较强。
3重合性
所谓重合性是指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有较大的重合。在大学中人员密集,经常导致不同的非正式组织在组织活动的形式上不尽相同,从而造成学生分身乏术。
24短时性
短时性是指在大学中某些非正式组织存在的时间较短。因为大学是面向社会开放的,社会中的某些潮流气象会传到大学中来,大学生为了迎合这一气象凸显潮流会自发的组织某些活动形成某些团体。但是这些潮流往往是风靡一时,因此所形成的小组织也会因潮流的褪去而烟消云散。
3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
正如巴纳德所言,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正式组织所构成的,社会的稳定运行要靠正式组织来维护。然而正式组织运行的是否有效又依赖于非正式组织的调节。如果没有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就会失去信息交流的渠道;如果没有正式组织,社会又会变得没有秩序、效率低下。因此,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有效结合才是稳定社会秩序,提高社会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大学中,非正式组织对学校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积极方面
1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非正式组织一方面是正式组织消息传播渠道的一个弥补,提高了消息传播的速度。另一方面,又能够传播一些正式组织难以传达的信息。例如,非正式组织能够传达学生在学习之外的生活方面和情感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以及心理健康的程度。对于这些信息的掌握,教师可以善加利用,理性引导学生防止其误入歧途。
2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满足了学生社交的需求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便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如果社交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13大学中非正式组织能够起到调节的作用,维持正式组织内部团结例如,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意见,双方激烈辩论相持不下时,就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进行沟通并达到和解。
14大学中非正式组织有助于维持个人的自尊
例如,当学生会主席换届选举时,原学生会主席可以在非正式组织中得到原有的尊重,重新获得满足感。 15大学中非正式组织起到监督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可以监督学生会等正式组织的行为,防止其滥用权力,无拘无束,起到了制衡的作用。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其内部严格的规章制度,而且有赖于通过舆论来加强约束力。非正式组织可以通过舆论的作用来影响其内部成员,协助正式组织实现目标。
2消极方面
3 1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会干扰正式组织的目标
当正式组织的目标与非正式组织的目标相同时,会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但是,这种情况往往较少。一般情况下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往往存在着偏差或相反,削弱正式组织作用,甚至展开抵抗活动,会严重影响学校开展办学活动。
3 2维护自身的特殊利益
非正式组织是基于其组内成员感情需要而成立的,因此往往会维护组内成员的利益。在大学评优评选的过程中,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往往会联合起来选举组内成员而非进行客观评断,最终影响选举结果,影响真实性,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学校整体的运行效率。
3 3影响正式组织的稳定性
非正式组织作为正式组织的补充,充当消息传播渠道的角色。但是在消息传播的过程中,有时非正式组织为了维护小团体的利益而故意散布一些不实的信息,扭曲信息,使信息传播发生障碍,对学校的稳定性带来影响。
24容易造成冲突
正如上文提到,非正式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我包容性和排他性。这种特点容易使学校内部出现一些帮派现象,使得学校的一些管理措施难以落实,引发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同时也会使各非正式组织之间造成冲突。
4有效管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对策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管理,使之配合正式组织的发展则至关重要。
1正确认识并容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大学中非正式组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满足了正式组织所不能满足的大学生在某些方面的需求。在大学中,正式组织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伟大抱负的主要途径,而非正式组织则主要致力于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情感归宿。非正式组织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所必需的,是对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大学中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善于对其引导,应该在做决策的过程中把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在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心理需要等发面的积极作用,消除其不利影响。此外,对于非正式组织的某些团体也要仔细审查,不能以偏概全,例如大学中可能确实存在某些消极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破坏行为,但这仅是一小部分,不能因为这一小部分团体而否定打击所有非正式组织。
1加强对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指导,正确引领非正式组织的发展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推选不是由上级任命,而是由组内的成员对其人格魅力以及组织能力的信赖所选举出来的,因此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组织中威信较高,能力较高,被大家所拥护,他的意志和行动决定了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因此,对核心人物的有效指导可以起到对非正式组织管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正式组织的管理者可以时常将校内所有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召集在一起,了解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对于有争议的地方,高校管理者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转化他们,务必使其与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此外,对于校内一些消极的非正式组织,学校教育者要努力劝诱,做好说服工作,满足其合理要求,必要时正式组织管理者可以直接参与到非正式组织的运行过程中,时时对其监控和纠正。
3 完善正式组织职能、管理制度及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高校中组织多元化发展、兼容并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校正式组织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正式组织职能不够全面,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求,从而导致非正式组织快速发展。因此,学校所要做的就是完善正式组织职能,进行科学化的制度管理。在正式组织开展活动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学生们的心理诉求和情感需要而非官僚主义形式,要使每名大学生都能够投身参与到正式组织的活动中来而非只给少数人机会。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宣传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和开展有益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通过这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学业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德志非正式组织:特征、作用与管理――基于中国文化情境的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2]魏彤儒,郭孝锋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4)
[3]杨峰,陈重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现状及对策探析[J].中国商界,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