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禅的由来
茶道禅被茶人们津津乐道的,但是这究竟出自何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禅的由来,一起来看看。
茶道禅的由来
清代魏源描写径山的诗句颇富情致:“左泉右泉照石影,出谷入谷聆泉声。远山青绿近山碧,大泉钟磬小泉琴。”诗中之景左右映照,出入自如,远近呼应,大小相许,描摹出径山的泉清、谷深、山碧,和着山中禅寺钟磬声声,既让人心旷神怡,又发人深省,一如径山茶禅。 径山因山上有东西两径而得名。西去杭州五十四公里,地处余杭长乐镇,为天目山脉的东北峰。苏轼诗云:“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镫相回旋”,极言径山气势奔腾,如骏马飞驰。
唐天宝元年,江苏昆山法钦禅师尊其师“乘流而行,遇径即止”之命,泛舟苕溪,结庐径山。大历三年(七六八),代宗赐法钦法号“国一禅师”,又赐建径山寺。自此之后,“闻钟知净土,路转见琳宫”,成为一方超然彼岸的佛国圣地。历史上,径山古刹,六易其名,且均由一代帝王赐额,然以宋孝宗授封的“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最为出名,延用时间最长。
南宋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大慧宗杲奉旨主席径山。一时龙象骈集,临济宗风大兴。嘉定间,对江南禅院进行列位。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列为五山十刹之首,冠盖丛林,被誉为“天下东南第一释寺”。明神宗万历初,紫柏真可禅师发愿募刻《大藏经》,十七年创刻于山西五台山妙德庵,后因山中苦寒,不便刻经工作,再加地处偏僻,材料运送十分费事,四年后即南移至径山寂照庵续刻,故以“径山藏”称之。《径山藏》改梵策为方册,易印刷,便流通,并经严格校勘,正确度高,故在历代《大藏经》中占有重要地位,素为国内外所重视。《径山藏》的刊刻,无疑是径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页。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赞径山藏》诗云:“径山一疏吼寰中,野烧苍凉吊达公。何处复求龙象力,金光明照浙西东。”五峰环抱,深山春迟。山回物静,松籁吟风。因为气候、环境的独特与优越,径山茶拥有“天然味色留烟霞”、“氤氲香浅露光涩”的清绝风味,而为世人誉为“真绿、真色、真香、真味”。山上多泉,泉清水洌。唐代“茶圣”陆羽对径山茶曾作两次考察,寓居径山双溪的将军山清泉左近,挹泉烹茶。后人把这泓清泉叫作“苎翁泉”、“陆羽泉”,以示纪念。北宋翰林院学士蔡襄游径山时,见泉甘白可爱,汲之煮茶。泉清茗香,令人洒然忘疲。
自古以来,饮茶与参禅密切相关。品茶,先苦后甘;参禅,在生死轮转中寻求彻悟解脱。品茶,目的是暂时放下俗事,在一盏茶的工夫里品味悠然的心境;参禅,无非是“放下着”、“吃茶去”,在顿悟的一瞬间云淡风轻,清静和寂。因此大凡名山古刹都自植茶供采摘饮用。径山茶相传最早就是法钦手植,用以供佛,以后广为种植。白云僧舍,茶香袅袅,径山茶、临济禅,就这样融为一味,难分彼此。 径山禅门结合禅、茶,发展出一套步骤严格、系统完备、仪式威严的茶宴、茶礼。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茶堂”,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这便是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的“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渡东洋,和敬寂清道德扬。”日本茶道源于径山茶宴。南宋端平年间,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辨圆从径山嗣法回国,带回《禅苑清规》一卷。后来,圆尔依此为蓝本,制订了《东福寺清规》,《清规》中有程序严格的茶礼。茶礼流传民间,发展为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即日本茶道。
径山茶宴,似唐风宋韵的不绝余音,遗落在扶桑土地上。如今,圆尔辨圆创建的东福寺依然严格遵循祖制,七百多年来,每到圆尔辨圆的忌日,茶宴都会在庄严肃穆、虔敬真诚的气氛中上演,一年一度,永不断章,茶的盛宴醇厚芬芳、禅的意味绵久悠长
大爱,无尽意菩萨:又译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关于无尽意的名称,《大方等大集经》说:一切诸法之因缘果报名为无尽意。一切诸法不可尽,意即发菩提心不可尽乃至方便亦无尽。
《观音义疏》卷上则说:凡八十无尽,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由此得名无尽意也。这位大菩萨,运用其智慧,观察世界时,发现有无尽世界。在无尽世界中,有无尽众生活动。真是到一处有一处世界,到一世界有一世界众生。且诸众生,为烦恼的驱使,飘堕在业海,沉沦在轮回,受众苦的逼迫,永无解脱之期!
无尽意菩萨不忍见无穷尽的众生,长期受诸苦恼,就从内心深处,发起无尽悲愿,愿度无尽世界中的无尽众生,令无尽众生成佛,而后自己方成佛,所以称为无尽意。
禅师观茶
在禅师心中,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