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优秀发言稿范文

2017-03-30

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优秀发言稿范文3篇,欢迎大家阅读。

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优秀发言稿范文篇1

近日,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年会暨第二届全国周恩来纪念馆论坛”在天津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纪念馆与青少年教育”展开热烈讨论。来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专家学者及全国30多家纪念馆的馆长和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青年周恩来:大志向产生大力量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在论坛发言中指出:今天的年轻人,有着许多过去人们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和优势。尽管时代条件变了,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并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具体谈到周恩来与青少年的关系,他认为,从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的经历看,至少有三点特别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和借鉴:一是刻苦学习的精神。二是甘于奉献的精神。三是执著追求的精神。

陈晋说,周恩来从年轻时起,就认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集体、只顾自己而生活的。他曾在作文中说:人立足于世界上,既不能像草木禽兽那样只靠自己生活,必须依靠公众的扶持,“而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因此,他总是甘于默默地去做那些为公众“服役”的事情,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吝惜过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南开读书的几年里,他一直“以校为家,以同学为兄弟”。1917年6月,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同学录》里这样评价周恩来:“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从中可窥见青年周恩来关心他人、克己奉公的品德。从十几岁到二十岁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对一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应该说,周恩来在学生时期培养形成的“服役”公众的奉献精神,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陈晋分析道,周恩来出生的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当时盛行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对青年周恩来都有过一定吸引力。但当他到日本、欧洲留学后,他发现这些东西并不适合中国,而只有俄国革命的道路才值得效仿。这样,经过多方比较,周恩来才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这种上下求索、执著追求的精神,正是那个年代的有志青年身上最可宝贵的东西。正如青年周恩来自己所感悟的:“顾凡同一人类,无论为何种事业,当其动作之始,必筹划其全局,预计其将来,抱无穷之希望,然后按此希望之路径以前进,则其结果不致与此希望相径庭,希望者何?志是也。”现在的年轻人也是一样,要有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有一个不断判断的过程。大志向产生大力量,知道哪些东西是对的,才能决定自己的路应该怎样走。经过认真思考后,选择一条于国于民有益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周恩来精神:青年成才坐标的参照系

在今天文化多样性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播周恩来精神?如何让周恩来精神在青少年成长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接受历史文化熏陶?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厉华在发言中分析说,传播周恩来精神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和审美诉求,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今天,传统的道德思想、精神价值的力量都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不断地被冲击,个性与共性、自由与纪律、个体与社会、功利与奉献、享乐与节俭的心理矛盾和价值交锋,使我们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纷然杂陈的多元化状态与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必然表现为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因此,要求时下的青少年像计划经济时代开展社会教育那样习惯接受灌输教育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要关注新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要研究如何去让他们接受历史教育,要解决如何让他们承载中华传统的文明。今天的青少年是消费社会里享受技术文明成果的一代,他们比过去的青少年更聪明、更追求时髦,但也崇尚英雄;他们接受各种思想,但也喜欢分析比较;他们虽然独立、自我,但也在寻找实现价值的有效途径。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有针对性地开辟了专门给青少年看的展览,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专门建立了社会教育工作部,主要针对青少年教育制定方案、设计活动、搭建平台,由此,帮助广大青少年走近红岩,感受历史,学习周恩来的精神之魂,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了坐标的参照系。

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优秀发言稿范文篇2

感受红色经典,回忆峥嵘岁月里我党、我军在重重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建立的不朽的历史功勋,我们要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楷模,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发扬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艰苦奋斗,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红色代表着希望、胜利、创造、勤劳、勇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等,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生动的象征。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红色文化,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迷茫委顿、备受欺凌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各种文化中,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尤其应注意发挥红色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一个时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竭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否定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道路,鼓吹所谓“普世价值”、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挑起事端,制造民族分裂,妄图使我们改旗易帜。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红色文化百炼成钢,是抵御西方腐朽反动思想文化侵蚀、防止“和平演变”的利器。应充分认识其内涵、意义,切实用好这一思想武器。

弘扬红色文化,最根本的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重点把握列宁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恩格斯所讲的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毛泽东同志的系列论著。同时,要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掌握识别真伪的武器,从思想上武装起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保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认识的清醒和统一,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弘扬红色文化,还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导。应通过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优秀发言稿范文篇3

1930年8月,红军第一、第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镇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的成立,在中国革命史特别是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今年是红一方面军成立80周年,深切缅怀和重温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创建和培养人民军队、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建立的彪炳史册的功勋,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一方面军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发展形势的需要,对凝聚革命力量、实现革命战争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初,朱德、陈毅率领“八一”南昌起义军余部,在中共湘南特委配合下,发动湘南起义,随后率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使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1928年4月,贺龙与中共湘西北特委发动桑植起义,开创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发动平江起义,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广大青年积极参军参战,相继组建了红五军、红六军、红八军、红十六军、红十八军等重要武装。这些武装力量在开辟和建设革命根据地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组建红一、三军团的骨干与基础。

随着红军数量的扩大和作战能力的提高,组建正规军团成为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30年6月,红四军与红六军、红十二军合编组成红军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全军团约2万人。同月,在湘鄂赣苏区的红五、红八军以及新建立的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师合编,组成红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全军团共1.7万人。按照中央“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要求,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于1930年7月27日一举攻占湖南省会长沙。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攻克的第一个省会城市,国民党当局立即动用数倍于红军的优势兵力抢夺长沙。毛泽东、朱德闻讯立即率红一军团入湘支援,并取得了著名的文家市大捷。8月23日,乘胜进至浏阳永和的红一军团,与从长沙撤往平江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成立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共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委,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总政治委员。这是最早最强大的中国正规工农革命武装,下辖两个军团,共3万余人。这支部队,由几年前1000人上井冈山的秋收起义部队,壮大发展成拥有数万精兵勇将的雄师——全国红军中最大的主力部队,史称“朱毛红军”、“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成立,促使中国革命战争完成了从游击战争向运动战争的战略转变,从而掀开了人民军队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红一方面军的卓著战功,不仅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蓬勃发展,也为我党我军培育了大批革命家和军事家,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红一方面军成立后,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的率领下,挥师江西,攻克重镇吉安,使赣江中段和南段的红色区域连成一片,建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930年底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以运动战的形式,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先后粉碎了数倍甚至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在赣南、闽西建立了辖5万平方公里、拥有250万人口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也因此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共10万多人,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坚强堡垒。1933年秋,红一方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进一步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行政县,红军和根据地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艰苦卓绝而又战功卓著的征战,红一方面军被称为“朱毛红军”、“中央红军”而威名远播,享誉中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的八大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位大将中的八位大将,中国三十六位革命军事家中的二十五位军事家以及一大批高级将领,都记录在红一方面军的军史战史上,熠熠生辉,永远传扬。

红一方面军创造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精神,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思想启迪,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长期领导下形成的一个系列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如井冈山精神、红军精神、长征精神;又如党指挥枪和支部建在连上,红军的宗旨、任务、纪律的规定等,这些为我们党和军队的长盛不衰创立了政治优势和作风保障。透过红一方面军的光辉历程,我们还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启示之一:要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从大革命失败后的艰苦建军到红一方面军的组建,从中央苏区的频繁作战到长征途中的艰难卓绝斗争,红军将士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特别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人民解放、民族进步而献出一切的崇高理想,打了许多硬战、恶战,始终拖不垮、打不散,反而越战越勇。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更应坚定理想信念,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启示之二: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等领导创建工农红军和根据地的斗争中,十分重视加强党对军队的正确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制度,酃县水口建立第一个连队党支部,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成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史上的一项创举;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案,明确规定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是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工农红军才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中国革命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启示之三:要弘扬实事求是的开拓创新精神。创建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和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都是极具开创性的伟大事业,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开拓。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善于从实际出发,与“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抵制。在红一方面军的发展史上,曾先后在湖南境内实现了三次重大转兵,即1927年9月的浏阳文家市转兵、1930年9月的株洲转兵和1934年12月的通道转兵,为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特别需要发扬红军的这种实事求是的开拓创新精神,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启示之四:要坚持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在毛泽东、朱德长期领导下的红一方面军形成了一系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总结工农革命军攻打茶陵经验,提出了红军要做群众工作等“三大任务”;在桂东沙田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成为我军最早颁布的军纪,后来发展成为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繁忙的情况下,根据地的党和红军仍尽一切努力领导开展各项建设,尤其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进行了分田地斗争,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必须牢记服务人民的宗旨,努力做好群众工作,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领域入手,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倾听民声、掌握民情、珍惜民力、贴近民心,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与群众共谋发展、共保稳定、共创和谐、共享成果。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