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案及反思

2017-06-17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半截蜡烛》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半截蜡烛》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绝密、绝妙、厄运”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1、 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伯偌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基础上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师: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你们了解吗?

学生交流,老师简介二次世界大战

出示课题:

指导书写“截”,一起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课文中围绕哪几个主人公展开故事?

(板书: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2、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和当时的战争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指名学生读第一、二节)

(板书:绝密情报)

理解:绝密情报

3、既然是绝密情报,那就必须藏好,否则的话,就会——

4、绝密情报要怎么珍藏才不会被狡猾的敌人发现呢?这显然是个令人头疼的事情,最后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绝妙”的意思是——说他绝妙是因为——指导朗读

三、品读课文,感悟人物

1、这么重要的蜡烛放在这么显眼的位置,伯诺德夫人是这么想的:最危险的地方——也就是——

2、是的,那也就意味着,这个蜡烛只是摆设,能不能真正点燃?点燃后会有啥后果?但就有这么一天,三个德国军官走进了他们的小屋,并随手点燃了那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读到这里,你有啥想法?

是呀,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

出示句子:“伯诺德夫人知道……”

3、你能将这种可怕的后果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4、小结

5、自由读3——7节,一家三口他们是怎么保护蜡烛的?

板书:献灯灭蜡烛、搬柴移蜡烛、请求带蜡烛。

是的,真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呀!在保护过程中,你感受到了这一家三口的什么?(板书:勇敢机智)

6、分人物感悟

伯纳德:

“急忙、轻轻、瞧”

你通过这些词语读出了什么?

带着崇敬之情齐读——

杰克:

读他的表现,读出了什么?

为什么“慢慢站起来?”为什么从容?为什么默默的坐下?他会想什么?

读好杰克的沉稳冷静!

杰奎琳:

认真读读这段,抓住小女儿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清下心来思考一下她为什么会成功?

指导朗读

7、这真是一波三折,有惊无险,在这有惊无险的背后靠的是是这一家人的机智、勇敢,还有呢?为什么会这么勇敢是什么支撑着他们?

(板书:热爱祖国)

8、这个险象环生的故事肯定深深印入了你的脑海,你能尝试运用板书概括一下主要内容吗?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赞扬一下文中最令你钦佩的人物: ,我想对你说 。

2、排演课本剧

板书: 半截蜡烛(绝密情报 )

伯纳德夫人 献灯灭蜡烛

杰克 搬柴移蜡烛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杰奎琳 请求带蜡烛

《半截蜡烛》反思1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战的事。

一、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并抓住描写母子三人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的文字,让学生去品读,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爱国,同时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与爱国,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二、依托文本,注重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可谓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我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半截蜡烛》反思2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12课《半截蜡烛》,是一篇课本剧,课文讲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巧妙地保住了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秘密的故事。记得那时正是毕业班复习迎考的学习阶段,为了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复习阶段中得到适当的调节,我把自选课文《半截蜡烛》的学习穿插在期末复习中进行。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分组进行课本剧表演竞赛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本剧的感悟品味,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角色扮演充分表现出来,让文本在愉悦的实践活动中悄无声息地进入学生的心里,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景。当听到老师宣布要进行课本剧表演比赛时,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要上台扮演剧中的角色。为了满足大家的表演欲望,我让同学们自选角色、自由组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排练。然后推选出两组同学参加课本剧表演比赛,老师和全体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表演出色的个人将获得“最佳表演奖”和“最有创意奖”,优胜的小组全体成员将成为本班的“今日之星”。

比赛开始前,两组的同学抓紧时间认真讨论、练习,研究如何扮演才能拥有剧本当时场景的效果,才能吸引“观众”、让“观众”高兴,并得到他们的赞许。在课本剧表演比赛的过程中,台下的“观众”全神贯注地观看,台上的每一位小演员都不甘示弱,他们各自发挥个人的智慧,认真投入于所扮演的角色之中。生动有趣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笑声,即使是一些的小小出错也让同学们乐得前俯后仰。尤其是第二组的小演员,事前准备充分,道具齐全。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半截蜡烛和蜡烛台,把教室的讲台当饭桌,按照课本剧的编排像一家人似的围坐在饭桌旁交谈。表演中配合自然、表情丰富、动作生动有趣。剧中德国军官可恶的面孔,哥哥杰克得意的样子,妹妹杰奎琳天真的语气、可爱的笑脸,伯诺德夫人与兄妹俩交谈时的亲切、慈祥以及在德国军官面前镇静的神情,都模仿得挺象样,把自己的表演“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台上的表演生动有趣,台下的观众兴趣高涨。宣布比赛结果后,课本剧表演在同学们的雀跃声中结束了。下课了,同学们仍陶醉在刚才的表演情境中。

从《半截蜡烛》这个课例中,我得到了以下体会:

一、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应该确立的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主动走进文本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在愉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与文本产生共鸣,把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通过分角色朗读与课本剧表演充分表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享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了成功的喜悦。由此,我对情境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二、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诱发兴趣、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书本、课堂、讲台真正还给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当“导演”、当“演员”。通过“我编我演”,再现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以各种形象生动的表演──朗诵、小品、课本剧、演讲、复述故事……表达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认识。在学生表演、表述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更加精炼。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在《半截蜡烛》课本剧表演比赛中,两组的演员都尽情发挥,生动有趣的表演,紧紧地吸引着台下的观众,小演员的精彩表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班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应,给毕业在即的同学们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实践证明,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理解课文、朗读、表演的能力,同时能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创造生命的精彩,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