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3个
90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 一个90后的千万富翁之路
这个创造财富奇迹的个案,对于今年号称“史上大学毕业最难就业年”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标杆……
一个标准的90后,即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即不是“海归”,也非重点高校毕业,仅是个普普通通的职高学校的大专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千万财富。这个创造财富奇迹的个案,对于今年号称“史上大学毕业最难就业年”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标杆;对于当下的教育体制而言,也无疑是值得探讨和思索。
这个标准的90年后叫丁仕源,1990年2月出生,广东梅州人。丁仕源在他小的时候就随父母来到了深圳龙岗,因为他父亲在这里开了一家小医院。由于家里经济条件还比较好,所以父母都希望他能够过上一种平静安稳的生活,根本没想过要他去打拚赚大钱。
然而,丁仕源从小就与同龄人相比就要成熟很多,显得颇为另类。他喜欢冒险,喜欢挑战,敢于去“冲杀闯荡”。 小学时,班上很多的同学都喜欢跟着他去玩。虽说从小爱贪玩,但是学习成绩却并不差。12岁小学刚毕业的丁仕源,竟然自己跑到龙岗区成人培训中心报名参加新闻、营销等课程的学习和培训。
12岁就学这些东西,多少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然而,就是这不可思议的举动,让他在两年后读初中时,竟然就有了用武之地。14岁那年,他看到有家服饰专业的报纸在招聘记者,他竟然报名前去尝试。招聘单位见他年龄太小,自然是不予通过。可是,准备充分的丁仕源拿出了深圳300多家服装企业的相关资料,并大谈各企业的风格特色,顺便表达了自己对服饰行业的看法。这家招聘单位的领导非常吃惊,当场决定聘用他。于是,丁仕源闯出了自己的第一项事业。他不仅当记者,而且还代理客户广告,每天都利用课余时间跑客户。在这家报社干了一年多之后,丁仕源就去了另一家服装类报纸做兼职工作。在为这家报社工作中,丁仕源结识了一大批女模特,并积累了这些模特的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丁仕源是个有心人,他知道这些资料以后可以成为自己干一番事业的资本。
果然,在2006年时,16岁的丁仕源就开始介入了一些企业和机构的选美比赛。由于他在几大服饰专业报纸做过客户外联工作,对模特、企业等情况都比较熟悉,因此一些选美比赛机构看中了他,让他负责组织策划、统筹、招商等事务。丁仕源工作非常卖力,到处联络,甚至不惜自己倒贴交通费、通讯费等。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参与了200多场模特大赛、酒会、晚会等活动。还好这些活动的主办单位在活动结束后,都会给他一些提成和奖励。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丁仕源可谓是一举三得,赚了钱,积累了人脉资源,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后来,由于各项选美比赛太多太滥,招商比较难到位,收益难以确定,故丁仕源便放弃了参与这些活动。他开始把模特介绍给客户拍平面广告或广告片,他从中赚取一点介绍费。所以,在读书的日子里,丁仕源经常是下午一放学,就马上回到家换上西服直奔市内,去赴约商谈、签约,或参加各发布会、开幕式等。学校和老师对丁仕源经常早退和缺课很有意见,但是,丁仕源都让父母给忽悠过去了。
丁仕源是边读书边赚钱,他的目标就是要在上大学前,创立自己的公司。尽管许多的商业活动影响了他的学习,但是他最终还是班上少数几个考上高中的。17岁上高中后,丁仕源还利用业务时间在一家娱乐公司当总经理;此外,还负责一个模特网站的推广活动。当丁仕源感觉自己的资本已积累到足够开一家公司了,于是便决定开一家公司,让自己为自己打工。2008年,丁仕源筹备创办了“深圳互动文化传播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全是自己几年来辛辛苦苦赚来的,未拿家里一分钱。后来,又成立了“松雷文化集团娱乐部”,还参股多家文化传播公司。
2009年,丁仕源参加高考,成绩很一般,只考了400来分,一本二本读不到,他只好选择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他一边读书,一边经营着自己的两个公司。学院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他竟然有着双重身份,一个是大学生身份,而另一个则是两家公司的总经理。
直到2010年11月,“第20届世界模特小姐大赛国际总决赛”在深圳信息学院举行时,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才知道,这次大赛的助理导演和国际总决赛赛务统筹的丁叮,就是自己学院的新生丁仕源。
学校知道丁仕源的双重身份后,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他才华的平台。学院鼓励他参加职业规划大赛,他不但是积极参加,而且一举获奖。在大学的三年中,他上课的时间不多,经常是开着自己的奔驰车往返于公司和学校之间。
大学毕业之后,丁仕源便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公司经营上了。现在他的两个公司经营得都还非常不错,资产达到了1200万元。他把最初创办公司时加盟的亲朋好友都设法让他们退出去了,他深知,如果公司的员工和管理层都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那根本就不便于公司抓好内部管理,所以,他宁愿花钱请职业经理人来给自己干。
时下,丁仕源说公司团队成员都是从各方面渠道挑选来的,人员不仅素质较高、很专业,而且也都很敬业,公司业务开始得有声有色。他期待着在自己30岁时,能进入亿万富豪的行列。
90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 “冰粥哥”一年掘金近百万
在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门口有一个买冰粥的小伙子,一米七几的个头,结实的体魄,再加上一张帅气的脸,让很多人都难以相信,他怎么会拉下面子摆个小摊去买冰粥。然而,更让人们难以相信的是,他竟然是个90后。
他叫殷占锋,1991年出生于张掖市高台县的一个农村,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小时候家境贫寒,让他从小就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也正是小时候的经历,让他一直怀揣当老板的梦想并一直为之不畏艰辛地努力。他说:“小时候经常在电视中看到那些老板吃的好住的好,特别羡慕。我就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当老板,让自己和亲人们能吃的更好、喝的更好、住的更好。”从那之后,那颗小小的心中便种下了创业的种子。
谈起以往的生活,殷占锋有喜也有悲、有苦更有乐。他说:“铅笔丢了,我就会摘一些杏子跟有铅笔的同学换铅笔。”可以看出,小小年纪的他就已经有了做生意的头脑。上高中后,因为视野的拓展、经历的丰富,殷占锋便有了自己挣钱的想法。“一箱子方便面20元钱,里面有24包,每天能卖完一箱子,赚4元钱。”殷占锋开心地说:“赚了一些钱后就开始卖手机,利润就更大了,不过不好卖。两年下来,也攒了几百元钱。”但是,他能忍住不吃方便面却没能抵挡手机的诱惑。“辛辛苦苦攒了几百元钱后,给我买了个手机就花完了。”
虽然心疼那些钱,但他还是果断地放弃了挣钱。“上高三了,必须认真学习。”殷占锋介绍,“也许是自己还不够努力,最终没能考上好大学。”来到技术工程学院以后,殷占锋创业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
“一上大学我就进了学生会,在学生会的日子里,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论是交际方面还是人际关系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殷占锋介绍:“我在学生会的时候主要负责拉赞助,当时听说特别难,而且有好多年没有学生拉到过赞助了。”但是殷占锋不怕,他就是那种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干下去并且一定要干成功的人。因为,他的座右铭就是: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走完。
为了能为学校的活动拉到赞助,殷占锋从西站到西关再到东部市场,把只要有学生消费的店面跑了个遍。然而,一个月下来没拉到一分钱。“刚开始不会说嘛,啥也不懂,就冲进去。不是被骂出来就是听到一句冷冷的‘不需要’。”曾有一次,他在一店门外思索了很久,反复地练习了几遍进去后要表达的内容后跨进了店门。然而,当他说明来意后,“一个服务员特别凶,好像我跟她有仇一样喊了一声‘不用!’便把我推了出来。”
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殷占锋笑了笑:“虽然没拉到赞助还受了很多气,但那段时间让我懂得了很多。每次失败后,我就会反思,有什么地方说的不对,或者选错了地方,人家根本就不需要校园的宣传等等。”后来,他便从龚家湾的一个奶茶店拉到了500元的赞助。
“当时可以说轰动了整个学校,因为已经好多年没有人拉到赞助了。”那次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动力,之后,几百元、几千元的赞助他都拉到过。经过三年时间的历练,殷占锋才算是有了底气和成熟的想法来创业。
“五一的时候打算去各高校卖水,找厂家的时候人家根本不理我。”殷占锋介绍,后来,他又想过做情侣装,并和服装厂达成共识,却因为资金的原因而没能做成。种种挫折和困难都没能难倒这位有着创业梦想的人,办校园杂志、在学校开小超市等等的,在他的心中有着千千万万种创业的机会和梦想,但是“没资金的我们,想要干点啥真的好难。”
做不大那就从小做起,五一劳动节之后,殷占锋凭借着之前假期打工学会的技术开始卖冰粥。花了3000元买了一个炒冰块的设备,而他的那个不到十平米的小摊每个月还要上交300元的租金。说起自己买设备的资金,殷占锋无奈地摇摇头:“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500元,也许别人都不会相信,除了日常生活花销外,我还有剩余的钱借给同学。”
筹集3000元,对于一般的人而言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殷占锋来说相当难。他凭借节约和打工,把在冰粥店中打工挣来的钱投入到卖冰粥的生意中。可以说,他在用自己汗水换来的钱激励自己努力拼搏奋斗。
刚卖冰粥的时候,殷占锋就在柜子上贴了一张纸:大学生创业——冰粥。“引来了很多人的嘲笑,许多人买完冰粥后就会嘀咕一声:还大学生创业呢……”他说,一开始的时候很难受,但是时间长了就无所谓了。“再说了,刚开始的时候总会有很多挫折,我告诉自己不害怕、不后退。”
“每天也挣不了多少钱,但是我喜欢,除了能磨练自己之外,还能多受点苦,不吃苦是不会成功的,创业再艰难我也会走下去。”带着执着,他坚定地说:“挣钱不像扫树叶,一扫一大堆。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
90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 创意工作室半年赚11万
一群才华横溢的“90后”大学生在青岛大学校内创办了一间“创意工作室”,试营业仅半年,就已经接单30余项,11万元。青岛人熟知的天幕城“活体雕塑”就来自他们的创意。
试水:创办首个校内“工作室”
1990年5月出生的青大美术学院的大二女生史晓宇是“青岛大学创意工作室”市场部经理,也是创建这个工作室的4名核心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团队一共60人,都是来自美术学院懂创意、会设计的人才。大部分和自己一样是不折不扣的“90后”。这支年轻的团队通过提供各类设计工作、商业绘画、墙体彩绘、摄影摄像后期、雕塑工程和街头艺术等商业项目的设计制作服务为运营模式。
史晓宇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工作室在校内还属首家。
首单:“活体雕塑”来自他们的创意
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做设计创意,效果怎样?针对这一问题,该工作室的总经理大三学生方砂砂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实力不差的!”
“市北区天幕城内的活体雕塑的创意就来自我们。”方砂砂告诉记者,2009年年末天幕城新开了不少店,需要营造气氛,征集设计方案,最终他们的“活体雕塑”方案获得认可。两个月来,由他们工作室人员组成的活体雕塑在天幕城换着花样宣传,效果非常好。
“我们还把活体雕塑的创意推广到五四广场和海边,后来岛城成立了不少专业公司,专门运作活体雕塑的展示,不过这创意最早是我们实行的。”方砂砂说,天幕城“活体雕塑”是工作室试运行期间接到的第一单,2个月下来共获得“报酬”8万元左右。
卖“创意”半年赚了11万
和部分同行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同,这些还在学校的90后大学生的很多创意都围绕着“环保”和“节能”展开:“儿童节期间,为了送给孩子们一份不一样的玩偶,我们用废旧的枕头、被子、被罩以及小朋友们提供给我们的毛巾等物件做出了很多环保又可爱的玩具。”方砂砂告诉记者,这些玩具给了他们很多的启发,想在以后的设计中将这种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进去。
记者采访了解到,“青岛大学创意工作室”试运营半年来成功完成了天幕城活体雕塑、德国风情街现场写生、啤酒街和啤酒坊街头艺术展演、四维空间动漫场景设计、崂山驻军及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墙体彩绘等系列商业项目近三十项,不到半年财务处账上就赚了11万元。
“工作室是美术学院提供的,水电等各项杂费全免。前期投入仅1000余元。”方砂砂告诉记者,仅2010年5月份,工作室就通过绘画作品销售及小区景观设计等几个项目的运作实现22000余元营业收入,12月份营业额更是达到20万元。“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发展成为青岛地区最具创新实力的创意设计公司。”采访最后,方砂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