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

2017-02-13

文学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现当代文学,由于与当下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文一: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理念

一、意识形态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翻译界和海外汉学家翻译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少部分作品,国外广泛接受的译本大部分出自于汉学家。国外汉学界和中国文学不同步,他们的阅读和我们落后于我们的创作5年左右。国外的汉学研究受意识形态影响,与中国政治、经济影响不断扩大和海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需求关系密切。在美国,汉学研究被称为“地区研究”,美国的学术研究重视实用性,那些汉学家所从事的中国研究就是为现实服务、为美国利益服务。例如开创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费正清,其研究受到美国政府的支助,目的是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做参考。当代中国文学是了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材料,也是中国输出文化影响力的途径。20年来,“左派”学术是美国学术界的主流,“白种人优越”和“欧洲中心论”成为“左派”学者攻击的对象,他们需要寻找欧洲中心之外的文化参照系,印度、非洲、中国就成了他们关注的对象,目前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个潮流之中。美国激进的学者对本土的学术主流进行反省和批判的同时,中国文学似乎提供了某种可能和支持,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称为海外汉学家的一种需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时代的主流,中外文化的交流遵循着一个规律:文化水平高的一方会影响文化水平低的一方,低的一方比较容易成为接受者。中国目前国力充实、文化发达、科技发展迅猛,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契机。中国在海外建立了上百家的孔子学院,可以发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汉学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不可忽视,汉学是伴随着中西文化的相遇和碰撞诞生的,汉学家的观点必然受到当代思潮的影响。中国学术界与国际汉学界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海外人士了解中国当前文化思潮,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汉学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汉学家是指翻译与传播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汉学有数百年的历史,但从事翻译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汉学家人数不多。中西文化的传播并不对等,中国对西方文学的了解有数百年的历史,而西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这种了解的不对等,是许多中国作家所忽视的事实。也正是这种不对等,才使中国文学长久地被世界所忽视。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具有代表性的汉学家包括高本汉、马悦然、顾彬、葛浩文等人。高本汉是瑞典最有影响的汉学家,曾经担任歌德堡大学校长,对瑞典汉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他教过的学生后来成为杰出的汉学专家,在各大学任教,其中比较出名的是马悦然。马悦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评委中唯一精通汉语的汉学家。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名作:《毛泽东诗词全集》、沈从文的《边城》、王蒙的《绿化树》、李锐的《厚土》、《旧址》等。翻译编辑了《中国八十年代诗选》,其中包括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作品。他还翻译过中国著名诗人闻一多、卞之琳、艾青和郭沫若的诗歌。顾彬曾多次到中国演讲。现为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顾彬用德文、英文、中文出版译著、文学评论和文学史50多部,如《中国文学中自然观的演变》、《中国古典诗歌史》等。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及现代文学和思想史的研究。他翻译过的作品主要有: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和《寒夜》、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及文学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的妇女与文学》、《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在现实世界被各种文化偏见分割的时候,文学是最没有隔阂和疆域界限的。文学接受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要看文学作品本身,另一方面也要看接受的环境。葛浩文翻译的,姜戎的小说《狼图腾》在国外很受欢迎,因为它契合了当下人们十分关注环保、伦理等问题这样一个大环境。莫言是海外汉学家十分关注的作家,其他在海外流行的作家还有余华、贾平凹、王安忆等。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展现出人类相同的情感和对真、善、美的道德追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能让异国文化的民众了解和接受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学作品的翻译传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互相理解至关重要。

三、中国政府应该重视汉学家对当代文学传播的作用

汉学家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以广阔的文化视野,观照并切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汉学家最大的优势是熟悉目标语文化和市场,对翻译作品的接受人群把握准确。中国政府正抓住自身经济对世界影响不断提升的契机,发挥汉学家的翻译优势,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了解中国时代的脉搏。中国政府应该在海外利用孔子学院,加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宣传和推介。同时在国内建立汉学家研修基地。2009年北京大学建立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为汉学家了解中国提供更多的机会。加强中国当代作家与汉学家的直接对话,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2010年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各国汉学家和中国作家、翻译家们一起,就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现状与经验、翻译与汉学、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传播、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讨论。中国当代作家提高自己双语使用能力也是我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途径之一。如果要创作出世界文学,一个作家首先要成为一个“世界主义”的作家,应该掌握多种语言(至少是一门外语),懂得各民族不同形态的文化,并通过多种语言来思考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文二:当代文学情感价值观

一、意识形态中的情感价值如何体现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与当地的范畴中,因评价意识形态标准不同,所体现的情感姿态也大相径庭。作为文学而言,基本上所有的题材都可以被人类所承受,只不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存在的文学价值体系不同,文学价值的规范体系同样要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评判一个时代文学请假价值体系,就看它是否与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相融合。比如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所有的人性展示方式都是一种麻木的近乎直观的宗教式表达,恰到好处地反映出那种人类在禁锢下被同化的嘴脸。当然,它往往没有传统文学那种直观的文字表达,其中略显苍白和无力。文学价值的观点从来都是建立在道德体系上的,现当代文学试图打破这种道德枷锁,即人类该表达当下的情感价值体现。纳博科夫在他的《洛丽塔》中,清楚地见证着一种道德和爱情双重冲击的价值观,从第一句便开始“Lolita,lightofmylife,fireofmylions,mysin,mysoul.”当我们开始尝试接受一种文学态度的时候,各种认知观点便接踵而来。而同样,很多人对文学、艺术、哲学认知开始变得粗浅而浮躁。他们总是刻意地表述一种板结或者臆想的价值观,以证明他们是正确的,从而表述成所有人都极度渴望那种潜意识里的道德观或价值观。

二、价值观和道德约束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会对生理上本能状态反应产生一种恐惧意识。当代文学中情感价值的体现总是作为一个敏感的主题被特写抑或故意淡化,被描述得疯狂,抑郁,扭曲,冷漠,堕落,神圣甚至畸形等各种形态,却唯独忽略了它作为人类自古以来便有的日常生活行为。甚至不屑于去描写正常的乐趣与意义在伦理道德的制约下的真实想法,足见部分作品本身亦无法客观的正视性,人类似乎无法准确地去将这种情感价值的真实感阐述出来。我们不能仅仅靠纳博科夫去阐述这种状态存在的理由,更不能随心所欲地随便找一本坚贞不渝地爱情小说来表现现代艺术的手法。现代的人类,总会过于极端的寻求一种状态,以满足他们内心的渴求或者压迫感,而平铺直叙的状态也同样存在着,而且它开始尝试占据文学构架的半壁江山。就时下流行的纯文学而言也只是一种表述的形式而已,它以浓重的本质来阐述,然后产生一种批判的状态。难道那种称之为不纯洁的文学就不能定义为纯文学了,那么在未出现杂质之前文学不存在纯与不纯之分。难道较之于结构体之外的文学体制也同样就不成为纯文学了,或许正确的价值观体现更需要时代的验证。何来的《侏儒酒吧》就在表述,“还应该相信/自卑只产生一种优美的思想/一切都是天经地义/记住你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品尝酒和果露/重要的是获得巨人的品格”。王秋才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只是让此诗抨击我们脆弱心灵的那一部分。或许,这样便真的已经足够了,但它仅仅表现如此吗?很多人的片面性,不仅仅是构成文学体制的一种缺失状况,而是更固执地认为,坚持一种理念的体质似乎比以往的教条更加强大。人们开始反叛,将道德弃之,开始一种被称之为强大的且不可避免的趋势来抵抗,从而产生一种高之于任何东西的情感体现或者道德缺失,人们开始在尝试中诉求自身的情感或者体验,而且从没有任何方向的阻断。比如说“下半体”、“垃圾派”等,而最终简约主义真的变成毫无一点开导性的垃圾吗?正如很多人说的,它是一种尝试,而且是一种赤裸裸的尝试行为。较之前代文学或许有更加被人鄙视或者遗弃的地方,但它还是一种伟大的尝试。或许是背叛了现代文学的行走路径,或许被很多人所鄙夷的一种状态,甚至它以及背叛了现代社会制度,但它还是毋庸置疑地做出一种坚强的突破,长此以往,不知还会有什么样的文字盛宴才可以充分调动人的感官和灵魂深处真实的呐喊。

三、情感价值在各种文学形态中的多元体现

人类总是试图打破某种时间局域,将其与意志对冲起来,或许是满足一种独立感,一种叛逆感,一种反教条感,从而形成最后的或者是被人类所能认可的另一种教条主义,本质上理解,这是一种文学上伟大的进步,但我们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还能走多远呢?从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模式经历了爱的觉醒、革命+恋爱、商品化游戏性的爱情、田园牧歌式爱情、革命与翻身解放中的爱情、作为生命力象征的情感历程,不同的情感价值描写模式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五四过后,自我情感体验的强烈介入,使其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像丁玲在其早期女性文学《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以卓越的才华、惊人的敏锐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从女性那惊世骇俗的情爱理想中展示女性生命存在的理想状态,创造崇高的女性人文价值,在构建起艺术理想制高点的同时酿造出久远醇厚的艺术魅力。苏曼殊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是社会的、伦理的、以婚姻为基础的,表现出来的自我的初步觉醒。当代小说中贾平凹的《废都》,毕飞宇的《玉米》,苏童的《米》《红粉》《离婚指南》等系列作品骨子里依然流淌着正统而健康文化,颓而不废。这些作品中的情感价值表达放肆但不失高贵与严肃,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极追寻的深层意蕴。往后发展文学界出现了“下半体”这个名词,很多人肯定都认为它并不是坚强的艺术手段,甚至认为它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其结构上出现的过度虚伪性,虽然表达了自我为主体,但故意夸大叙述、构建手段乏味、故意宣扬诗歌的不可解读性、抹杀文本双重性、故意颠覆道德、佛学、哲学、文学等最高领域等缺点,无论其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也不会引不起人们的共鸣。文化层次是多元的,仅仅只是奚落并不能表现出对文学的崇尚与尊重,而作为一种行为文学,我们必须遵循其可靠发展的阶段规律性,从而更好地从深层次发人深省。实际上文学中情感价值表达不仅仅体现这些,它带给人类本身思考性,并不比其他的文学作品要差,价值的存在只是为了肯定文学对于人类制度推进感的体现而已。我们不可否认那种文学价值中强烈的批判性,而恰是如道德中一种奇特侮辱,一种道德背叛,或许才能得到这种强烈的快感或是更为惨淡的记忆。

四、结语

正如林语堂所言:“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思想、文学,是用得着情感滋润的。没有情感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如果情感价值不能正确表述,现当代文学作用也将会出现偏失。当下,我们应从时代背景去分析文学的发展,分析它何以被接收。我们固然不能“泼水弃婴”式的否定和抛弃文学的情感价值或给予强烈批判,但也不能不顾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加批判地简单承袭既有的一些可能本来就相当粗糙和草率的结论。所以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的表达不仅仅于此,同时它更是释放在合理生活中不断跟进的力量。而站在21世纪的角度观察文学与情感的关系,我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和“情感”,而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不同社会生活方式中对于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的判断标准将会在更大的冲突中带来更深层次的交流。

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论文

2.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

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4.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5.关于传播学的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