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期末复习资料

2017-04-01

临近期末,对于桃花源记这篇古文要怎样呢去复习好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新人教初一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期末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人教初一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期末复习资料

1.生难字。

豁然(huò) 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骥(jì) 阡陌(qiān mò)

2.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循,沿着)

(2)落英缤纷(花;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3)才通人(仅)

(4)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5)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6)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互相通达)

(7)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开阔而明亮)

(8)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0)诣太守说如此(到)

(11)后遂无问津者(路)

(12)咸来问讯(都,全;消息)

(1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4)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1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不要说)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陈说,叙说)

(1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沿着;原先;标记,文中指做标记)

(18)寻向所志(所做的标记)

(19)遂迷(终于)

(20)寻病终(随即,不久)

3.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4.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便舍船(shě,动词,离开)屋舍俨然(shè,名词,房屋)

(3)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5)遂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5.古今异义。

(1)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3)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复前行 复古义:再,又今义:重复

(5)辞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别的地方

(6)便扶向路 扶古义:沿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不倒

6.词类活用。

(1)林尽水源(形容词作动词,消失)

(2)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4)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5)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7.重点句子翻译。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林夹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下的花瓣满地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里面)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所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他们)自己说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

8.作家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有《陶渊明集》传世。

一、课内阅读

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6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

2.文章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5分)

渲染桃花源神秘的环境

3.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5分)

人们向往桃花源人的生活。

4.有人认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合乎实际情况,如果真的不太合乎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5分)

桃花源中人秦时便与外面相隔,不可能与数百年之后的晋朝人穿着相同。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结合全文,说说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皆叹惋”什么?(5分)

叹惋外面人经历改朝换代的悲惨生活。

6.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时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分)

突出强调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7.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5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气。

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5分)

表明了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生活环境。

二、比较阅读

【甲】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9.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② )(填序号)(5分)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

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9分)

(1)才通人(仅,刚刚)

(2)问君何能尔(这样)

(3)欲辨已忘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11.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12.请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出的画面。(5分)

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着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悠悠然抬起头便望见高大的南山,云雾缭绕。山中的景色到了傍晚更美,在夕阳的照射下,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

13.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5分)

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

三、课外阅读

和桃源诗序(节选)

苏 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亦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之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14.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记”指的是《桃花源记》。(5分)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0分)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只)

(2)饮其水皆寿(长寿)

(3)或至百二三十岁(有的)

(4)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于此)

16.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多过其实。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5分)

17.在选文中,作者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5分)

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其与世隔绝,所以桃源的民风淳朴。

附译文: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都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