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琴道的境界是什么

2017-05-03

所谓茶文化,其实什么都不是,一个空名头,但是真正面对茶,你能有自己感悟,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无非是这样而已。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琴道的境界,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境界

第一个境界,初入茶道

刚开始学茶的人都是迷糊的,东家说东家的道理,西家唱西家的戏。学茶的第一个境界,就是形成主见。不管谁的说法都好,都能用心去想,去领悟,然后做出判断。不一定偏向哪一方,但至少有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的观点都是脆弱的,可能遇上某个更权威的茶人,你的观点就荡然无存了。更危险的想法就是:算了,想那么多干嘛,跟着大师就对了。

儒释道为什么能发扬至今五千年?是因为后人从他们的思想中受到了启发,发扬光大的。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慢慢形成自己。

第二个境界,重归迷茫

当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开始形成自我,形成圈子,与你观点相同的,与你观点相左的。这个时候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各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蜂拥而至,唯心的观点,唯物的主义。对各种观点的解释保持怀疑,对各种大师表示不信任,甚至灰心丧气,认为这里头乌烟瘴气。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心里就开始迷茫,不知道上哪求知求证。只有自己踏上这条道路去寻,与你相伴的只有你的茶,这时也才是真正的学茶之旅。

第三个境界,包罗融合

从这个时候开始,你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买书,看书,结交茶友,向大师靠拢,每一个观点都会格外注意,从中剔取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听到相同的观点,你会感到亲切;听到不同的观点,会寻找相同的地方;听到完全相反的观点,就会觉得有隔阂。你当初的观点,已经在你心里种下了种子,长出了苗芽。你从相同意见中吸取养分,在不同意见里经历风雨。种子的根部会去寻找最肥沃的土壤,来坚实自己,上边长出枝叶,以抵挡风雨。什么时候根扎稳了,什么时候就算初成了。

第四个境界,弥补不足

经历了之后,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真正虚心下来求教。想要再进步,就不单单是要靠更多的见解,更多的知识了,还要表现在你的思想逻辑变得严谨了,心态气度变得谦虚了。对待别人提出的问题,心里头懂,但不要总说自己都懂。因为你懂,你就关上了一扇别人原本想为你开启的大门。遇到不同的思想时,先抛弃自己已懂的东西,从零学起,完全虚心地去了解它。

第五个境界,化繁为简

当求学所得越多,钻研得越深,知识越多之后,以往那些零碎的知识,片面的见解就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融汇一串。这个时候再遇到以往的问题时,都能举一反三了。有了中心思想,化繁为简,感觉一两句话就可以了。古今的大哲学家、圣贤,都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释一切道理了。爱因斯坦发现计算整个宇宙的能量守恒,也不过是“E=MC^2”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道理看得越透,越是无话可说。反而初学之人,专业名词越多。

第六个境界,运用自如

学茶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不再高谈论阔什么问题了。一件大事可以当成小事来说,一件小事可以包容着不说。不喊腔调,实实在在地去引导他人学茶,甚至劝你。对待乐意学习的人用乐意的态度,对待无心学习的人随喜随缘。

第七个境界,下山

学茶的旅程犹如登山,一览众山小是畅快的,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何其之难。顶峰之上再无路,怎么办?下山吧,这趟旅程酸甜苦辣都尝过了,山顶还有什么好留恋?自以为成为大师,沾沾自喜吗?看着初学者像看着当初的自己,感觉良好吗?这不是“不与培娄为类”,实为自大自满之心已生,要不得,还是下山吧。

第八个境界,生活茶

学茶之旅到此已经结束,但是否都已经忘了学茶的初心?嘴刁了,要求高了,讲究排场了,这不是你该学到的东西。俗话说: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很多人知道这两句话,但是为什么前后两句都有的,就只有茶,很少人知道。因为只有茶,可高可低,能入禅,亦能入世。但凡人终究不是出家人,一味追求禅茶并不正确,所以生活茶,才是学茶的最终回归。佛讲:父母即是佛,侍奉父母便是侍奉佛。学茶亦如是,用心泡好一杯茶,给你的父母、亲友,这才是学茶的最高境界。

琴道的境界

第1层【琴断】

“看山是山,画山不象山”。

也称“混沌琴”。与钢琴无缘,不懂基础乐理,不懂钢琴技术,包括钢琴演奏与钢琴结构与特点,可能爱好听钢琴曲。如果弹钢琴,也只是随机演奏,信手而为,为真性情,钢琴语言率真璞实。缺少钢琴意象的构筑,变化不丰富,直来直去,想用钢琴表达心意,心有余而技不足,无韵味,缺少艺术形象层面的张力,无艺术性,只是表达信息。

但有钢琴语言个性,有自己独特的钢琴偏好,可以戏称为个个都是“自然型”钢琴家。

第2层【琴念】

“看山是山,画山是山”。

可能有钢琴爱好,但不执著刻意。有可能经常练钢琴,但不是经常做钢琴表演。可能有一定的钢琴基础,在不断的学习与操练中。可能是钢琴弹奏技术(包括手指技术、掌腕技术、臂体技术、坐姿技术、力度速度跨度准确度训练技术、读谱技术、唱谱技术、记谱技术、琴感技术[如盲眼触键弹奏技术、虚拟钢琴弹奏技术等]等等)与弹奏风格、乐理基础、所弹曲目审美、乐曲意图、意境与风格、曲子文化背景的欣赏与分析、乐曲简单创作等等要素(钢琴艺术素养)并进。对钢琴、对音乐包括钢琴语言的理解不是很深。对钢琴演奏没有系统性思考,都是散点式思维。可能如一没有地图导向的人,在无尽的钢琴演奏迷宫前产生敬畏。

可能由于一些家长或钢琴老师只偏重钢琴技术、乐理基础的准确性要求,在弹奏过程中,对所弹的乐曲缺少曲子审美、曲子文化、曲子背景、乐理原理的教育,缺少对钢琴本身的思考、缺少钢琴的情感演绎,结果孩子弹奏出来的琴曲没有生命灵性与生命意识活动迹象。日复一日的机械化弹奏技术训练,孩子有可能失去对音乐本身魅力的注意,成为一架钢琴弹奏的技术机器。钢琴不能变成孩子自己的内心语言的表达,人琴分离。这时,人不是钢琴的主人而是变成钢琴的奴隶,弹奏只是为琴而琴,为技而技,为曲而曲,为准确而准确,缺少自身心智与自身情感的参与。长时间的劣化积累,亦可能使孩子失去“钢琴兴趣”,走向“钢琴痛苦”,甚至是“钢琴仇恨”。

第3层【琴迷】

“看山是山,画出好山”。至深为“琴痴”,即入而不出,为琴所获。

低‍级的可称为“琴乐汇”,高级的称“琴乐句”。有一定的钢琴技术基础。由于不断的训练,对钢琴的自由度提高,或者是经常演奏获得自信感,为钢琴受众接纳与肯定,兴趣不断提升。此时钢琴语言词汇丰富,词气纵横,奏式多变,快慢、长短、强弱、断连、刚柔、明暗、高低、旋律性与节奏性的处理有一定的平台;有一定的想法,思想境界相对不深,钢琴弹奏逐渐可能表达某种情怀或心情;表现力虽丰富,却是乐句层面的表现力,而不是乐曲层面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没有系统的思维观察与思考;其演奏可能是一些无统一灵魂、但有想象力的乐句的集合,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思维可能零乱,不自然,没有一气贯通之势。可能会注重乐句、 “乐句群”的自然感,包括呼吸的轻重缓急轻浊长短等等。弹奏时,能有意识地注重钢琴语言技术,注重修饰、对比技巧的运用;读谱速度有了提高,能一目一小节甚至是一目一行。处于弱项的4指5指的弹奏水平逐渐提升。

有执著的钢琴爱好,广集中外钢琴艺术书籍,包括曲谱、奏法、现代乐曲与光碟等,外加中西名著经典,文理地哲、经史子集,进行人文培育,儒化而炼气质,对专业书籍细加揣摩,将不同理念融入钢琴弹奏,有时进入沉醉之境,注意学习钢琴技巧如触键、发声、情绪、布局、高潮安排、基本心理及乐曲风格平台等诸多要素,注意向作者思想靠近。注意“音乐排句”(即相同或相似乐句)与和声结构的处理,使音乐排句、和声结构的演奏没有简单的重复,每句都富有精微的变化,各有不同,各有千秋。

第4层【琴奴】

“看山是山,为山而画山,而将自己的情怀包裹于山中”。

亦称琴匠。有深厚的钢琴学术及钢琴演绎基础,讲究“琴法森严”、注重琴技、循规蹈矩,为琴而琴,琴为固势,有时,钢琴只是为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如同翻译要信达雅),对钢琴的理解无自己的个性演绎、对琴理无深邃思考,其钢琴与中国大多数钢琴爱好者相同或相似,无个性,无创造性,模仿性强,雷同性强。有时弹着弹着,就不知道该怎么弹了,不知钢琴演绎的终点在哪里。

注重钢琴的“词(乐汇)、情(自我的情感与思想)、境(演奏环境与受众)、意(乐曲意境)、气(乐曲整体性)、韵(乐曲风格平台的表现及自我演奏风格的演绎)、辞(修饰与应变)、幻(弹奏时的想象力与幻觉,以形成“意场”,而不是知道乐曲某情绪就去表现情绪,这样易着形,缺少投入)”八法。演奏严谨丰盛,情感多为情怀之物,造境有度,意蕴相对不厚,气涵相对不足,注重节律,眩用技巧、修饰与对比。有相当的想象力,其演奏可具有一种整体的风格。

缺少主动性思维,缺少自己的钢琴思想体系,喜欢运用惯性的、无创意的钢琴表达。“为琴而琴”,津津乐道于“琴技”、“乐理知识”,重技轻艺,重术轻道,重巧轻我,并错误将“琴技”视为钢琴的最高境界,所弹之曲,易见技巧而少见自我之深刻体验,且将技巧固定化,没有突破。以手指月,只见手指,不见月亮。

至深为“琴奴”,即精通钢琴的种知识包括钢琴历史与钢琴演奏技术,为钢琴书橱与技厨。

第5层【琴戏】

“看山不似山,山亦为山,山本为山,山来山去”。

由于有深厚的钢琴功底,钢琴刻意求变,尽求脱除匠气,视钢琴为游戏,在乐曲不熟悉的情况下,爱即兴钢琴演绎。琴技、琴法、琴理融为身体与精神语言的一部分,即用琴无碍。此时尚未形成自我个性的钢琴风格及风琴思想体系。为个性化的钢琴探索阶段。追求个性化风格及思想的表达。情琴相融,情生琴造,即兴创作,而不是为琴而琴。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想象力深宽,为知识储备型人才;其琴奏融入一定的思想甚至哲理性,主要是针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等进行思考。经常有时为找不到琴奏的全新出路而苦恼。精神涅槃,琴的风格也涅槃,在苦苦的摸索中,渐渐形成一种自我的个性心理体验、风格表达与思考方式,灵气扑面而来。

第6层【琴我】

“看山不是山,山即我心,为我所用,画山似山,我心即山,即为御山之人”。

可细分为两层:琴情与琴哲。在钢琴修进的基础上,刻意追求自我的风格及自我对乐曲的心理体验。力求摆脱“琴奴”之相,力求高于乐曲本身的思想境界或心理体验,在不断反复中,逐渐形成自我的风格、气韵或气势,并形成自我的有个性化的人文情怀。

琴情指由于有情感、生命的投入或释放,琴的意象情感真挚,状态真实,富有个人的、个性的、独特的情感情怀体验及心智体验;能创作出具有自我风格艺术作品;琴风鲜活,自然,奇诡,有生命力。往往是琴言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不是为琴写琴,琴为心之声,琴发于灵,有物有事所指,一气呵成。意韵丰富。能在小小的音乐篇幅内,蕴含复杂而充沛的情感情怀。琴奏简洁,生命感强,能不经意运用琴技而若无技。有自我的、异于常人的琴语表达风格及个性化钢琴艺术素养。观山则情满于山,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情感。所以,其琴能深深感染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思维线条可能很丰富。但受到思想深刻程度的限制,其对琴理的理解,对于生活层面相对要多,而缺少一种社会层面视角的思考。自此阶段起,深刻理解钢琴的本质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突破琴技的限制,更多的是运用艺术形象表现自我的真实深刻状态。

琴哲指有洞察世界的穿透力,洞悉万物的神态。其琴作意象深邃,哲思幽远,风格古朴厚重。琴奏的思维线条多变,表现手法丰富。富有气势气韵,意境空灵深远。信息富有张力,象征意韵浓郁,能变角换位,越品越新,常看常有所得;一静一动,皆有哲气,自然而来,似若天成,意在言外,微言大义。有自己的个性化思想或初步的思想体系;有自己个性化的琴风表达方式。其琴奏前后呼应,有机统一。为主动型思维。但其较少关注社会本身,执于自己一隅。

第7层 【琴越】

其琴状态自然、内容广博,视界广阔,寓象深刻,风格高旷。

长期的钢琴操练及自我风格与思想的日益完善,使其不再“为钢琴而钢琴”,不以突出自我为目标,不受小我之束缚,不受琴技、琴法的局限,而是站在一个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平台,并可有自我的、成熟的艺术思想体系。其亦可有灵魂层面的思考,万事万物皆有神魄。能超越小我,关注苍生,具有一种更彻底、持久的人文关怀。琴作老辣雄浑或灵逸;具有高度的抽象适应性。冷峻不乏热忱,对自我、身体(器官)、人性、世界、生活、社会、艺术等有多维的深度思考及审视,有自己的价值理念体系。举重若轻,琴曲中警句哲言迭出,可能会进行一种终级思考及灵魂层面的批判。想象力奇正相生。其琴意象现实而深幽,平实而厚重,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及人文关怀。我们能从中阅读出一腔慈爱、包容、悯恤民众、达济天下、批判不公的浩瀚胸襟;不虚伪,能坦开胸怀,以最真的一面诚对受众,甚至是深深的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在剖析自我、世人、自然、社会的过程中,以血淋淋的赤诚使受众的灵魂深受震憾。

第8层【无念琴】

“无念琴”与“有念琴”相对。情绪不到位,心意不到位,功利心强,强行有意为琴,为琴而琴,结果是琴不高琴。

亦可以称为“禅琴”,此时不以钢琴本身为念,突破了钢琴及钢琴表现自我的禁锢,以“无琴之法”演绎,因以无招式的钢琴方法而使之达到“琴法自然”的境界,“曲与琴合,琴与指合,指与腕合,腕与臂合,臂与身合,身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境合,人琴一体,自出机杼,心无所碍,意无所碍,琴无所碍,曲无所碍”,无人工痕迹,无追求表现自我的痕迹,并且,在这种基于曲子与精神的“琴无所碍”中,体现着自己深厚的钢琴功底、深博的社会阅历、深刻的人文关怀、深邃的思想境界……

第9层 【琴道】

因常生“无念琴”,则可入“琴道”之境。

此时为“无不为”的境界,“大自由”境界,深达“灵魂”,故能一键从内心深处震撼受众。此时世间万事万物俱为我用,音色音长音强、和弦转调装饰、畅滞轻重缓急、频率节奏旋律、情绪情感思想、社会体验阅历、心理思维审美、宇星日月江海、山川鸟兽虫鱼、松竹梅荷亭台、科史文理地哲、渔樵耕读骚客、人情世故百态、个人社会情怀……皆信手拈来,化之为琴。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