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地布局的艺术设计论文

2017-03-19

城市规划术语标准中指出,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绿地是城市绿地的简称,主要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绿地布局的艺术设计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绿地布局的艺术设计全文如下:

1、前言

现代城市充斥着各种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城市绿地的缺乏、住房紧缺、交通拥挤等,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的障碍。合理规划设计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可以缓解城市的生态问题,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意向,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2、长春市绿地系统建设概况

长春的城市发展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中比较特殊,是唯一仿照巴黎、堪培拉的规划模式建造的城市,同时也是亚洲近代唯一的一度比东京还先进的城市。历史上伪满“新京”的城市规划以绿化开放空间为架构,城市绿地合理的分区布局,让长春市实现了绿地从无到有,从杂乱到规整的演变,为城市的绿化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 长春市绿地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雏形阶段(1932年-1948年)

1932年伪满时期,由日本人统治的期间,制定了《满洲国国都建设计划概要(1932-1952)》,其中提出了要建设具有水空间的亲水公园及沿伊通河与环状道路建设绿化带等,伪满“新京”规划从本质上说,是从塑造城市生态环境、营造通透的城市空间等出发,初步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雏形,奠定“森林城”基础。

第二阶段:缓慢阶段(1949年-1989年)

1955年颁布的《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55-1975)》,提出的主要关于绿地建设的措施是在保护好现有绿地的基础上,在郊区兴建防护林带。1980年制定的《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提出了从点(广场)、线(沿街绿化带)、面(公园和成片绿地)结合的角度对长春市的绿地进行建设,在此期间绿地建设与经济建设并未同步,绿地建设处于一个相对缓慢的时期。

第三阶段:稳定增长阶段(1990年-2000年)

进入90年代,人们对绿地的价值有了全新认识,绿地建设也随之快速的推进。1996年版的《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提出要形成了以“一环五带”为核心的大环境绿化,对较早建设的公园绿地进行改造,此期间城市绿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绿地建设稳步增长。

第四阶段:跨越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长春市绿地建设硕果累累,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在全国的绿地建设上都处于领先的地位。提出绿地建设要形成“一脉”、“一链”、“二环”、“多园”、“线网”的布局形式,构筑以中心城为核心,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园林绿化系统。

2.2 长春市绿地建设现状

1932年长春市的总体布局中充分利用地形,高岗处为建筑带,沟岔为绿化带,初步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雏形。1989年实施“森林城”规划,营造具有春城特色的生态系统,速推进以“一环五带”为核心的大环境绿化。近几年,长春市的绿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绿化建设一直受到政府各部门的重视,力争在“森林城“的基础上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虽然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符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但从本质上讲距离长春市要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还有距离,绿地建设仍需加强。

3、长春市绿地系统布局存在的问题剖析

3.1 绿地系统分布不均,各区指标差异大

长春市中心地区各类公共绿地尚未达到分级均布,例如绿地基础较好的朝阳、南关两区的面积分别占中心城区面积的13.97%、9.37%,而绿地面积分别占长春市绿地面积的32.14%、26.44%,可见绿地系统分布及其不均匀,在对各区绿化指标进行考核时,宽城区基本接近标准,二道、双阳区并没有达到要求,新建区域如高新区等绿地也严重匮乏,可见目前规划区内各区间绿地指标差异很大。

3.2 绿地系统服务半径不够,存在建设盲区

长春市的公园绿地主要分布在主城,其余组团、城镇缺少则必要的公园绿地。中心城区内现状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朝阳区、南关区、绿园区,而二道、宽城、高新等公园绿地严重缺乏。部分区域公园数量多但是总面积小,公园服务半径辐射面积不够,局部某些公园超负荷运转;一些城区公园数量少但面积巨大,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影响了绿地游憩和非常情况下防灾减灾功能的发挥。

3.3 生态绿地总量不足,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长春市现有生态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城市重要的生态绿地集中分布在城市东南部,包括净月风景名胜区、石头口门水源保护区、新立城水源保护区在内的大黑山脉一带。由于城市建设和大力发展旅游业,净月潭等地也有部分生态绿地被开发为旅游用地,生态绿地的面积在逐渐减少。城市西、北部生态环境较差,湿地系统功能退化,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威胁。

4、结合美学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设计

长春市的绿地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突出城市的生态特色,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适应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充分利用城区的河道水系,使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

4.1 均衡各城区绿地指标,旧区改造,新区增设。

旧城区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已成为绿化建设中明显的薄弱环节。绿环化建设要根据不同城区的不同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是省会城市的沈阳市,拥有跟长春一样的城市经历,也都地处于北方寒冷地区,其绿地建设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新城区建设的时候严格控制绿地指标,并制定了《沈阳市城市绿地保护规定》等,都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4.2 加强绿地间的相互联系,避免绿化盲区。

长春市现有城市绿地,辐射半径普遍不够,且彼此分隔,缺乏联系,难于满足居民日常游憩需求。在绿地建设中要加强绿地间的相互联系,使各城区成为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这样城市绿地系统整体就会得以健全完善,才能发挥绿地系统最大综合效益。

4.3 加强生态绿地建设,健全绿色廊道体系。

长春市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交通容量剧增,在拓宽道路的同时绿化带在逐渐变窄甚至消失,严重破坏了绿地网络,道路廊道体系也应被重视。长春市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增设了90公里长,550米宽的生态绿化带,这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的自净能力,只有将道路廊道、生态廊道等统一规划,形成健全的绿色廊道体系,覆盖整个城市,绿地才能发挥最大作用,缓解城市问题,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4.4 注重立体绿化及袖珍绿地建设,打造流绿都市。

合理的立体绿化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绿化空间,增加绿量也就是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的总量,丰富城市三维空间。小块袖珍绿地、庭院街旁绿地等的建设也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在小区域内形成天然氧吧,改善微气候,起到城市绿肺的生态功能,同时方便市民游憩休闲。袖珍绿地与立体绿化的结合可以丰富城市空间形态,美化城市空间,使城市绿地具有复合功能,为长春打造流绿都市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5、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城市?自然”已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一种模式,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方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城市绿地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调节城市气候、美化城市景观、提高人居生活水平、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