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书笔记1500字以上

2017-06-05

《阿Q正传》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作品,即使是专家学者阅读、研究起来也很费心思,而且众说纷纭。作品有着几乎无法探底的深度。下面是小编向各位推荐的阿Q正传读书笔记1500字以上,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阿Q正传读书笔记1500字以上篇一

《阿Q正传》这么一部博大精深的作品,即使是专家学者阅读、研究起来也很费心思,而且众说纷纭。作品有着几乎无法探底的深度。其中许多问题,如国民性问题、革命问题、农民问题、精神问题、妇女问题等,都有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常谈常新的。我们中学生在课外读它,当然不作全面、深刻的探究,只要多读几遍,读有所感、思有所悟就行了。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的许多问题,也许一时拿不准、看不透,可以在心里积淀下来,留待今后进一步体会、感悟。

作品共九章,每三章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地勾勒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社会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关于《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说道:“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这应该成为我们解读这部作品的一个思想的路标,一个思索的起点。

下面试就作品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一些探析:

一、人物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深受剥削、压迫和凌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的。更令人痛心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的恶习,甚至靠欺凌弱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以获得心里平衡。人们习惯地称这种性格表现为“精神胜利法”。事实上表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的学者概括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这样的性格具有多面性,甚至具有矛盾性。这样的概括相对完整地将阿Q的形象的性格描画出来了。

存在决定意识,环境决定性格。阿Q的性格形成于他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遭遇,这自不待言;另一方面,也形成于大的社会环境,就是说阿Q的性格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的遭遇和性格是那个时代的劳苦大众的遭遇和性格的普遍反映。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势,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

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的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什么善性,而是极凶恶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于一身,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让阿Q只剩下一条裤子和一件破夹袄走出未庄;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吴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他们的品性可以用《狂人日记》里的话来形容:“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假洋鬼子是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的代表。他剪辫,是域外资产阶级风习影响所致;他回到封闭保守的未庄便装上辫子,又表现出对封建主义的认同。因此他们是新旧两种文化杂交的产物。另处,他还具有投机家的阴险和反革命的凶恶。当革命到来时,他与“历来也不相能的‘赵秀才’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俨然成为未庄的革命党;可是当看到阿Q也来投奔革命时,他竟然用哭丧棒把阿Q打出去。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时期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党一方面与封建阶级妥协,一方面又脱离农民阶级,甚至与农民阶级为敌。

二、艺术特色

本文来源于百分网(//www.oh100.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谢谢!喜剧的外表,悲剧的内核,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显著特色。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遭遇令人感叹,令人同情,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的日常生活中的富有喜剧性的细节表现出来的。这种悲喜剧的交织融合,在小说中具体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小说前面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纪略”“续优胜纪略”和“恋爱的悲剧”三章中;在后面两章中,喜剧性渐趋淡化,悲剧性渐趋浓厚,尤其在“大团圆”一章中,悲到极点,这是情节展开过程的由喜到悲;二是喜剧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比如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打他的情节,表面看喜剧性十足,骨子里却是悲剧性的;又如阿Q去到静修庵觅食的情节,表面看也似乎是喜剧性的,尤其是他被狗追赶得丧魂落魄,令人捧腹,但笑过之后却让人回味阿Q的可怜、辛酸。

杂文式的笔法是这部小说的又一特色。小说处处运用幽默、尖锐、含蓄的语言,或夸大其词,或庄词谐用。如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又如写阿Q被捕的场面,把总带了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围定了土谷祠,正对门还架好机关枪,而阿Q却还在睡梦里,直待被擒到土谷祠外面的机关枪左近,方才有些清醒。这是一幅绝妙的漫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凶残、怯弱和愚蠢。另外,在情节展开的同时,作者不时地作些议论,穿插一些杂文的笔法,如小说开头的议论考证,顺带着讽刺那些常与论争扔对手,就是例证;又如写阿Q因调戏小尼姑而飘飘然之后,作者议论道:

“即此一端,我们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东西。”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这显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和普遍性的阿Q精神的批判。这些议论,与小说的整体风格相协调,不但不影响小说的生动形象,反而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思想深度。

阿Q正传读书笔记1500字以上篇二

《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阿Q是一个农村的流浪者,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有给别人作短工,他除了可以出卖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甚至连自己的姓名籍贯都不在意。在人们的侮辱、打骂中的他渐渐变得麻木不仁,游手好闲。

虽然阿Q到处受到压迫、排挤、侮辱,但是他总是“乐观”。在受到侮辱时,他不是奋力反抗,正视事实,而是愚昧地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来为自己奴隶地位和底下、屈辱处境辩护,用我看似可笑的瞒和编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在“苦中求乐”。

他非常贫穷,还自欺欺人地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他充分表现了辛亥革命时人们的心理——自欺欺人,妄自尊大但又自轻自贱,麻木轻信的半殖民地人民。看了《阿Q正传》我感到了一种愤慨,但是却无从得知那感觉的来源,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身处的环境,对于鲁迅的这中篇小说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不过我仍从中理解到一些东西,并从父母那儿得到了一些证实。他受了委屈,反而要通过自己打自己来排解,转而还很得意。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一自轻自贱的人。被人用棍子打,常用“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地得胜了来辩解,然后竟然就像忘了刚才的一切,去喝酒去了。阿Q就用这种“精神胜利法”来反败为胜,反辱为荣。

阿Q是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先估量对手。不会说话的他便骂,力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扬起拳头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轻保这些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是由于卑怯性而来的.。“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我认为其实这一点和后面的精神胜利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是精神胜利法只是对自己,而这种卑怯性却使很多弱小者受到欺负。

鲁迅正是以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应该铲除封建思想的毒瘤,才能获取真正的胜利。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 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 “祝福”,令人可悲!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不知觉悟的劳苦农民。他具有农民的勤劳,朴实,又沾染了社会流民的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很注重男女之间的关系,但却又情不字禁的跪下向吴妈求爱。他憎恨视财如命的赵大爷和假洋鬼子。但又想攀比他们。这一切切复杂有矛盾的事情构成了阿Q这个人物。《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

这本书深刻的记录了当时人民不可要的想法,他那自欺欺人不肯面队现实的性格,反映可当时中国人们的软弱。这种性格特征不仅是阿Q,而且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阿Q给了我不可以自欺欺人的例子,他激起了我应该面对现实,更不为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克服。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阿Q正传读书笔记1500字以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