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毛概论文

2017-06-19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更新工作理念、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明确工作重点,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毛概论文篇一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文化,在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构建和谐文化。

关键词:文化;和谐;社会主义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张春贤书记对新疆文化发展提出,坚持现代文化领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现代文化,弘扬新疆精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等几点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和谐文化这个概念,这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一、和谐文化概述。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学术界的讨论至今仍众说纷纭。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文化有层次和类型之分。有的将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三大类型。有的则将文化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文化怎么界定,学者的观点也有差异。我认为,所谓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如建筑、道路、文物、机器、设备等一切已经人化的自然;而精神文化,则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或者虽在物质活动中产生但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的人类文化。这大致相当于中文化。中文化再分,又包括语言文字文化、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理性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社会习俗文化以及制度体系文化等不同的类型。至于小文化,主要指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等,它的范围就更小一些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涉及社会生活许多方面和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表现,是反作用于经济的,对经济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主流是公平、公正、团结合作的,和谐思想就成了我们文化的主旋律。但是市场经济又存在着竞争、效率,因此我们必须从我们的社会现实出发,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全面地认识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认识到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另外,和谐文化不是封闭的文化,也不是固步自封的文化,它在坚持以中为主的前提下,同时吸纳国外的很多先进东西,博采众长,把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我国优秀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2.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并结合实事求是的思想提出构建和谐文化的方案和实施办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充分运用文化的形式、手段,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把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相融合,具有多元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把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相结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同时也要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又要兼顾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可性。所以说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1.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原则。这里的“人”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这里的“本”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人民群众是这个社会的中心,人民群众才能真正衡量这个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坚持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原则,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坚持人是目的的基本判断,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关注对人的基本价值的肯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必须充分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精神文化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人性关怀、表现人的尊严,弘扬人文精神。反对蔑视人、奴役人的错误观念与风气。文化的实质和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2.贯彻真理第一的原则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反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充满浓郁的科学精神的文化,科学性成为和谐社会精神文化的灵魂,也正是精神文化的科学性,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贯彻真理第一的原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先进文化建设的规律来进行。同时要真实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结合起来,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

3.贯彻和谐第一的原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和为贵的思想,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的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利益冲突和矛盾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局面下,坚持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汲取中国“和”文化的智慧,通过多种渠道深入进行宣传,营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人际和谐的氛围,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贵的共识,确立以和为贵的道德评判体系,这些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原则。

总之,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等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培育共同理想,倡导和谐精神,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毛概论文篇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新的发展。本文主要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理论渊源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法策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采取多种手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来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充分调动一切因素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事业认识新的理论和进展,充分表明了我党更加关注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扩展到各个方面。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了在未来社会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社会,这种社会描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到能够满足另外一些人的需要,从而彻底地消灭阶级对立,使得全体的人民可以共同来享受社会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福利,使得全体的社会成员能够得到更为全面地发展。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目标是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的目标,如果要在今天的条件下去进行强制执行,肯定违背了客观规律。但是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却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起码给了我们几个重要的启示。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本质来看,至少应该是公平公正的社会,至少不应该是利益群体或者阶层之间互相对立的社会。同时,和谐社会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第三,和谐社会应该是以共同发展来作为基础的。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同样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所要经历的一个必由之路。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2.1和谐社会的社会结构必然比较合理

社会结构合理就是指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子系统设计职业、阶级、人口等各个方面。合理的社会结构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各项事业良好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反,如果社会的结构不合理,则会产生比较多的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具备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2和谐社会可以让社会的各个阶层得到恰如其分的回报

现代社会之下,人们的社会回报往往只能按照贡献来进行分析,这种贡献包括了人们对于经济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各种贡献。以贡献来进行分配的确认,首先是承认了贡献的差异性和合理性。不同行业因为复杂程度以及劳动强度的差别,对社会产生不同的贡献也是符合人们的正常利益。和谐社会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实际上是可以调动各个阶层积极性的,能够在社会形成互动、竞争的一种积极状态。将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也才可以合理地进行社会再分配的工作。也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全社会的热情,投入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去。

3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分析

(1)贫富差距问题。目前我国收入差距出现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收入的差距也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

(2)社会阶层问题。总的来讲,面前社会正在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加之很多利益格局发生的变化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伴随着新生力量的不断壮大,必然会伴有新的自我诉求,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阶层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3)政治腐败问题。在我国政治腐败在一些地区呈现出范围广、层次高以及集团化的特征。政治腐败使得民众对于执政党、政府的支持和信任有所下降,在局部地区,还因为一些矛盾的激化而出现对立的情况。

(4)就业问题。目前整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劳动力的供求也十分紧张,这是当前人们内部矛盾的集中体现,必须要想方设法地降低失业率,提升就业率。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提升中国共产党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在新形势之下加强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否在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的和谐社会,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党和政府执政能力。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该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以下就相关问题结合自身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4.1实现科学发展是协调各方面利益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

科学发展观同时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也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要把经济发展的效益和速度进行高度的结合和统一,将提升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科学发展观明确了要在不同社会群体以及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最佳的合理模式。先富裕地区带动后富裕地区发展,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同时倡导做好合理的规划,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注重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

4.2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要维护好社会稳定,就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在改革开放后,比较常见的一些矛盾也主要是发生在人民内部的矛盾。一些群体性的事件也大多是由于收入分配、征地拆迁以及农民负担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所引发的。所以必须积极协调和处理好这些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将纠纷和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人民内部和谐,团结进取的社会新风尚,更好地促进各项事业的稳步有序推进,化解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另一方面,要依法妥善处理好各种群体性以及突发性的事件,防止矛盾的转化和激化,同时还要健全预防机制以及化解各种矛盾的机制,另外要注意维护正常的社会稳定以及社会秩序。同时也要给予人民群众自我权利表达的渠道,也要倾听群众的意见,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以及需要社会给予帮助和解决的问题,想方设法给予安抚和解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4.3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的良好形象。同时依法执政也是贯彻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执政,就是要要求执政党自身要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不能享有超越法律的其他权利。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整个国家生活中都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在法律面前,中国共产党应该和其他的政党、团队一样,不能使自身的执政行为超越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之外。

4.4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心决定成败,利益又决定人心。这两句话,充分地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进行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面前,都要认真考虑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人民群众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始终关系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全局,关系着社会安定以及人民安居幸福,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