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科技论文
“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的主流,使每个人都能共同呵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 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低碳生活科技论文,仅供参考!
低碳生活科技论文篇一
浅谈倡导“低碳生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但低碳经济不仅表现为企业的行为,同时还体现在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绿色、环保、全新的低碳生活方式,使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让“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的主流,使每个人都能共同呵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
关键词:倡导 低碳 生活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享受着优质的生活的同时,城市的交通、建筑、照明、取暖也都在消耗着大量的能源,工业生产也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据统计,城市能源消耗已经超过全球能源消耗的70%。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城市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差,由此引起的健康疾病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等环境恶化现象,导致全世界、全人类生态环境的形势变得越发严峻。因此,城市居民在倡导低碳生活方面应起到引领作用。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有人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对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数量巨大的排放量。以下是笔者对“低碳生活”理念的一些理解。
低碳生活如约而至,正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提倡低碳生活应该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少买一件衣服减少一些排放
以衣服的质地而论,棉、麻等天然织物不像化纤、涤纶那样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因此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在面料的选择上,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也比棉布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水和农药。而且天然衣料穿着起来也更加舒适。研究发现,一件纯棉衣物在其生命周期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7千克,一件化纤衣物则高达47千克。远离化纤类的服装,衣服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除了选择天然衣物面料外,一衣多穿,提高衣物的利用率。因为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源。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约2.5千克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民以食为天
减少肉食,多选素食,因为生产肉食消耗的能源要远远高于生产蔬菜消耗的能源,生产1千克牛肉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该数值的1/9。并且,蔬菜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且释放氧气。在做饭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水、电、气的充分利用。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煮饭先淘米并浸泡,如果煮饭时,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能节电10%。按每户每年计算,可节约用电4.5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若全国按照中国家庭总户数3.48亿户来计算,每年可省电15.7亿度,减排二氧化碳150万吨,这个数字不可估量啊。
安居才能乐业
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减少钢材、粘土砖使用量,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低碳型住房。在日常家居生活方面注意省电,家电的选择尽量选择节能产品,用完电器拔插头,省电又安全。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公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看完电视、冲完手机要拔下电源。其实大多数家庭看完电视,只是用遥控器关机,其实它还在耗电。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这种将电源拔下的小动作,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这些省电习惯和措施就意味着省钱,对于家庭和个人经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低碳出行从我做起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地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上下班时,如果路不是很长,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尽量不要开车或乘车。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如确需乘车出行,提倡每周少开一天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将火车而不是汽车作为日常上下班的工具,仅仅8公里的路程,就可节省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经常飞行的人士,不论你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游客,乘飞机是目前导致全球变暖主要的原因。短距离空中旅行与铁路相比较,每名旅客产生约3倍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则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
绿色消费循环使用
低碳生活方式要求减少并逐渐消除“一次性消费”。2008 年6 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限塑令”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一措施的实施大大减少了人们对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频率。同时,在低碳理念的引领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也有所减少。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 %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 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循环使用是一种可持续消费的模式,是指为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在产品使用后把其材料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如,把淘米水、洗菜水用来浇花、冲马桶;自觉地把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可以将废纸、易拉罐等可循环废品卖掉以使其回收利用,有些包装纸、广告纸反面是空白的可以用来做便签或草稿纸;将商品包装袋进行多次使用等。
“低碳生活”要求人们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碳(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环境恶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各界应积极进行低碳宣传,提升居民低碳生活意识,让居民了解更多的低碳生活常识,让“低碳环保”从陌生的概念,变为大家所熟知和认可的生活理念,让普通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低碳环保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到低碳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促使大家从每一天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戒除以高能源为代价的消费习惯,牢固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倡导并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科技论文篇二
低碳生活与图书
摘 要: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给地球带来危机,目前世界各国提倡低碳生活,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本文对我国藏书进行分析,让人们了解应回收而未被回收的图书对环境的影响。愿大家一起行动使我们的生活更低碳。
关键词:低碳生活 图书 回收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81-02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2009年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二氧化碳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扣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扳机,纵然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目前,世界各国提倡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回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可回收的废物里,图书占了很大一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回收的图书数量远远没有达到应该回收的数量,旧图书回收空间很大。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是否能找到更多可回收的图书及它们是否能使我们的生活更低碳。
1可回收的已经无使用价值的旧图书的藏身之地
1.1私人藏书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人们的财富和休闲时间也在增加。为了学习新知识、休闲娱乐或保健养生,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断购买图书,使私人藏书量骤增。其中有些图书使用率较高,大多数图书买回家去看过一遍后就被束之高阁,也就是说这本书对这个家庭已经无使用价值了。但由于是花钱买回来的,一般不会轻易将它们当废品卖掉。这些图书的使用率极低。
1.2图书馆藏书
1.2.1中国图书馆藏书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我国2820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约为55亿册(件)。估计纸质图书至少5亿册。我国大量图书藏在专科以上的院校。2008年我国有专科以上院校3059所。保守的估计共有藏书5亿册。实际藏书量可能要加倍。在图书馆的约10亿册图书中一部分图书是可流通的,即读者可借阅的。另一部分是馆藏图书,即藏而不用的。馆藏图书与流通图书的合理比率为1:1。如馆藏图书的数值比1大说明馆藏图书里有大量应剔除的滞架书。如流通图书的数值大于1说明藏书量不足。但是在我国不管是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市级图书馆、区级图书馆,还是各级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藏图书数值大于1的情况。如某省馆截止到2004年底,馆藏约600万册,开架图书150万册,馆藏图书册数与流通图书册数之比为4:1,如按1:1的比率计算有约300万册图书藏而无用。再如某著名大学截止到2009年底,馆藏总量约370万册,开架图书约120万册,馆藏图书册数与流通图书册数之比约为3:1,按1:1计算约有120万册图书应剔除。
在各图书馆流通书库里的图书也存在着大量应剔除而未被剔除的老旧无使用价值的图书。不仅占用了大量空间,还使得有用的图书与无用的混在一起,影响图书馆藏书的有效利用。
1.2.2图书馆的图书藏而不用的原因
我国现代的图书馆是由古代的“藏书楼”发展而来的。“藏书楼”顾名思义就是收藏图书的地方。在重藏轻用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对各类图书馆评估的一个最重要的量化指标之一是馆藏图书的数量,所以我国图书馆普遍存在藏书数量几倍于流通图书的数量。图书馆的馆龄越长,比值越大。
从藏书利用率也可以看出我国馆藏的不合理,藏书利用率指一定时间内,读者借阅的图书数量占馆藏总数量的比率。一般而言,藏书利用率是藏书内容质量,藏书结构方面的综合反映,利用率越高,藏书质量也就越高。苏联规定一般图书馆藏书利用率要达到140-300%;日本市民图书馆希望达到400%;我国大多数图书馆仅为30-45%。
为了评估的需要图书馆里的图书即使老旧得毫无价值也不能当废品卖掉,这些书一部分放在不开架的书库里,在书架上无人问津。另一部分被打包长期存放在专门的库房里。
2无使用价值藏书的处理建议
2.1私人藏书中无使用价值藏书的处理建议
私人藏书中有许多图书被这个家庭的成员看过后已无使用价值,这些书中的部分书对其他人来说仍然具有使用价值。这些图书藏在私人家中浪费了许多社会资源。如能把私人藏书中尚有使用价值的图书捐赠给图书馆,将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个人需要使用图书时,尽量到图书馆借来看,而不是买来看。
我们假设,一种图书有100万家庭需要,如果这些家庭各买一本回家收藏,至少需要印100万册这种图书,若把这种图书放在图书馆里按每种书被20人借去看计算,这种书只需印5万册即可,这种书可少印95万册,2008年我国出版图书27万多种,图书出版印数约为70万册,若按每种书在图书馆被20人借去看计算,印3.5万册就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一年可以少印66.5万册。
2.2图书馆无使用价值藏书的处理建议
(1)要改变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在对图书馆评估时,变重视藏书量为重视年进书量和藏书利用率。只有不再将藏书量作为评估的硬指标,各类图书馆才能剔除馆藏中无使用价值的藏书。
(2)全国各图书馆对馆藏图书进行评估,全面的鉴别、审查馆藏图书,将那些老化、陈旧利用率极低及失去价值的图书剔除,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
(3)对剔除图书的处理
被剔除的图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种书被某个图书馆剔除说明这种图书在这个图书馆无使用价值,但不能说这种图书在其它图书馆也无使用价值。这种情况在各级各类院校及研究所的图书馆比较常见。近年来,由于各高校之间的合并和扩大招生,导致一些专业增设或停办;开拓一些新的研究领域的课题,停止了一些旧领域的课题。随着这些形式及服务对象的发展变化,藏书也要相应地随之变化。图书馆藏书体系中,必然有一部分图书因读者需求的转移而受冷落,成为滞架图书。剔除这部分藏书是必要的,这部分图书虽然在这个图书馆没有使用价值,但是如果把它们转移到其它图书馆,可能就成为有使用价值的图书。因此,通过调拨、交换等方式把它们转移到其它需要的图书馆,不但调剂了余缺,而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另一种情况是被剔除的图书已经过了时效,没有使用价值了,在我国绝大部分应剔除的图书都是这种情况。10亿册馆藏图书至少可以剔除1亿册。
3回收图书对环境的影响
(1)目前我国图书馆注重藏书数量的增长,导致了书库饱和、书架超载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各图书馆纷纷新建、扩建更大面积的图书馆,大量毫无使用价值的图书多占了许多本应种树的绿地,地球上少了很多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树木。
(2)回收被剔除无使用价值的图书作为再生纸的原料,可以大大减少林木、水、电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在国外,废纸被称为城市中的森林资源。按国际标准计,回收1吨废纸做原料,可生产0.8吨再生纸,可节约3立方米木材,可以少砍17棵大树。
一册200页的图书约重360克,若按平均每册书200页计算,图书馆剔除的无使用价值的1亿册图书约为36000吨,能生产约28800吨再生纸,可以少砍约612000棵树,节省108000立方米木材。
另外再加上增加公共图书馆,减少私人藏书提高图书利用率后少印的66.5万册,可以少砍约50872棵树,节省8976立方米木材。图书回收空间非常之大不容忽视。
1公顷可种植树木约1000棵,每天可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662872棵树可种约662公顷。2005~2010年世界人工林面积每年增加约500公顷。我们因回收图书和少消费的图书少砍的林木比五年之间世界人工林面积还要多。
总之,我国大部分图书收藏在院校图书馆内,普通市民无法享用,这些图书馆如能参照院校体育场的做法,面向普通市民开放,这部分馆藏资源能更充分被利用;多建公共图书馆,让想看书的人去图书馆借书,而不是买书藏在家里,让每一本书为许许多多需要它们的人服务,也可以提高图书的使用率;加大馆际互借的力度,多建公共图书馆网点,为想看书的人提供方便。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多借书少卖书。通过国家和个人共同努力,达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秀文.传承、服务、创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游丽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蔡莉静.图书馆藏书建设[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