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摇晃症候群的预防
婴儿摇晃症候群是指婴儿在瞬间以一种不当的方式剧烈的摇晃,这种症状对婴儿有很大的损害。一旦发现婴儿有摇晃症的话,家长们要及时对宝宝进行纠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婴儿摇晃症候群的预防,希望大家喜欢!
什么是婴儿摇晃症候群
所谓“婴儿摇晃症候群(Shakeninfantsyndrome)”,是指瞬间以不当的方式剧烈摇晃婴幼儿,或长时间无数次的快速摇晃婴幼儿,造成其脑部伤害,甚至死亡。
目前临床病例多发生于0-4岁的婴儿或幼小儿童,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8个月大的婴儿,原因是婴儿颈部较为柔软、脆弱,及其身体比例和大人有差异,婴儿的头部比例约占身长得1/4,且婴幼儿期脑部发育较快。
因此,宝宝头部的重量也约占全身重量的1/4,加上婴幼儿颅底较为平坦,脑部不易固定,颈部又欠缺支撑力,因此,当大人或外力施予部当激烈摇晃,或是将婴幼儿背在大人背上,却疏忽给予他们颈部支撑,都有可能导致婴幼儿永久性的脑部伤害,产生许多后遗症,造成无法抹灭的遗憾。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表现
1、脑出血不论大人还是孩子,脑内组织都如“豆腐”般脆弱,必须避免受到外力的撞击,才能保护大脑组织的安全,特别是不满1岁的宝宝,更需要注意头部的安全。
因为出生时婴儿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的二分之一,但体重大约只有成人的二十分之一,并且婴儿的颈部肌肉群肌力比较弱,不足以支撑宝宝的头部。另外,婴儿颅底及内面较平滑,脑组织固定不是很结实,受到强大的外力时容易晃动,大脑表面与头骨下的静脉相接的血管也会晃动。晃动的大脑组织很容易被突然改变的外力“撕裂”,引发硬脑膜下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等急症,眼球玻璃体也会因剧烈摇晃而引起视网膜出血。
2、意识不清醒出血之后,颅内压会急速上升,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嗜睡、抽搐、四肢无力、意识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这种因人为剧烈摇晃而引发脑出血,并引起诸多神经系统的症状,就是“婴儿摇晃症候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受伤害的婴儿并无明显外伤,却都受过力道大小不一的摇晃或撞击。有摇晃症候群的宝宝,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接着出现抽搐或意识不清等现象。抽搐也许是偶发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频繁发生,严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婴儿摇晃症候群的预防
切忌盛怒下激烈摇晃宝宝。
一般而言,婴儿摇晃症候群绝大多数为婴幼儿遭受到家暴或保母虐待所导致,但是也有少数父母是再和婴幼儿游戏时疏忽其颈部支撑;或婴幼儿哭闹不休,尝试安抚孩子的大人不得要领,再心烦意乱且气愤的情形之下,瞬时失去控制,用力摇晃婴儿。
多数焦躁无法安抚宝宝的大人,会将双手置于孩子两侧腋窝剧烈摇晃,摇晃时间大部分在2-20秒钟,每秒快速摇晃3、4下,摇晃时,头部以颈部为轴心,向各个方向瞬间猛烈的加速,这时婴幼儿的头部尽管没有直接碰撞到坚硬的物品。
但是,造成脑部伤害的风险很高!!这是因为婴儿脑部水分含量高,较成人脑部柔软脆弱,再被激烈摇晃时,婴幼儿脑部很容易被扭曲压迫。
宝宝哭闹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没睡好、想喝好、尿湿、身体不舒服等等。
家长应给予爱心和耐心,找出孩子哭闹的原因。切忌不要在情绪用力激烈摇晃宝宝,造成其永久性脑部伤害。除了激烈摇晃宝宝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在抱或背的时候,必须给予宝宝颈部有力的支撑,并固定其颈部,避免摇晃宝宝颈部。
游戏也可能造成伤害!! 值得关切的是,除了激烈摇晃宝宝,和宝宝玩游戏也可能会导致“婴儿摇晃症候群”。
例如:
将小孩抛到空中再接住、抱着宝宝旋转等,都有可能造成伤害。宝宝在和大人玩游戏时,有时会笑得很大声开怀。
但并不代表宝宝很快乐舒服,有时可能是因为惊吓过度而大笑,且婴幼儿过度兴奋,往往会引起做恶梦或精神状态不稳的不良效果。
因此,要避免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发生。
要尽量避免摇晃四岁以下的婴幼儿,无论是游戏、日常生活安抚,都要避免激烈晃动宝宝的身体和头部,及随时注意给予孩子颈部支撑,并且,让家中的长辈、保母或较年长的幼童了解摇晃宝宝的危险性,若不幸出现婴儿摇晃症候群的病征,应立即送医,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复健减缓后遗症罹患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宝宝,由于脑部受损程度不等,因此,症状有轻重之分,轻微者可能幸运不会留下后遗症;严重者可能会有智力发育迟缓、学习障碍、动作发育迟缓、肢体偏瘫等脑性麻痹、视力受损甚至失明、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癫痫等后遗症,因大脑损伤程度由外观无法评断,早期也无法判断轻重。
所以,更要注意其后续变化。尽管可能受损严重,由于婴幼儿的自我修复能力较成人佳,且脑部神经有代偿作用,会建议已罹患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孩子,应勤做复健,刺激脑神经复原,减缓所遗留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