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

2017-06-24

导语: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拓展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应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思考、主动探寻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利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

一、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的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

巧设练习,培养创新思维。因为把数学练习设计好,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好的习题都是科学艺术的。它来源于教师经验积累,知识积累和对教学艺术的探索。所以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上课时要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的思路卡在哪里?”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时代,不仅要要教育学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所以一方面要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级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二、营造师生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极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块肥沃的土壤,只要拥有了这片土壤,学生的创新意识才得以萌发。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三、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中,积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探求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

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年龄段常用游戏,故事导人,通过游戏、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寓乐于学;中年龄段教师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针对高年龄段学生,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人: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人: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移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四、优化教学渠道,贴近生活学习数学

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合理进行教材重组,教学中要科学性,层次性,丰富性,同时要适当密度。运用“三性”的教学方法,即适应性,启发性,生动性。使学生唯美的学生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美。

因此,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受兴趣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受兴趣的事例作为知识的背景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在身边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会用数、字母、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的简单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

五、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洁、易懂,背景丰富,与学生已经具备的那些常识性的、不那么严格的数学见解有关,使学生能引起思考、能提出问题。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呢?

1.把问题情境故事化,使学生乐于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乐于学习。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明确算理。

3.把问题情境操作化,使学生乐于学习。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把问题情境多变化,使学生乐于学习。创设争辩情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又能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使他们在“风口浪尖”上磨练、在 “实战”中提高。

六、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

青岛版数学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图变多了,许多题目的呈现都以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代替了单纯的文字,特别是越往低年级越明显。这样的改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生的识图能力就成了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思的关键,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现生活情景画面;二要依据图中文字提示,引导学生寻找所需的数学素材。

例如一年级有这样一道题:有一“汽车座位”图,图中告诉“大客车有45座,中巴车有30座,小汽车有3座”。第一个问题问的是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如果学生不能根据文字的提示去寻找图中素材,就可能求出 “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多少个座位”或“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类图配有文字,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对这些图的理解能力要比前面谈到的一些主题图更高。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文字提示,到图中寻找所需要的数学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看图就直接从文字提示出发,根据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图中所需素材。这种走过场式的看图不利于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七、探究学习,解决数学问题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通过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例如:“学校体育组有30个乒乓球,能装几盒?”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习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创新因素。教师让学生用学具进行独立装盒,探究各种装法,再分小组汇报操作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既可以平均装又可以不平均装,平均装和不平均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余数,即装盒的方法有多种。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不断碰撞,有的同学提出了“每盒个数都不相同,最多可以装几盒”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思维的发展,碰撞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八、巩固新知,效果回馈

这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分层练习是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都有所得,都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感受。这样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和改进教学。充分运用变式训练和分层练习,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感受,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九、课堂总结

总结是对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总结概括。同时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如“我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一些细节问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如书写格式、书写规范化等。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由以教论学转为以学论教。尽量把学生目光引到无边无际数学知识世界中去遨游,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所需人才。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