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论文3000字
在中国传统山水文化里,对自然观的认识十分重要,作为风光摄影家,既要了解自然界生命生生不息的自然本质,也应把握以顺应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而产生的思想、行为的自然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篇关于风光摄影的长论文,供大家参阅。
浅谈风光摄影
风光摄影是以大自然为拍摄对象,用相机后面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自然界中的那些和人类心灵亲近的山水形象,并通过自然来认识自己,这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老子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便成为道家思想去认识自然的方法论。
风光摄影是与大自然同在的,是在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中发现美、表现美的,并伴随着人对自然的无限崇敬与赞赏。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风光摄影的美学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真实的记录自然,更在于表现事物的内在特征,使自然美符合主体审美的需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本文主要从风光摄影的审美本质、风光摄影的审美形态、风光摄影的审美特征三方面谈谈风光摄影的美学内涵。
风光摄影的原始素材来源于大自然,当大自然的一切出现在镜头中时,风光摄影便开始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其中的景象蕴含的美感是丰富而深刻的,这种美既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又超然于世俗之上。在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有对大自然的认识评价,又有对大自然的审美评价。风光摄影正符合人们对大自然的评价而独具光彩,它能拓展人的视野,用自然之美表现人性之美,自然的提升人的人格力量。美是主客体相统一的结果,是真善的统一,风光摄影体现的美是主体的人对大自然的积极审美,不仅要关照客体的本真面貌,还要求表现主体善的内容,从深层次说,大自然中的美是粗糙的,给人的觉得是不完满的,而风光摄影的艺术美的则是使自然之美符合人的需要,使主体的审美表现为和谐、统一的自由形式,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如黑格尔所说的:“把外在事物还原成具有心灵性的事物,使外在现象符合心灵的要求,成为心灵的表现。”本文主要从风光摄影的审美本质、风光摄影的审美形态、风光摄影的审美特征三方面谈谈风光摄影的美学内涵。
风光摄影的审美本质:人与自然的对话
风光摄影作品不仅记录自然,还涵盖着艺术家的激情,只有艺术家将自己的感受投入到景物,展开人与自然的对话时,才能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从人类生存的本质来说,主体对自然界的征服及对善的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存在方式,真、善的和谐统一在于美,在人们追求活动中,必然会体现在人的精神的外化中。风光摄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关照人与自然的美,并用光、影、画、形等艺术语言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大自然中的奇峰秀石、日月星空,给人一种和谐的形式美;秋风萧瑟的景象又能让人产生满目苍凉的愁绪。这种现象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果,是人的内在精神外化的体现。但这些自然界中的景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主要在于自然的运动规律契合着人内在的精神运动规律,所以人们结合自己的情感、品格等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借物抒情,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也成了人内在精神的象征了,使其打上了人性的烙印,因而也具有了现实意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自然中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某种暗示时才有意义。”也即是说我们对自然美的赞美,是赋予了人自身中一定的内在精神的。所以风光摄影中表现出来的美,绝不是自然景象的照搬,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将人的内在精神在大自然中得到外化,用风光表达自我,将自己的情思寓于其间,在自然审美关照中找到物我关系。世界上著名的摄影家如爱德华・韦斯顿等,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表现了自然美,更重要的在于创造了自然美,揭示了人的个性、思想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依恋。
风光摄影的审美形态:优美与崇高
风光摄影是真善美的统一,在呈现美感的过程中主要有优美与崇高两种形态。著名的风光摄影的作品,都体现出独特的形式美。如李元的作品以鲜明的光、色、线为元素来表现诗情画意,他把自己的游子之情融入到优美的形式中。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柔美感,使人在愉悦的心境中陶冶情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风光摄影作品表现出崇高美,不仅以形式为生命,还注重“善”的内蕴。这类作品中真、善不再是和谐的统一,而是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形式,也就是说用“真”的强大来唤起“善”的弱小。具体到作品中多选取高山、荒漠、冰山作为拍摄对象,他们的外形体现了自然的博大,让人感到惊讶、赞叹,感受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同时又能焕发征服自然的激情,这样的自豪感能大大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给人以美感。因此,风光摄影作品中崇高美感的体现注重对善的把握,表现为鲜明的情感意蕴。如严钟义的作品《黄河》,通过色彩的渲染表现黄河的阔大气势,寄寓着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在优美的形式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内蕴,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形态,在人们的审美创造中是统一的,每一幅风光摄影作品都会表达出这两种美感。
风光摄影的审美特征:探寻事物本质
自然界蕴含着丰富的美,风光摄影中我们如何选择摄入镜头的美景呢?这就要探寻事物的本质特征。风光摄影表现的是自然,讲述的是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事物。著名摄影理论家坎贝尔认为:风光摄影不是单纯的反映现实,而在于表现事物的内在特征。对风光摄影来说,可以表现的东西很多,但绝不只是好看的东西。从萧条、死寂的事物中寻找富有生机的本质,是风光摄影的重要美学内涵。如拍摄岩石时,就可以从岩石的纹理变化入手,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活力。
但全部的记录自然是不现实的,风光摄影要提取最具代表性的,而取舍的标准就在于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摄影家陈长芬拍摄的《大地》,可以说其“形象”是人的化身。艺术家用敬仰的心认识自然,用哲学的情思赋予大地以人体美的意蕴,将自然美提高到哲学境界。自然美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的模仿与复制,而是自然整体存在的自由美,自然是美的本体,这就是说自然美不是别的,而是自然本身就有的,是自由的最高象征。风光摄影属于视觉艺术,它主要由视觉经验构成的,很少涉及到听觉、触觉等,而自然审美则会激发整体的存在,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的,在自然中复归于朴,正是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体现出美感。
一、顺自然之性的审美境界
唐代诗人王维在《山水诀》中曾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里的“肇自然之性”,就是以自然为基本,以自然为初始,以自然为根据;“成造化之功”,是指水墨山水画最能体现出自然界万物的生命迹象,把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通过画家之手巧妙地展现出来,是顺自然之性。王维把对自然山水中的“道”的理解融入山水画创作之中,这是道家自然观思想引导下的具体观察生活,并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审美思想体现。
南朝王徽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正是把客体的自然与主体的感受结合起来,这也是道家以人的性情去顺应自然的思想在山水画家审美观上的一种具体体验,是一种自然境界。风光摄影应借鉴这种自然境界,于“真山真水”上探讨山水之性情,以求将“我”之性情表现于山情水性之中,使“真山真水”中的自然之美符合人的心灵审美需要。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他的意思是说,圣人用道来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贤者用胸襟来感悟自然事物的精神。圣贤们之所以畅游于自然的山水间,是因为他们在自然山水多形质而富有灵趣中感悟出一种“道”,因此,仁者、智者乐在其中。正因为古代圣贤胸中怀有对自然之性的认识观和情怀,才能以这种自然观去观察和印证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物,才能以这种情怀去体验和玩味自然界的物,通过顺自然之性既悟到了道的境界,又使自己乐在其中。宗炳的这种“山水以形媚道”的思想,既应和了老子的自然观,又确立了以后山水画在功能和价值两个方面的追求都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标准,这为后来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顺自然之性的风光摄影创作理念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尤其是博大精深且绵延不绝的山水审美文化,是中国风光摄影取之不尽的源泉。风光摄影只有深入挖掘并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使之有机地融入风光摄影的语境之中,才能拍摄出风格鲜明、能深刻表现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作品来,才能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如郎静山的“集锦摄影”,陈长芬的“星空、长城”系列作品,陈复礼的“写实与画意相结合”的摄影等,在风光摄影史上都是成功之作。中国山水画大师对于自然的深刻认识,以及山水审美理论的创立正是建立在“顺自然之性”基础之上的,并以此去体验山水画创作中那些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且从中获取自然界生命不息的精神诠释和原创作品,这也是中国风光摄影具有民族特色的出路所在,也是中国风光摄影的立足点。
一些风光摄影者盲目到处采风,不一门心思深入挖掘追求唯美,却片面追求画面光色的艳丽和视觉冲击力,创作简单化,题材手法撞车化,这已成为普遍现象。当然,如果将风光摄影当做和旅游娱乐一般就另当别论。
如果要改变笔者提到的上述局面,就应该重视风光摄影纯粹的艺术精神追求,避免风景画的肤浅和装饰画的平庸,寻找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表达手段,借鉴和吸取中国优秀山水画的审美思想,以表现人文精神为崇高追求的艺术语言形式,将文化思想的积淀,化作一种审美的境界。有着山水诗画文化传统的中国风光摄影人,在风光摄影和水墨山水的嫁接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现代社会,应以相机为笔墨,描绘出祖国的大好河山。许多著名的风光摄影家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准确定位在文化特色和民族审美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郎静山曾说,“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郎静山的风光摄影追求典型的中国画风,包孕着唐诗宋词的风骨和神韵,体现出典型的中国山水审美思维和人文精神,画面呈现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其实,中国传统山水画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一直都是以“顺自然之性”这一原则在发展的。中国具有敬畏自然的文化传统,“顺自然之性”始终是中国人对于自然山水的重要命题。“自然之性”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情态,这种自然的本质是风光摄影家必须予以尊重和认同的,有着悠久山水文化传统的中国风光摄影人应当深悟“顺自然之性”的精髓,要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关怀自然,它是风光摄影创作的生命源泉。用镜头去表现人类共同生存的自然,用人性中的“善”去呼唤人类的良知和爱心,告诉世人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所有风光摄影家的责任和义务。
结语
“顺自然之性”是人在顺应自然本质的同时,也要深刻领悟到自然精神,也就是说,人在尊重“自然之性”的同时,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的创造既具有生命气象,又具有人文精神。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山水之乐比作圣贤之德。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将青山比作妩媚的美人,这些都是对顺自然之性的最好诠释。
当中国风光摄影作品中有内在的民族文化时,它表现出来的必然是民族性,只有这样,风光摄影才会由个人的艺术创造,升华到全人类情感的审美境界上来,在“顺自然之性”的审美境界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光摄影作品,使风光摄影作品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止泊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