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黑板报设计图
我国的食品安全市场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 ,使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没有转变为实际购买。理论表明 ,提供有效的信息可以解决食品安全的市场失灵。下面小编带給大家的是食品安全黑板报设计图:
食品安全黑板报设计图:用法律守护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可以说是“天大的事”。纵观近年来出现的“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无不透露出完善安全监管体制的紧迫性。此次,《食品安全法》时隔5年再次进行修订,明确提出了以强化预防为主、注重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这给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相关执法部门敲响了警钟,预示着食品安全问题不再满足于“发现一起、解决一起”的围堵方式,而是要从源头刹住可能的危险,将问题消灭于萌芽中。
食品安全黑板报图片
强化预防理念,需要完善的基础性制度。近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进一步细化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规定,如增加风险监测计划调整、监测行为规范、监测结果通报等规定;同时要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不得向企业收取费用,采集样品应当按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这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则需要定期对本单位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一旦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要求,生产经营者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如草案规定,发现有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应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相关管理部门报告。
草案增设的“责任约谈制度”,则从制度上保障了责任主体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如生产经营者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监管部门可对其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监管部门未及时发现风险、消除隐患,则由本级政府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地方政府未履行职责,则由上级政府约谈其主要负责人。这种层层负责的机制,确保了发现隐患、及时消除。
对于违法者,相关部门会建立食品安全违法信息库,记录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信息。对于情节严重的,还可通报投资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对其生产经营行为进行限制。相关监管部门还可设置风险分级管理,根据风险监测、评估结果等确定监管重点、方式和频次。层层围堵、处处设防,就是为了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不过法律规定毕竟只是“底线”,消除餐桌污染,确保食品安全,还是要靠广大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经营,守着良心办事。
食品安全黑板报设计图:打击食药犯罪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这是中央最近提出的确保食药安全的要求。四个“最严”将新安全法的全部要义简单明了地概括出来。标准是对法律的规定,处罚是对食品违法行为的警告,而监管和问责则是对行政部门的要求。四条规定中,“处罚”是当前整治食药安全使用最频繁,也是最见效的一条,但是,却不是最根本的一条。
为加强打击食品药品犯罪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药警察”这个新出现的专业警种目前已出现在部分省市。据媒体之前报道,目前山西省已经在全省范围内组建了食药侦机构,并专门设有专职民警92人,一经投入便展现出了“食药警察”的威力,在打击食品药品犯罪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大净化了市场的风气,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取得欣喜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正义与阴暗永远都是随着一方力量的增长而互为彼此变化发展的。随着“食药警察”的普及和打击力度的加大,不法犯罪行为必然会采取新的方式来进行应对,这无疑将使得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带来难度的升级,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从全方位构建“食药安全体系”上讲,设立专职“食药警察”目前尚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并不是说有了“食药警察”人们的安全就有了充足的保障。不法分子对“利”的贪图永远都是无止境的,其方式也必将不断“推陈出新”。如果整治食药不法行为的方法过于依靠“食药警察”,那么将会使得“食药警察”被不法分子牵着鼻子走而置于被动局面,也将增加其负担而限制其作用的最大发挥。
“食药警察”的作用主要是打击食药违法行为,就如同杀毒软件的杀毒功能,而不是防御。这使得“食药警察”在打击食药犯罪上将不可避免的相对滞后。“最严厉的处罚”在实施的同时,也意味着一些食药犯罪行为正在或者已经在发生,其结果也恐怕不会尽如人意。换而言之,“食药警察”对违法食药行为的“杀毒”需要有一堵全方位开启的“防火墙”在前面监管,两者互相配合,这样才能使“食药警察”很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将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