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成功比例
每天我们都能在网络上看到哪个青年才俊又创业成功,身价百万,让人眼红,但是互联网创业真的那么容易成功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联网创业成功比例相关文章。
中国1388个投资机构2014年共投资15000个项目
互联网创业成功比例不到1/25000中国有多少互联网、智能硬件创业项目?腾讯的数字是500万。——根据腾讯的多个开放平台统计数据。
纳斯达克有多少家网络科技中概股?70家。加上港股、A股大概总计200家。
所以,互联网创业,从项目开始到公司成功上市的比例不到1/25000。
中国前首富丁磊的名言:“我的成功是偶然的,你们的失败是必然的。”符合数学。
有人问我,为何资本偏好连续创业者?
我说,一个连续创业者,比今天的你,至少强一点:
他清楚,创业有终点。
谁会在1/25000里幸存?
那些能垄断一个细分市场的人。
某大佬一句话说得很霸气,很到位:“只有干得不好,才一直在竞争里煎熬,干得好的,只有垄断。”
上市的条件,不但要有规模收入和规模利润空间,而且要在上市后,保持持续增长。
只要还在维度竞争,就不可能有利润。
IT桔子网站记录,中国有1388个投资机构。以每个机构2014年大概投10左右个项目计,2014年有15000个项目拿到投资。
就是说,你有个奇思妙想,甚至你已经有动手能力做了一部分网站、APP、游戏策划,到能够拿到天使投资,大约是300分之一的比例。
如果你是300里挑一的好青年,那么作为今年新增的拿到了投资的15000创业者之一。按照数学逻辑,大约为:
80%,即12000个项目在3年内死掉。
0.6%的人可以享受股市的加冕,一年最多10个可以达到那个敲钟的地方。
没有死掉,也没可能上市的其余的项目呢?创业者如何套现?投资人如何退出?
一部分会被上市公司收购。如果我们乐观估计,200个科技股平均每家每年收购5个企业(即去掉圣诞节和春节的月份。每2个月一次并购),那么每年会有1000个创业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购。
还有2000个创业公司拿到了投资,既没机会上市,也没可能被上市公司收购该怎么办?两条路:
慢慢熬,在现金流没断前找到爆发点,或者熬到油尽灯枯。
低维度整合,与其他创业公司合并。这种,基本上很少有现金退出。
这就是一次创业的终点。
你考虑过你的创业如何收场吗?你如何面对信任你,把钱交付给你的投资人,把时间与机会交付给你的团队?
一次创业,IPO是绝对的小概率高难度。如果能够成功卖掉,让投资人现金退出,给团队发点盘缠,已经是非常难得。
创业项目卖掉,有三种卖法。卖种子,卖小树苗,卖成熟的果树。
第一、卖种子。就是卖团队。具备如下特征的团队,可能被收购:在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该团队对该行业有独特积累。目前的项目证明了该团队的核心能力。总体估值低。一般卖团队从100万人民币到2000万。
第二、卖小树苗。就是卖已经有了一定行业口碑和规模用户,但是还没形成规模收入的项目+团队。那么小树苗的价格是多少呢?其实和卖种子差不多。
第三、卖成熟的果树。就是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用户,并且有了相当规模收入的公司。为何已经成熟的果树还要卖,而不让它独立上市?因为企业的创始人,没有垄断之心,或者垄断之能。一直陷在同维度竞争里。需要依附大树。
既然可以卖种子、卖小树苗、卖成熟的果树。为何还有90%创业企业不尴不尬地死在了半路上?
一是烧钱过快。
二是把估值搞到太高。导致上一次入局的机构心存不甘,而可能接盘的企业觉得太贵。一来二去,错过了交易的冲动期。只好死在那里。
最近见了不少创业者,产品做的有特点,一问你打算融多少钱,人家说个数字,梁宁同学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
帅哥,你才把产品做出个种子的样子,就对想做到估值1000万美元。那么,下一轮融资,你打算估值多少?
创业帅哥想也不想到,下一轮就5000万美元吧。我说如果5000万美元,就是3亿人民币啦。您用这次融到的钱,会把企业做成什么规模,然后它值3亿人民币呢?
帅哥就硬着脖子说,我这个项目,是要上市的。
我就问他,你计划垄断哪个相对市场?垄断的指标是什么?如何做到垄断,隔绝竞争?发现,这个哥们完全对击穿一个行业,垄断相对市场毫无概念。
我暗骂自己无聊。人家在做幸福美好的白日梦,我何苦搭上自己时间干扰人家。
前一段微信传个笑话:有心仪的女神还是要告白,万一女神瞎了呢?
现在的不少创业者谈投资也是类似心里:谈投资要开个高价,万一投资人傻了呢?
但是一个连续创业者,他曾经达到过创业的终点。他体会过在漫长的过程中,站在终点时,要对所有人有所交代的心情。他会很清楚,在一开始,说大话求关注,没意义;占便宜,也并不是好事。
所以,满街希望撞到一个傻天使的创业者,还是自我评估下,你和你团队的优势,是能够
做出一个种子?
还是长出树苗,获得规模用户?
还是走通商业模式让果树结出果子?
还是,你已经建立了深厚的行业积累,你的心力可以清晰地感知行业的变化。而你长于竞争,此行就是要,垄断这个行业的某个领域?
别为了一时兴起出风头,而过度承诺。
别让你的创业,成为玛蒂尔德的那条项链,一瞬间的意气风发,成为此后漫长日子的负担。
为什么互联网产品的成功率这么低
收到一封创业者写满沮丧的来信,回信安抚了几句,解释为什么互联网产品(不含游戏)的成功率这么低。这个话题我以前在博客里讲过,还可以再讲一次。
众所周知,互联网新产品的成功率可能不足1%。不成功的产品勉强维持几年,终究还是会化为粉末。
讲这件事,首先得对成功产品下一个定义:譬如有独特的品牌价值,有相当大的用户量,以及可靠的盈利模式。没错,能达到标准的不足1%,别的都只不过是炮灰。如此高失败率的原因是:
1、马太效应
互联网的马太效应有两个强劲的发动机,第一是渠道的扁平化。
相对传统行业对渠道的依赖性,互联网到达成本为零。你可能选择家门口的便利店,哪怕它买牛奶贵5毛钱,但比大超市少走15分钟路;然而到达任何一个网站都只需要输入网址——用户自然会选择他知道的最大,最好,最有名气的互联网产品,直至形成稳固的使用习惯。渠道差异带来的市场多元化在互联网上几乎不存在,大者恒大。
第二个发动机是体验的单一性。人体有多种感官能力,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大部分感知仅仅由脑补来完成,盯住小屏幕动动手指头就好。相对现实体验,由互联网而触动的身体感知是极为单调的(哪怕它很强烈)。简单点说,就是产品之间高度的同质化。什么“极致体验”都是自吹自擂,两款同类型App的差异,可能远小于岐山臊子面与重庆小面的口感区别,甚至是正宗重庆小面与上海改良版微辣重庆小面的区别。
所以,互联网在同一需求领域注定只有极少数强大的生存者,而用户需求本身是有限的,可供开采的市场也是有限的。在泰坦尼克号上,坐不上救生艇的人哪怕抓住一块木板,最终也会在冰水中悲惨地死去。
2、盈利单一
这个问题在国外的情况略好,国内嘛,哈哈,情况大家都知道,互联网服务向用户收费的主要方式是多人游戏。这意味着小而美的个性化产品很难生存下去。盈利模式的单一,逼迫互联网产品必须做大,上规模,然后将巨大的流量变现。
如果追求巨大的流量,自然只能切入大众化的需求市场,符合大众化的口味。那么可预见的是:红海欢迎您。在一片红海之中,又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失败率高是完全符合逻辑的。活下来才是奇迹!
3、孤军奋战
传统行业的成熟之处在于,有着极其复杂的,各司其职的行业生态体系。在传统行业做一件事情,比如说,开一家面包店,你既不用自己动手刷墙,更不必去栽培麦子。只需要做好有着独特竞争力的一部分,剩下的都可以包给专业的团队去处理。
然而互联网行业就不是这样了,任何新产品的推出,从策划到视觉,从研发到运营,从推广到销售,几乎都得自己大包大揽下来。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外援又大多靠不住。你可能有创新想法,研发未必跟得上;可能产品体验很赞,推广资源未必跟得上;可能运营强势,产品思路又不大清晰。总之,你得独自做好跨域的每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落伍都有可能拖累整个项目。
于是出现了一则悖论。
一方面,马太效应驱赶新产品尽可能远离红海,去开拓新生市场;另一方面,新产品团队无法从行业生态中得到足够的帮助,必须向全能型发展,结果提高了创新的门槛。大而完备的组织会削弱创新的活力,然则更适合创新的小而精干的团队,多存在职能岗位上的短板。再加上国内市场并没有给小而美的产品留下活路……怪不得成功产品都要求扳着指头算“天时地利人和”,好像占卜谁家的祖坟沾染了王气。
综上所述,互联网新产品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可能不足1%。马太效应放大了成功者的光环,掩盖了炮灰们的悲号。这其实是一个赌局,每个人都在赌我就是那1%,就算今天不是,五年十年内我必然是那1%——嘿嘿,哪里有什么必然。最终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赌局上的输家。互联网行业聚集了最聪明,最勤奋的一部分人,有着公平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同时也注定了1%的胜出几率。你的青春在这里耗尽,你的产品在这里凋零。
生于这个梦想的时代,奇迹的时代,炮灰的时代。
我以前特别悲观,现在还是特别悲观。大约在一年以前,就不再以“产品成功”为愿景,死了中彩的心。我希望能做出自己特别中意,还有许多人拍巴掌叫好的产品,给用户留下一些美好的体验。至于它能不能做大,变红,可以斜45度仰着头去幻想,但也并不作为紧咬下唇的人生目标来对待。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相比起每个人都有过的“改变世界”的悠长的梦,追求和装扮心爱产品的经历才是更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