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报告范文

2017-02-2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的保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逆商教育意义分析

摘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逆商教育要加强重视,从多方面、多维度地开展,提升学生自制力,增强学生心理免疫力和承受力,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准备好进入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也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根本要求,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民族的未来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逆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逆能力对我们民族国家的实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逆商教育的含义

逆商(AdversityQuotient,简写AQ),全称逆境商数,也叫“厄运商数”,一般被译为逆境商或挫折商。从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叫罗•斯托茨首先提出并使用逆商一词,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逆商培养。逆商包括四个方面,即控制力(Control)、责任归属(Ownership)、影响范围(Reach)和持续时间(Endurance)。通常认为逆商是衡量一个人应对挫折和逆境的能力。逆商教育,有的也叫逆境教育,是指对学生的承受挫折打击能力和逆境条件下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包括逆境预防、逆境心理调整。目的是,通过逆商教育,培养受教育者面对逆境、应对挫折、解决困境、战胜困难的能力,更重要是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俞敏洪说过,逆商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灾难、不幸、挫折,你所采取的是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一个有逆商的人会把困难看作是老天对自己的考验。在充满逆境的当今世界,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不仅仅是看人的智商(IQ)、情商(EQ),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逆商。就实际情况而言,一方面,大学生正值青春时期,缺乏人生历练和社会经验,抗挫折打击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都比较差。一旦面对逆境与较高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导致身心的失衡,陷在消极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甚至个别学生出现精神崩溃、跳楼自杀的极端。另一方面,从进入大学开始,他们就承受着较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例如:新环境的不适应、学业上的压力、未来就业的迷茫等等。这些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积极对大学生进行逆商培养,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对他们的综合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逆商教育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逆商教育,增强承受力,提升自制力。控制力是逆商的有机组成,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信念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或挫折时表现为逆来顺受的人控制力弱;而相信人定胜天,并通过自身能动地改变所处环境则是控制力强的人。对大学生进行逆商教育,可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逆境和挫折,宝贵的经验和难得的磨炼会帮助他们增强承受力,提升自制力,有效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波动和行动行为。自制力是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承受力好的表现,因此,逆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自制力,增强心理承受力,使大学生尽快地走出困境,消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拥抱阳光。

2.逆商教育,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目前90后大学生们大多依赖性强,缺少吃苦精神,也很缺少独立承担一些事情的经历,这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他们在面临逆境时,就会出现怨天尤人,垂头丧气,不知所措的糟糕情况,缺乏自信和勇气,严重影响正常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能直面逆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挑战,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的人逆商高,这些人会愈挫愈勇,反之,常常抱怨,感到无助无力,沮丧,甚至逃避的人逆商低,这类人往往遇事逃避,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开展适合的逆商教育活动,比如在实践活动设置难度适中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操作,学习,思考,学生脑手共用,这样就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在经过努力后能够顺利完成,体现出学生的价值,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在逆境中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决心,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在逆境中经受打击而不倒还能保持自信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成功的意义。自信的人会更能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就会增强幸福感。

3.逆商教育,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当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一致时,当理想期望和客观实际存在反差,当主观条件与客观现实存在差距,往往会感到不顺,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加上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突发的情况极有可能出现。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的成功,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有关,很重要的是因为其面对困难、应对挫折、摆脱困境表现出的能力。人为了减轻在逆境中的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的情绪,会启动自身的心理免疫机制。通过大学生逆商教育,在遇到逆境时,自身的心理免疫机制就会良性运作,缓解或者减轻压力,逐步恢复平衡的心理状态,回归正常。因此,培养和发展大学生逆商,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综上,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把逆商教育贯穿进去,在课堂,班会中,各类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意识的教育和意志力的训练。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逆商教育要加强重视,从多方面、多维度地开展,提升学生自制力,增强学生心理免疫力和承受力,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准备好进入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沈德立; 梁宝勇心理科学2006-11-20

2、健全人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初探程科; 黄希庭心理科学2009-05-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关系分析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总结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文章,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报告,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体育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李志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李志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2.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

4.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5.100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格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