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学:漫长的修行
导语:人生是一种修行,参悟佛法,看透人生,守得云开见月明。
何谓佛教?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参悟出的一门哲学道理。一般人经常把佛教神秘化成为一种宗教、一种崇拜。这是片面的、偏执的。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文化。佛教虽然包涵了无量无边的事理,但落实到现实中其实就是做人的准则。所以我认为,学佛时不要谈佛法,先学做人,在现实的生活中无处不是修行。生活中学佛不是要搞太多的花样。很多人崇拜神通却疏忽于修行。这是本末倒置的一种做法。我认为应该强调学佛人的心量问题。
首先要打开自己的心量。何谓心量?心量就是在你日常生活工作中处人做事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佛人的心量宽应该是能包容下别人所不能容忍的事。比如说,别人说你的不好,一般人会有两种反应:一是对别人不满,嗔恨不应该骂自己;二是对自己不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情绪不高。学佛人就不能这样。首先打开你的心量就起码应该能容得下自己,不要别人说两句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错不用怕,改不就可以了吗。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片面的否定自己。然后最主要的你应该能有足够的心量去包容得下别人。因为他无论如何骂你,你不会有任何损失,即使有所损失,作为学佛人,知道性本空的道理,又没有造成四方众生的苦难。我们也应包容其过。无爱我不生娑婆,在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有爱,而佛法也要我们爱,但不是一般人的小爱,也不是一些古圣先贤的博爱,大爱。而是无爱,无不爱,无所不爱,爱一切众生,最圆满的爱。简单的道理,我们在六道轮回,每个人都可能是你累世的父母妻儿,你能不爱他们吗?所以我们对别人也要像母亲对自己的儿子一样,包容他的好和不好,从他的缺点爱起,我们彼此就不会有嗔恨心。只有你打开自己的心量,能够容得下全天下人的时候,你才能做到爱一切众生,这样你有何愁不断贪嗔痴,这就是修行。
还有我们修习佛法应该利益众生,不要只贪图希望求生极乐、佛法不是叫人逃离现实。学佛皆知世间之苦,皆知无留恋之心,这很好,但是也不能过于偏执一心往心。要知道极乐世界虽好,但修行进度是赶不上世间,在人间学业完成得好的话,短短几十年可求得上品上生,而在极乐世界修行可就要修行几劫、几十劫才能登佛位。说起来人世间也是很好的修行之地,我们也应该珍惜。所以我们应入世修行,无须出世修行。
很多人学佛对于苦行情有独钟,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对其他道友衣着鲜亮不满,这不能说是不对,但至少他的思想是偏执的,要知道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做苦行僧在山上苦修数十载觉得无益才下山,沐浴更衣之后在菩提树下成道的,佛陀都觉得苦行无益,我们又何必执意强求呢?苦行是为了抑制我们的欲望,督促我们的守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不是一味的执著于苦行。我们一定不能把根本的目的忘了,而执著于表象。从表象上,我们的每一举一动不但要遵循佛法,而且还要尽量照顾到别人。
每一个佛弟子都破衣烂衫的,其他人对佛教岂不都没有信心,这样就使佛教远离大众,反倒不好了。所以作为在家弟子,我们不要过分的看重表象的东西。现在,科学和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各种原因造成很多人对佛教非常的怀疑,甚至摒弃。再加上一些学佛人方式方法不对,所以经常遇到的一人学佛全家人反对的情况。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学佛人,坚定自己的信念是对的,但是不要过分的偏执,不要因为你学佛而破坏了家人正常的生活。可能你的心是好的,你想大家都学佛,大家都受益。但是你也要弄清楚,众生难度,就连世尊在世的时候也是有人无法度的,何况我们这些刚入佛门的弟子。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放弃,毕竟学佛人的毕生目标就是自渡渡他。但是也要有技巧的。如果我们为了自己修习佛法而使一家人对你生嗔恨心,甚至对佛法僧三宝不敬,那就是害人造业。
一人得道,全家下地狱,不如不修,何况如此,你一人也不能成道阿,因为你还得那么多人为你受苦。所以我们学佛人首先要随顺众生,不要破坏他们的生活,然后想办法,行善巧方便,善言规劝,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将佛法修行融入生活,修习二十一世纪的生活禅,是我们现在社会的需要。我们不一定要让全天下的人都遁入空门,做出家僧人。僧宝虽然神圣,但佛弟子还是有出家在家两种,皆可成就。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虔心向佛,心中清静,没有贪欲,没有名利争夺,大家生活很安详,快乐,那么人间即净土。
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令众人都喜悦,令众生向善,他就是菩萨,就是佛。不要管他表象如何。而一个人或者如果不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它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