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有关乡愁的散文阅读
相关话题
乡愁是一盏灯,温暖着所有孤单的日子;它是一双鞋,伴我走过漫漫长路;它是一坛深埋地下的老酒,虽年陈但你却不失芬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16有关乡愁的散文阅读,供大家欣赏。
2016有关乡愁的散文阅读:炊烟,那一抹乡愁
少小离开故乡居于城市的繁华,那时觉得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幸运。后来越来越觉得城市的繁华并没有给我太多的快乐,近四十年的迷离于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生活,留给我的只是繁华背后的喧闹。静下来的时候,我会时常怀念儿时的故乡,或许只有乡愁才会让我安静于这座喧闹之城。
乡愁,是故乡屋顶上天天升起的那缕缕飘着饭菜香的袅袅炊烟。乡愁,是每天清晨鸡埘里鸡鸣唤醒熟睡的村庄的那一声声亢亮。乡愁,是村西边那条缓缓流淌着的又似一条蜿蜒舞动的玉带载着儿时的梦奔向远方的小河。乡愁,是春天吹出童真的一个个快乐的绿色音符的柳笛。乡愁,是栅栏门外一阵马蹄声声伴随着车把式那一声声“驾、驾”的乡音入耳,随即一串串清脆的马铃儿叮当响声。乡愁,是田间耕牛那一声声“哞、哞”地长叫过后,顺着田间的风传入耳边的那首田园之歌。乡愁,是夏夜坐在院子的土堆上,吹着风、听着蝉嘶和各种虫叫,弹星星、勾月亮的欢畅。乡愁,是爬满葫芦、豆角、丝瓜、牵牛花等各种植物绿藤的篱笆墙上五颜六色的花争先恐后绽放,宛如悬挂儿时许多幻想的那面花墙。乡愁,是记忆深处一幅永恒且不会褪色的斑斓画卷。那一抹抹乡愁啊,是我离开故乡后一直魂牵梦绕的思恋。
我思恋故乡的炊烟,始终觉得它是故乡村庄固有的一个特殊的符号,不仅是有形的,也是有声音的,更是有味道的。有炊烟袅袅升起的地方,就会呼唤着在外的游子对故乡那份难舍的眷恋,炊烟牵引着他,不会让他迷失回家的方向。有人说:“炊烟是房屋升起来的云朵,是柴草灶火化成的幽魂,是村庄的声息和呼吸。”其实炊烟该是村庄的一道风景,寂静的老屋、灶台旁一只倦倚的懒猫,灶膛前忙碌的女人点燃柴草,左手一边往灶膛里添柴草,右手“呱哒、呱哒”拉起风箱叫得欢。当各家各户的炊烟袅袅升腾起来时,村庄上空缭绕着一幅幅动态的画,忽聚忽散、混杂着忽浓忽淡的各种柴草燃烧后特有的味道和饭菜香。炊烟袅袅弥散在村庄上空,把它的那一份灵动浸染给了村庄。忽然间觉得那一缕缕�留恋拇堆蹋路鹁褪抢衔莸纳詈粑蠓⒊龅囊豢诳诘弧4遄蛭辛舜堆痰牧槎�浪漫相携悠闲地升起、飘散而显得更加有了生机和活力,而老屋略带沧桑沉稳地伫立在村庄更让村庄有了一份肃静和安详。一动一静中勾勒出一幅和谐的田园风景画,不是画中人的你,都有想立刻走入画中的欲望。
儿时的故乡地肥水美,到处充满祥和,就连各家各户每日三餐升起的那缕缕炊烟,从屋顶上的烟囱里冒出、升起、飘忽出的就是一缕缕诗意、一缕缕悠闲。灶膛里燃烧的柴草充满野性的激情,煮沸了八沿锅里的玉米渣子粥,金黄的玉米渣子熟了、开了花。炊烟如白雾顺着烟囱袅袅升起,笔直的腰身被风一吹,瞬间变得婀娜起来。儿时的我时常好奇地望着袅袅的炊烟升起,它就像母亲故事里的白衣仙子曼妙地舞动,舞着慢慢就成了谁眼里的一个幻影。我更常常羡慕它能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地飘远,曾经幻想着自己驾着那袅袅青烟飞向远方。“吃饭啦。”女人大嗓门一声吆喝,全家人围在炕桌上就着一碟腌咸菜,稀溜溜、热乎乎地一碗下肚。一时间一碗玉米渣子粥喝鼓了娃娃的小肚皮,“妈,你做的粥真香啊。”娃娃拍着鼓鼓的小肚子笑呵呵。喝乐了男人的嘴巴,“媳妇,你做的玉米渣子粥咋这么甜呢。”男人抿嘴憨笑。女人扭头望着自己的男人一声嗔笑,“那是你嘴上抹了蜜吧。”此时那袅袅的炊烟啊,才没功夫多看几眼人间的这幕温情戏呢,早就偷溜地去缠着昨邻右舍家的炊烟,然后甜蜜地牵着手消失在村庄上空谈情说爱去了。
我思恋故乡的炊烟,尤其是思恋故乡夕阳西下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当西天的晚霞撒下梦幻般的绚丽色彩,晚霞中飘荡的炊烟不但有了色彩,更有诗意且灵动起来了。炊烟戏晚霞,风追逐炊烟。晚霞映照下的炊烟如梦如幻,或直溜溜悠闲地向天升腾,或扭动着腰肢似勾魂的女子左右摇摆着渐渐散去。男人扛着锄头从田间回来,晚霞在背后追逐着他的脚步,炊烟在前面向他招手。此时的男人又像是刚从一幅晚霞为背景的田园画里走出来的侠士,男人身披着的晚霞宛若是女人一双柔柔的手在轻轻地抚摸他,老远望着自家的炊烟袅袅升起就会忘记一身的疲惫。家狗老远冲着男人一声“汪汪”叫,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男人手里拎着的野味,摇着尾巴跟男人走进栅栏门。
如果说清晨的那一缕缕袅袅的炊烟是一天中最早的温情升腾,那么晚霞中飘荡的炊烟就是一天中最美的风景升起。晚霞中的炊烟多了一些踏实和温婉,“炊烟袅袅牧人归”,女人做一两道拿手菜的家常菜,以此来慰藉劳作一天的男人。灶膛里的柴草虽然有野性在燃烧,升起的袅袅炊烟却是一幅柔美的姿态久久不肯散去。不知是因为炊烟眷恋晚霞,还是因为晚霞的深情缱绻让此刻的炊烟尽显柔美呢。男人呷了一口老白干,就着不肯散去的炊烟的味道,饮尽了一天的疲惫。原来故乡的炊烟果真是有味道的,可以作为下酒菜呢。
月亮悄悄爬上树梢,炊烟也躲进月色下的树林里去了,说不定它还会缭绕在树梢,偷听人约黄昏后的一对恋人说的悄悄话呢。
再回故乡,难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那幅古朴温馨的画面,忽然间我仿佛像一个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家的孩子,心生落寞。围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转了一圈,不见炊烟升起。吃着婶娘用燃气灶做的一桌家常菜,全然没有当年柴草作燃料时做的那些饭菜香,便感觉索然无味,可惜了婶娘的一番张罗忙活。吃罢饭和婶娘聊起炊烟,婶娘说:“现在村里人都在使用燃气灶和电磁炉之类的灶具,像过去可以做燃料的玉米秸杆、秫秸杆、稻草等燃料啊,有的干脆就烂在地里,或是偷偷烧在地里干脆不往家里运了。”听着婶娘的话,我不知道是该高兴于故乡的发展变化,还是该悲伤于那些渐行渐远的乡村古朴。农村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显著的同时,原始的乡土文化却正在逐步离我们远去。
离开故乡,再望一眼我魂牵梦绕的故乡,盼望着回眸间会有一缕袅袅的炊烟升起。我知道,我是在寻找老屋房顶上那袅袅的炊烟的记忆。老屋早已不再,我思恋的故乡的炊烟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的我,望着你每次升起时的那个幻想,驾着你飞向远方。如今,我厌倦了城市生活,回到我曾经挚爱的故乡的热土上寻找曾经,却发现一切都在改变。炊烟,注定是缠绕于梦的一抹乡愁,一丝莫名的伤感袭上心头……炊烟,那一抹乡愁
缠绕于梦的一抹乡愁,一丝莫名的伤感袭上心头……
2016有关乡愁的散文阅读:乡愁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文化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泡茶,
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腔爱,乡愁是一生情!
中央电视台落实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投入40个摄制组,选取全国100个传统村落走访实拍的。一集聚焦一个村落,讲述了生活在传统村落里的家族和家庭的故事。看后,无不感慨万千。
中国有近60万个村庄,约有5000个古村落,被界定的传统村落就有1561个。只因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村的版图日渐凋敝,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入城镇,融入了新的生活之中。然而,每逢春节,那种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挟裹着亿万打工的农友,又融入了春运的滚滚洪流之中。这就是乡愁的情愫牵动着我们,就是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井、故乡的老屋在牵动着我们,就是故乡家家户户的楹联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以及春节这隆重的古老的民风习俗在牵动着我们。那村口的参天大树,村边的潺潺流水,村中的清民古道坛旧世间,以及隐藏在这些风物背后的乡土故事——家乡的记忆,乡土的情怀。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这里有从未远离故土的耄耋老人,有离乡不忘乡的乡村游子,从而讲述出一个个让人伤感唏嘘的乡愁故事,挖掘出了土地背后的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
乡愁是一种情感,每个人的乡愁都有自己不一样的忧伤和甜蜜,即便是城市中长大的人,在离开他所熟悉的宅院、胡同之后,也会充满无尽的乡愁。
乡愁也是一种文化,是我们与过去生活的情感对话,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坚守。
在乡愁的思念里,每个人都沿着自己家乡所保留的传统习俗和民约,遵循着世代流传的行为道德规范,自觉地以“忠孝勤俭廉,仁义理智信”约束着自己。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已经传承到当前的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那些美德正在逐渐淡化。所以,我们有责任让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人们回望乡愁,记住乡愁,坚守乡愁中的深厚文化。
乡村的自发攥志修谱,就是站在当下的高度,寻根村落的传统历史,梳理村落的发展脉络,以唤起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许多乡村在深入挖掘隐藏于古村中那悠久的文化传统,当然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乡村都来融入继承中华文化传统、颂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之中,让正能量更多地润泽温暖人们的心灵,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
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类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总会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息息相关,确切地说——乡愁就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在中华文明史上,思乡念祖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hào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全都十分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
尤其是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欲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质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乡愁产生于距离,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乡土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由此可见,乡愁是一种深切的情感,是一种瑰丽的文化,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2016有关乡愁的散文阅读:浓浓乡情·淡淡乡愁
远离故乡,惜别故土,屈指一算,已将三十余载,而家乡的一草一木,田间小路,天蓝云淡,淳朴民风,夜晚满天的繁星,麦场里层层叠叠的麦草垛,深秋收获后路边留下的包谷杆,田埂上的野花,田间地头悠闲吃草的牛羊,路边参天的白杨树和夏季崖边的槐花,果园的果子,却是我永远不能割舍的美好回忆。
我的老家位于关中西府,属于宝鸡辖区的扶风县召公镇,南北东西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哪里有生我养我的的故土,有西北汉子的淳朴、厚道、善良和浓浓乡音和记忆中的童年往事,有周原遗址的宏伟遗迹和商周文化的遗俗民风,有大唐盛世法门寺晨钟暮鼓的回音缭绕。
虽远离家乡几十年,却仍然是乡音未改,习俗依旧,因为那是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哪里有祖辈的足迹,有我血脉相承的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儿时一起玩大的发小,还有村里父母亲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而今却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落和庄基地,这份浓浓乡情,淳朴的乡音永远不会让我改变。
离别家乡,是因为父亲在外工作,我们还年少,家中无劳力,无奈之下,父亲按政策解决了户口,我们有了城市户口。临走时,与村里街坊邻居告别,乡亲们依依不舍,双眼饱含热泪,握着母亲的手,千叮嘱万嘱咐送我们到村口,看到乡亲们渐渐远去的身影,当时40多岁母亲哭得最伤心动情,毕竟这是母亲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这里有着母亲逝去的青春时光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有她恋恋不舍的老人和兄弟姐妹,母亲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过来,真是故土难舍呀!
记忆中的老家,过去由于娱乐活动少了又少,人们整天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繁琐而又辛劳的农活,整天忙碌在地里,到年底却只是分得仅有的一点口粮,生活可以说是艰辛而平淡,却总是快乐着一如既往。
对我来说,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就是盼着礼拜六早点放学,相好的几个玩伴一起去村头的麦场麦垛里打闹,等着去看露天电影或者跟着母亲去村西头,村西头有一个不知那个年代的石磨,母亲每次都提前把自产的辣椒用火焙干,把辣椒放在石碾子上边,蒙布的毛驴有节奏的转圈,经过一段时间的碾扎,辣椒的香味四处飘香,玩伴们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烤锅盔,撒上盐,抹上碾好的辣子酱,那味道天然醇香,对过去的我们来说,虽然吃的满身冒汗,四肢乱晃,可那就是我们解馋的最好的美味佳肴。
夏忙秋收,是老家最忙的季节,也是乡亲们最高兴和盼望的日子,忙活了大半年,该是收获,颗粒归仓的美好季节,农家小院,处处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院中房檐下,树叉上满是堆满的包谷和红火的柿子,屋里粮仓里满满的麦子,这也是乡亲们辛苦一年的收成和结果,虽然累了,心里却全是喜悦和激动。
眼看天气转冷,冬季的脚步慢慢临近,过去似乎下雪的机会很多,一望平川,漫山遍野,白茫茫,雪皑皑,特别寒冷。乡村之间的路似乎也少的可怜,有路,也是羊肠土路。雪地中,人们仅凭借印象踏着别人走过的脚印,赶往各自记忆中的家。这一季节,对乡亲们来说,是相对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家家户户房顶冒起白烟,升起了火,烧起了热乎乎的炕,农田地里的活,天寒地冻,该好好休息,歇歇脚了。
记得小时候,这个季节,奶奶都要去姑姑家住上十天半个月的,奶奶是小脚,我就成了奶奶的拐杖,过去交通不便,十几里的地方。我和奶奶走走停停,几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姑姑所在的羊吉岭乡。在姑姑家,记忆最深的就是,村里的豆腐坊,姑姑每天早早起来舀一碗黄豆去换豆腐,领着我,去豆腐坊,刚出锅的卤水点豆腐,师傅用勺挖一碗刚出锅未成形的豆腐,就是豆花,回家放上调好的蒜汁,油泼辣子,当时,唇齿间淡淡的苦味,浓浓的老豆腐的余香,感觉那味道真是纯正呀!
冬季来临,就盼镇上赶集、过会,到了这个时期,附近周边做生意的都提前支起帐篷,占好摊位,搭起锅灶,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家乡集市上的羊肉泡馍。过去虽然家里不富裕,可母亲,每逢赶集过会,都要早早起来,烙好锅盔馍,去集市上端一盆热乎乎的羊肉汤,给我们姊妹们改善生活,还得悄悄吃,生怕街坊邻居说三道四,毕竟过去生活条件还是不好,还好父亲在外工作,家里还算可以接济上,那个时候,我感觉姊妹们是最幸福的,母亲是最温馨的,现在不时还想起妈妈的味道。
母亲干活是一把好手,虽是农闲寒冬,母亲却一点也闲不住,每年冬季,母亲总要点上煤油灯,不是纺线,就是织布、纳鞋底,夜深人静,老屋里总能听到纺车咯吱咯吱和母亲脚踩织布机和梭子穿梭的咯噔咯噔的声音,白布织好,每到赶集时间,几个姨都来了,谁也闲不住,都搭把手,在院子里搭锅染布。
一年四季,姊妹们的内衣,布鞋、鞋底和炕上的床单都是母亲一手操劳缝好做成的,母亲也不吝啬,临走,还给她的姊妹们每人都给一些,想起来,多让人心酸呀,可惜,母亲却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只能把这美好的回忆永远埋藏在深深的记忆中,寄托对母亲不能忘记的切切哀思。
到了腊月,过了腊八,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处处有了新年的味道。乡村四野,邻家小院,条件较好的开始挂粉条、挂面、杀猪、炸油锅,卯足了劲,来犒劳辛苦一年的家人和自己,准备着招待亲戚朋友的年货。
终于熬到年三十晚上,年味更足了,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神,放鞭炮,给灶王爷添供品,到了该团员的时刻,不管一年来兄弟关系好坏,到该吃年夜饭的点上,弟兄们都要各自在自己家做好一盘菜,领着媳妇、子女,哪怕是简单的猪肉冻粉条,一瓶高脖西凤酒,都要去老人那里拜年、团聚、守岁。老人发完压岁钱,兄弟们都盘腿坐上热炕,围着小炕桌,说说家里的家务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好年景,好收成,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一起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村里村外祥和喜庆,街坊邻居相互祝福,拜年问好,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人们开始要走亲串友去拜年,路上多了走亲访友的人流,妇女们头上的各色头巾和手中的各种灯笼格外显眼,在白雪之中显得格外喜庆。
走完亲戚,又该忙活闹十五了,家家户门挂上了大红灯笼,院子照壁也不例外,点上里边装满菜油,放上灯芯,用胡萝卜刻成的各种蜡烛,摆上各种属相造型的馒头,四处通亮,红火喜庆。十五这天,镇上组织,乡亲自发,耍社火,踩高跷,搭台唱大戏,以各种方式洗涮一年的辛劳,辛苦劳作的一年总算结束,临近开春,田间地头,乡间小路上又多了许多忙忙碌碌,日复一日与庄家为伴的乡亲们,辛勤耕作,盼望期待的新一年又开始了。
记忆中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就像旧挂历偶尔还想去翻翻,去寻找一下逝去岁月的记忆和对经过往事的回忆。而家乡的记忆更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醇香可口,总是有品不完的味道。家乡记忆也是一幅永远不能描述完的心灵画卷,因为那里有我血脉相承的根,有生我养我的源,更有浓浓的乡情和记忆中的淡淡乡愁。
2016有关乡愁的散文阅读相关文章:
1.有关乡愁的散文
2.关于乡愁的文章散文吧
3.关于乡愁的现代散文
4.描写乡愁散文
5.描写乡愁的散文
6.描述乡愁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