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传奇 影评3篇

2016-12-02

我是传奇 影评1

从一开始,这个世界就是孤独的。

在电影《我是传奇》中,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从一开始就把视觉放在体现“孤独”这两个字上。2012年,人类被不知名病毒感染,纽约成为一座空城。街道上随处可见废弃的车辆,能够让人感到有一丝生命气息的只有到处乱跑的鹿群,还有路边依旧疯狂的杂草。

主演罗伯·奈维尔(威尔·史密斯饰)是一名为军方服务的科学家,同时,他也是对病毒有免疫力的幸存者。在白天的时候,他带着自己唯一的伙伴山姆(一条狗)在街道上寻找食物,晚上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中,躲在自己的屋子里。因为那些被病毒感染的“追暗者”只能在晚上活动,而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杀死所有的幸存者。在自己的房间里,奈维尔和伙伴山姆一起度过一个个漆黑的夜晚,不得不去体验那种来自孤独的压迫感。我首先就感叹于导演表现孤独的方式,,无论是从场景的布置上,还是从主演的心理上,都有很强的表现力。在白天,奈维尔和山姆一起寻找食物,还要利用广播去寻找可能还活着的和他一样的幸存者,这时候的奈维尔,实则是一个精神世界的王者。可是到了晚上,却是奈维尔和山姆一起蜷缩在一个浴盆里,奈维尔的手里还拿着武器,这才是真实的奈维尔的世界。可是,奈维尔为了找到治愈病毒的方法,又不得不和“追暗者”进行交手。

击垮一个人,首先就要击垮他的世界。在一次冲突中,山姆被咬中,奈维尔想尽办法要救它。在奈维尔的世界里,山姆是他精神上的寄托,也是他精神上的依靠。可是,奈维尔救不了山姆,这个陪他走到现在的伙伴,被自己亲手杀死。奈维尔杀死了山姆,也杀死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当他想要和“追暗者”同归于尽的时候,却被另一个幸存者安娜(艾莉丝·布拉加饰)救了。这个世界是不幸的,奈维尔是幸运的。他又多了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在和安娜的交谈中,奈维尔一直强调,没有人活着了。可见他精神世界的凄凉。可是,他们还是被“追暗者”找到了。有时候,人面临的最大选择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别无选择。最终,为了保护自己研究出来的可以救那些“追暗者”的血清,奈维尔选择了和这些“追暗者”同归于尽。安娜则带着拯救人类的血清,最终找到了幸存者聚集区,人类有救了。

可以说,整部影片是一场冒险的旅程,亦是一场关于孤独的旅程。与其说奈维尔面临困境时的大义凛然,不如说他面临孤独的挫败感更加自然。尽管如此,我依旧愿意把奈维尔当做一个孤独的王者。没有多少人敢于直面孤独,因为没有多少人在孤独的面前有足够的自信。

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自己。借用网上的一句话“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我是传奇 影评2

第一次听到斯蒂芬·金盛赞理查德·马特森是他“创作上的父亲”时,我以为这又是类似于文人互相作序时的漂亮话。然而《我是传奇》的文本原来与电影如此不同,又与向它的风格偷师的史蒂芬·金如此相近。男性偏执狂,恶欲——哪怕只是一丝一毫——对人的蝴蝶效应般的影响,渺小的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这些都在之后的经典作品中成为模板。又比如《葬礼》中的童话色彩和黑色幽默,《黯影》中对性、情、爱、恨之间关系的奇妙描写,也无一不被后来人反复摹写。而《疯狂之屋》,毫无疑问绝对就是《闪灵》的灵感来源。

这本选集最吸引人的篇目当然还是《我是传奇》。比起电影版中,再一次构建了科技毁灭人类、永生带来灭亡的后现代主题,小说的内涵则更传统、更经典却也更摄人心魄。这一个罗伯特·内维尔不如威尔史密斯聪明、有魅力,他暴躁、孤独,像所有为鳏夫已久的老男人一样。他所面对的是被变异杆菌控制的人类种群,比起电影里设计得有点莫名其妙的僵尸,这些对手更智慧,更像人。他们在被寄生菌控制前接受了太多关于吸血鬼的心理暗示,于是自己把自己变成了吸血鬼一样的生物,怕大蒜、怕镜子、见光死。小说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在幸存者罗伯特和嗜血僵尸之间又出现了第三种人,他们需要血液才能存活,但保留着过去的智力、逻辑能力、情感体验,因而他们决定重新建立一个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被病菌完全控制的“吸血鬼”们,和完全不被细菌控制的罗伯特,都成为需要清剿的“非人类”。如果说电影讲述的依然是简单的人和非人斗争的故事(第二种版本的结局有所改进,但也十分有限),那么小说讨论的则是人何以为人的问题。当罗伯特最终接受审判赴死,醒悟到,他已经不是人类,而“成为了传奇”,相信读者除了感到巨大的震撼,也难免脊背发凉。传奇和人居然是对立的,这道理如此简单,我们却都没发觉。

我是传奇 影评3

《我是传奇》其实是部不错的科幻电影,它把那种孤独的气氛渲染得很动人。影片开始一段跟1971年查尔顿•赫斯顿主演的版本很接近,只是现在的技术强太多了,能把那种荒芜的城市描绘得极其真实,1971年版中能发现不少穿帮镜头。威尔•史密斯在影片里演得不错,有几段戏很能打动人——比如不得不扼死陪伴自己的爱犬时的表情。整个影片的故事线也没什么问题,感觉很顺畅——虽然与原著差别比较大,但那是另一个问题了。电影改编本来就不该追求如何忠实原著,而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表现出导演自己的理解。这个片子有自己的视角和主题,而且表现得算很到位了,比《生化危机》那种片子强得多。

有意思的是,对比下就会发现,1971年版的电影意识形态味道很浓,包括了对红色威胁的恐惧、曼森家族以及嬉皮士等破坏主流价值观的担忧,甚至还有宗教上的象征意味:那个版结尾处内维尔死时的样子极像受难的基督。在现在这部片子里,则都演变成了表现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影片的蓝光版画质非常出色,堪称典范:画面锐利但不过分,色彩浓厚,影片最开始纽约一段明亮干净;后半段的室内戏较多,其黑暗场景的对比度相当好,黑位沉稳。整部影片看噪点抑制得也很不错。虽然蓝光版的TrueHD 5.1音轨规格不算特别高,但效果却相当漂亮,安静时对周围细腻声音的表现很好,动作戏时的大动态效果也不是盖的。因此,目前最权威的蓝光评测网站highdefdigest给予了这张蓝光碟音质、画质全部五星的最高分数。当然,这张蓝光值得收藏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它融合了影片的两个结局,通过无缝连接的方式,你可以随意转换——等于一下拥有了两部完整的电影啊。

看过电影的读者都已经知道,在第一结局,也就是剧场版中,最后内维尔与吸血鬼(本片里叫做darkseeker,翻译成“夜魔”看起来不错)同归于尽,安娜带着小孩找到了幸存人类的聚居地,把血清交给了他们。第二结局有两处不同:一是在影片的1小时13分左右,内维尔和安娜去看了让他中计的地方,内维尔说感染者不可能有这样的智力模仿他来设圈套,他们没有爱,没有感情,安娜说,“也许他们进化了呢?”接着,在内维尔钓鱼的池子里,小孩伊森一边游泳一边说“水好冷”,这忽然提醒内维尔应该用冷却的办法提高血清的效果,这为最后他能成功打下了伏笔。另一个最大的差别在最后三分钟:内维尔看到感染者首领用手在玻璃上画出一个蝴蝶形状(蝴蝶是本片的一个象征,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忽然醒悟了,于是把他当作试验品的女性还给了首领,并让她还原成了感染者。首领率众撤退,内维尔和安娜一起开车离开了纽约,寻找其它幸存者。这个版本的结尾应该更符合原著的思想:原著中的所谓“我是传奇”,指的是内维尔是地球上最后一个男人(还有女人和小孩幸存下来,1971年版的电影里这点也是很符合原著的),他夜晚躲起来,白天出去猎杀吸血鬼;一般小说中,吸血鬼对人们来说是神秘的难以捉摸的,而在这个故事里,原著要表现的是内维尔对于吸血鬼来说才是神秘的,如同一个传说、传奇。而剧场版的结尾则表示内维尔的死使他变成了一个人类的传奇,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剧场版的结尾完全背离了小说——这也是一些恶评产生的缘故吧。这个第二结局里,夜魔有了自己的感情,他们进化成了一种新的生命。内维尔坐倒在地时看着那些死去夜魔的照片,他意识到自己对于它们来说,就是一个噩梦、一个刽子手。但我仍然喜欢剧场版的结尾(电影公司曾预先把两个结局放给一些观众听取意见,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目前剧场版的结尾)——电影不是拍给书迷看的,整个电影必须是人类视角才舒服,不然整个故事都要重新定义了。反正我是很难在结尾忽然对那些夜魔产生同情和怜悯之类感情。这时候就显出影碟的好处了:两个结局我们都可以在蓝光版里看到,你可以更深的理解导演的想法,知道他的选择。那么你喜欢哪个结局呢?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