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生态城市绿皮书 2016年生态城市绿皮书解读

2017-03-0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6年生态城市绿皮书解读,欢迎阅读!

2016年生态城市绿皮书发布

《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在京发布。绿皮书指出,2014年,生态城市健康排名珠海市位列第一;生态城市环境友好排名三亚市、珠海市、厦门市位列前三;生态城市资源节约排名珠海市、威海市、厦门市位列前三;生态城市循环经济排名三亚市、海口市、深圳市位列前三;生态城市景观休闲排名珠海市、三亚市、厦门市位列前三;生态城市绿色消费排名三亚市、厦门市、惠州市位列前三;生态城市创新排名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位列前三。

绿皮书指出,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健康宜居为理念,以服务现代化建设,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报告(2016)》 建立了动态“健康指数” 评价模型,分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很不健康五个标准对政府城市对284个省、地级城市进行了全面健康评价考核,对政府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及智慧城市建设状况进行科学评价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

绿皮书强调,经济中高速发展使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更艰难。绿皮书指出,经济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有些地方官员仍然沉浸于传统的思维,继续靠投资、刺激房地产的投资和要素驱动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而对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以及现代金融业等创新驱动产业并不熟悉,甚至还有抵触。这种心态无不导致新旧产业的博弈,那些落后产能设备,因其仍然能够带来税收而被保留下来。经济的转型,还要面对既得利益集团设置的重重障碍,西方国家在贸易谈判中抬高门槛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既恐惧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也恐惧中国跻身绿色产业革命的快车道。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绿色贸易壁垒与绿色产业瓶颈的尴尬,导致中国落后产能设备的淘汰步履蹒跚。

绿皮书认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缺乏科学理念,“拍脑袋”的决定比比皆是,因此,政绩工程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

2016年生态城市绿皮书解读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日上午9点30分,2016年《生态城市绿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如何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建设“美丽中国”,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年度绿皮书秉承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以服务城镇化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引领绿色发展为已任,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生态城市发展道路。

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生态化仍处于初绿阶段。雾霾、交通堵塞、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仍突出,民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

绿皮书依据最新数据对中国284个城市2014年的生态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价和综合排名分析,将全国城市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很不健康五种类型。就城市等级而言,全国284个城市中排名前15名的珠海市、厦门市、三亚市等城市数据表明,健康是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状态的主流,而且健康水平不断上升,不健康状态的城市比例正在下降,当然生态城市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在中国正在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缺乏科学理念,一些城市为了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不考虑城市发展和市民的实际需求,盲目开发城市住宅核心区,导致大量房产空置和资源闲置。例如湖北省神农架建机场,严重破坏了山体和植被,大量树木因泥石流冲毁、枯死令人痛心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