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阅读试题
语文的阅读理解题是一个重要的题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语文课外阅读试题以供大家学习。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试题(一)
今晚,当我在包画的时候,你走过来问:“那是谁的作品?要寄回台湾裱?好几张似乎同一个人画的!”
我没有多答,只“嗯”了一声,因为我当时心里正不高兴,甚至可以说一边包一边生闷气,至于生气的道理,则要从学校的课堂说起:
有一天我在教国画课时,偶然地提到那种好吃的夏威夷豆,学生们都喷喷地赞美,唯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女学生,淡淡地说:“听说那种豆子很好吃,可是太贵了,所以我没吃过!”
夏威夷豆,不是我们家里常备的零食吗?它虽然贵,也不过几块钱美金一瓶,甚至在台北,走过忠孝东路的食品店,我都看见成堆地摆在橱窗里,想必也已经很普遍,可是这个学生活了将近六十岁,居然没吃过,甚至连一颗,也不曾品尝,岂不令人吃惊?
但是你知道吗?今天桌上的三张画,就都是玛格丽特要裱的,那个舍不得花几块钱买一瓶夏威夷豆给自己的妇人,居然要花几十块钱裱她的画,而且要再花100多美金拿去配镜框,却是为了挂在她女儿的家中。
既然送画给女儿,为什么不让她自己裱,哪里有奉送到底的道理?“女儿最少也得自己配框子,表示一点诚意呀!”我对玛格丽特说。
“你要知道那是女儿啊!如果我不为她裱好装好,只怕她搁几年也不会挂起来。”
这三张画放在我手上两个多星期,我都没有寄,一方面因为忙,另一方面因为每当我看到它,就会为那个毕生贡献给子女、到今天还省吃俭用、继续对孩子付出的母亲感到不平。她使我惊讶地认识到: 。
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当然,而不知心存感激,是许多年轻人都有的毛病,这主要是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始终无条件地付出。
“我饿了!”妈妈当然应该做好饭。“我累了!”父母自然领我去睡觉。“我衣服脏了!”妈妈当然要为我洗。“我有舞会,一直到深夜才能回家!”父母当然该为我守门、操心,甚至接送。直到已经成人,“妈妈送我画!”当然也该为我裱装好。
问题是:照顾子女固然是父母的责任,在这同时,子女是不是也应该表示感激与体谅呢?
你或许要说,子女的心里是爱父母的,也都有着感激,只是他们多半放在心里,没有表现在外。这样的有与无,又有什么不同呢?表面说爱母亲的画,却在拿到之后束诸高阁。嘴上说爱父母,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表面叫父亲不要太辛苦地赚钱,私底下一点也不节省。口口声声要母亲保重,接着却要妈妈做这做那。这就好比站在岸上高喊“有人溺水,救人哪”,自己却吝于伸出援手,甚至落井下石一般。
记得小时候,一位幼年丧母的同学找我出去玩,当他看到祖母追到门口递给我一件毛衣时,曾感慨了好半天。我当时心想,那有什么稀奇,本来妈妈就该叮嘱孩子多穿衣服嘛!岂知,那是因为我一向“有”,所以不知有的可贵,他因为没有,所以会羡慕。
古人曾感怀地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其实若不是父母早逝,孩子怎可能没有侍养双亲的机会?对父母的侍养,何必非等自己成年,立业之后?幼年时代的孝顺,何尝不是侍养?
可惜这世上的子女,往往只有自己当上父母,辛苦地付出之后,才感觉做父母的不易,想回头报答,却因为自己的子女更需要照顾,而行无余力。等到孩子长大,自己有了力量,父母却已年迈逝去了。
如此说来,孝养双亲最好的机会,不是反而在少年时吗?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怨无悔,不怨自己付出大部分的生命,不悔自己生育许多子女。然而,子女对父母何尝不能有“无怨无悔的爱”。不要在未来怨自己少年时无知,不要在以后悔恨没有早早地报答恩情!
再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让我偷偷告诉你:妈妈送给孩子一张裱好的大画,能给予子女的感动,恐怕远不及孩子一张小卡片所带给母亲的温馨!
1. 这篇文章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 玛格丽特是一个很节俭的人,甚至连夏威夷豆都舍不得买,但她为什么要裱这幅画呢?
3. 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
4. 下面一段话,连用了三个问号,请问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其实若不是父母早逝,孩子怎可能没有侍养双亲的机会?对父母的侍养,何必非等自己成年,立业之后?幼年时代的孝顺,何尝不是侍养?
5. 结合上文,谈一谈你对“无怨无悔的爱”的理解。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试题答案:
1.倒叙。作者先写自己不高兴,再交待原因,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想一看究竟。
2.她花很多钱来裱一幅画,完全是为了女儿。这幅画包含着母爱,体现了一位母亲积极付出的精神品质。
3.子女对父母,远不如父母对子女付出得多。
4.这三个问句连用,意要强调若没有失去侍养双亲的机会,那就要去珍惜,不要等待,从幼年时就开始尽孝。
5.这是一种强烈而无私的爱,它是发自父母的内心,无怨地付出,无悔地给予,使子女在温暖的怀抱里成长。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试题(二)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走来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中年女人。他们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女孩的家。女孩正在帮着姥姥择从地里挖来的野菜,看到陌生人进了他们家的院子,慌忙站起身,躲在姥姥身后。
姥姥站起身,说:“你们这是……”
女人迎上去,握住姥姥的手说:“可找到你们了,这孩子就是杜鹃吧?”姥姥一听,把身后的杜鹃拉到身前来说:“早听说你们要来,一直盼着呢,杜鹃,快,你城里的阿姨来看你了。”
女人伸出双臂,示意杜鹃到她的怀里来。杜鹃怯生生地走过去,轻轻偎依在女人的肩头,就像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眼神里绽放着纯真的幸福。
“哥哥呢?他怎么没有来看我?”杜鹃把头从女人的肩膀上拿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望着女人。
“你哥,他……今天正好有事情,改天他忙完了,我一定让他来看你。”女人的眼里闪过一丝悲伤,但瞬间转成了笑容。
吃过晚饭,杜鹃写完作业,就上床睡了。姥姥和女人坐在院子里说话。
小村的夜晚很安静,连风都不好意思来打扰,天上的星星眨着清澈的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月亮悄悄躲在树梢后,听女人和姥姥轻声细语却切切深情的谈话。
女人长舒了一口气,说:“这是我儿子的愿望。”姥姥握住女人的手说:“孩子,我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怎样的一种伤痛。杜鹃的爸妈出车祸那阵儿,我真是不想活了,可是看看杜鹃,那么小的孩子没了父母就够可怜的了,如果再没了我们,可就真成了风中草了。”
“嗯,不能让孩子看不到希望。”女人轻泣着说。
“我儿子说他与杜鹃的血样配型很符合,明天我们就带杜鹃进城做心脏移植手术,我儿子撑不了几天了……”女人低低地哭泣起来。
那个草上满是清露的清晨,杜鹃一手拉着男人,一手拉着女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环山路,走出了小山村。
儿子顽强支撑着自己的生命,在得知杜鹃已来到医院时,带着一丝微笑,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父母,离开了他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
这个消息,女人没有告诉杜鹃,她不想让杜鹃幼小的心灵再一次接受重力的打击。
杜鹃出院了,女人带着她回到了小山村,看着杜鹃微笑阳光的脸,女人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眼中含着泪花,笑了。
几天后,看到杜鹃恢复得很好,女人说要回城了。杜鹃扑进女人的怀里,依偎着抱紧,就像抱紧亲爱的妈妈一样。
杜鹃交给女人一封信,说让她坐上车时在车上看,女人微笑着点头。
打开信封:我知道哥哥的愿望,也知道哥哥和坏人搏斗,受了重伤,也许他就要去我爸妈去的那个遥远的地方。我那晚偷听了你和姥姥的谈话,我多么不想进城做手术啊,可是我心里也有一个愿望,我哭了好久,为了我的愿望,我决定跟你们进城做手术。我的愿望没有哥哥的愿望那么崇高,但是是真诚的,我想说,我的愿望是——我想做你们的女儿,照顾你们一辈子。
女人握着信,泪水再一次模糊了她的双眼,不同的是,这眼泪少了悲痛,多了几分润心的暖。
1. 本文以“愿望”为中心话题,请说说“哥哥”和“杜鹃”的愿望分别是什么?
2. 主人公“哥哥”在文中并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但通过侧面多个角度塑造了他的形象,试简要分析。
3. 女人和姥姥在院中轻声细语地谈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 文中人物较多,感情丰富,全文洋溢着“爱”的温馨,试分析文中表现出的几种“爱”。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试题答案:
1.“哥哥”的愿望是把自己的心脏捐给杜鹃,让她身体康复。“杜鹃” 的愿望是做“哥哥”父母的女儿,替他尽孝。
2. 杜鹃期待“哥哥”来看他,说明“哥哥”是一直以来关心爱护杜鹃的;“哥哥”带着一丝微笑,永远地离开了他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说明他是极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杜鹃写信说“知道哥哥和坏人搏斗,受了重伤”,说明他是勇敢无畏的勇士。
3. 结构上,承上启下,也照应全文。内容上,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根源。情感上,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增添了感人力量。
4.“哥哥”对杜鹃的呵护之爱,父母对“哥哥”的关心之爱,姥姥对杜鹃的心疼之爱,杜鹃对“哥哥”父母的回报之爱,杜鹃对“哥哥”的敬重之爱,“哥哥”对父母的愧疚之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