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

2016-11-06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传统伦理文化的负面因素、基础教育中法律教育薄弱不无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范文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

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 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

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导致教育重点错位。忽视了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致使大学生头脑意识中缺乏现代法律意识,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三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方式收效甚微。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引起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若社会公众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规范就不能内在化,进而落实到自发的行为之中。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在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4.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二是注重加深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重点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推动法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型模式转变。使法治教育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通过网络将高品位图书推荐出去,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意识,强化版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治观念,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范文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法律素养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形成良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维护权益的需要。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在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过程中,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而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必须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上去认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除与“刑”通用外,也往往与“律”通用,在历代封建社会“法”与“法律”是并用的。在现代中国“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但在一般情况下,把所有法统称为法律。但在西方文献中,含有“法” 、“法律”词义的词更为复杂。西方学者认为,法指的是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而法律则指由国家机关指定和颁布的具体行为规则。“法”和“法律”的出现维护社会公平,而且含有“裁判”的功能,象征公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快速发展,只有法律的强制性才能保证国家

强制力,规范社会行为,以法律来调整和规范社会行为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法律体系逐步健全,作为社会未来高素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基于大学生密切联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大学生不仅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且应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当今中国,法治已成为党和政府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大学生不仅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还要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成为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既是时代要求,也是自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一.什么是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即为对法律的崇敬,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院的判决。法律,民主,现代化是三个不可分离的词语,有法律才有公平,才有民主,有公平和民主才有现代化。因此法律素养是人们必须具有的素质修养,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修养。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满足自己愿望,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炫耀。诸如社会出现过的李启铭等之流在做出违法犯罪的事依然叫嚣“我爸是李刚”等之类的话语,郭美美之类的拜个富豪“干爹”大肆炫富等,还一度受到高校大学生的追捧,体现大学生对金钱和财富的迷恋。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崇尚权钱交易,认为有了权利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规则意识差

对于大学生而言,规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等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规则意识差在行为上表现为违法违纪现象较多,且明知故犯,有的甚至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规则意识差在观念上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膨胀。对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视若无睹。

3.法律知识缺乏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大学生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大学生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士法律知识。例如江西南昌大学的王某与男友黄某某发生矛盾,认为两个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遂产生先毒死男友,然后自杀的念头,并付诸行动;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张某杀人碎尸案;中南大学杀人案;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案等,有的在校女大学生甚至抛弃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显示,近几年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卖淫和盗窃的占到70%,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滋生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能力较差,喜欢用批判、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大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对法律、制度产生抵触心理。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 、“自我完善”,受不良习气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从而陷入个人主义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造成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自身精神文明自我培养。还有就是贫困差距导致心理失衡,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占相当大的比例,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每年全国有26.4%的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都有问题,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贫困大学生心理负担尤甚。经济的窘迫使他们的心理特别自卑敏感,他们不愿让同学知道他们的情况,只能苦闷压抑,一旦有什么事伤及他们自尊,导致心理失衡,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例如我们知道的,上海大学大学生小董看到室友出手阔绰,心理失衡盗窃室友手机,电脑。自卑、敏感的偏激的心理,大学生由于缺少生活阅历、交往经验,而自尊心又过强,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受挫,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遇到冲突时,容易采取极端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兰州理工大学张某与同学因为琐事发生口角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连捅同学三刀。报复泄愤心理,矛盾发生时做出过激行为泄愤报复。大学生不成熟的爱情观往往容易受外界影响,西南大学某女大学生被爱情骗子抛弃后,痛不欲生的她,举起手中得刀,北京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因爱上“黑道”老大,因包庇罪而无法回头。这些错位的价值观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四.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模式,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增强其法律意识。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崇尚法律,法律至上原则。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隐藏着到的关切,寄托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因此,对大学生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他是否体现了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现代正义观的要求。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从自身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型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该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应在良好的法治氛围。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包括大学在内的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并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一方面对违法违纪进行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创建校园法治文化,开张法制教育活动,形成校园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减少校园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4.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宣传

利用网络的形象生动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灌输法治思想文化,强化对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社会法、刑法、版权法、专利法等,逐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5.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神圣使命

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带头维护法律权威,切实保障法律至上的地位,推进依法执政,提高立法质量,树立法律权威,严格规范公正执法,提升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6.大学生自身法律素养提高

大学生必须增强自身法制学习观念,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信仰,做到行为守法,以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