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人本管理,不仅是现代企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一: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研究
摘要:今天的竞争不再是规模经济的竞争,而是速度经济的竞争,企业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快速响应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所以,信息化战略不应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而更应该是企业管理思想、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且在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企业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管理变革,而更应积极主动地推动管理变革,并使信息化平稳地良性进行。
论文关键字:信息化 管理方式 管理变革
随着Intemet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将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对于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来讲,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决定本企业、本部门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今后的正常发展。企业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快速响应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2005年11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五次会议,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企业全面的管理变革,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变革成为当今各大企业的重要问题所在,只有深刻的对企业的变革作出正确地认识,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
一、 企业信息化及其基本内容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将传统方式进行的经营活动转变为电子事务和电子商务的过程,它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即提高企业的“智商”。因为企业的“智商”水平取决于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内容会因信息技术的演变以及企业的性质、规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信息化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日常办公事务的处理等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的日趋融合,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而是逐步地渗透到企业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1、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是制造业企业在机械化基础上综合利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在产品设计和开发环节,主要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虚拟现实和模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以缩短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在生产环节,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生产设备(DCS)、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PS)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企业的各种应用系统为基础,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应用系统来有效地组织、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企业的应用系统按功能可以分为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智能支持系统(ESS)等;按应用的职能部门又可以分为财务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对于企业而言,各种应用系统既可以自成一体,以服务于企业某一个或某些部门的职能需要,也可以是通过企业内部网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
3、SCM和CRM的信息化。企业采购和销售过程中的信息化极大地拓宽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从内部扩展到外部,并借助于企业内部网、外部网和公共网络将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整合在—起。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利用网络和信息系统等手段整合供应商同企业的交易和信息流程,以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处理和分析客户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整合内部的信息系统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提供了新的手段,从而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信息化战略和管理变革
企业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中,最初的目标是企业信息流的固化,固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混乱、信息处理瓶颈、信息处理冗余或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从而带来管理体制的调整,体制调整必然会有信息流的调整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调整,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也会产生新的信息流动方式而带来更新的管理体制的调整,周而复始。所以信息化战略不应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而更应该是企业管理
思想、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思想的变革
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领域,结果促使了大量新的管理思想的涌现,如“业务流程重组”、“虚拟企业”、“学习型企业”等。所以,为了顺应企业信息化的潮流,企业的管理思想应进行如下的变革: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等。
(二)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组织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把信息传递方式由阶梯层(等级)型逐步转变为水平(自由)型,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变成扁平的“矩阵”型。传统的等级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模块组织、水平组织等新型组织模式,垂直的层级组织中大量的中间层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高层决策者可以与基层执行者直接联系,基层执行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决策。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高层决策者与基层作业者直接联系增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决策的机会增多,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方式的变革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促进企业革新管理方法,企业管理会更注重于职工的培训和学习,以协调职工的整体行动。发表基于网络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内部沟通和协调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在“虚拟企业”“在家上班”等这些时髦概念背后,揭示了传统管理职能的变迁。协调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协调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要手段,企业内部网和各种新型通信手段将改变这种交流模式,也使得内部协调更加高效,成本也更为低廉。这种协调方式也为区域性企业向全国甚至全球范围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总之,信息化的结果是企业管理变革的原动力,这种变革,要求企业从企业的内部结构,企业的管理思想以及企业之间关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现主要表现在:1、企业的管理重点从内部管理到外部适应,要素效应不再是企业追求的目的。2、企业的竞争优势核心转向知识,企业的组织转化了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3、企业的组织形态由固化和显性化转化为适时化和虚拟化, 4、企业的经营领域由单一的商品经营转化为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成为企业快速增长的方向。
三、企业信息化必须以管理为本
1、企业信息化与IT黑洞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启动得并不太晚,然而由于过于偏重信息化的技术本身,到目前为止真正获得很大成效的企业并不多。信息产业业内有个专业术语叫作“IT黑洞”,经济学界称为“生产率悖论”,是指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之后企业生产率不但没有与预想的一样得到提高,甚至有所下降,企业因为IT项目的失败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信息化悖论”产生的表层原因很多,但并不只是来自技术方面,而更多的是来自IT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及经营战略的整合。具体表现为:第一,信息化系统建设缺乏与企业战略及企业业务的结合;第二,企业对IT的投资如何转化为企业利益的实现途径缺乏分析;第三,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内外部竞争要素结构迅速变化的认识,难以根据环境和企业战略竞争焦点的变化对信息系统战略进行动态的调整;第四,信息系统实施后难以根据企业竞争的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
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并不能解决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并不在于信息化技术的实施,而在于建立在适合的现代管理要求的组织形式,利用信息化的实施来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并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如果企业信息化没有建立在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之上,而仅仅是把现有经营模式用计算机的手段来依葫芦画瓢就地实现“数字化”,那么企业信息化就象新瓶装旧酒,充其量只能实现“文档电子化”,绝不能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初衷。相反,只有进行了业务的重组和优化,范文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迸发出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火花。因此,企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结合,它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管理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它对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所以说企业信息化是一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管理革命。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实质是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外部交流信息化,因此企业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基础,这是企业实行信息化必须经历的阶段,特别是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管理体制,以及信息化在我国企业应运水平比较低的状况而言更为重要。
2、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相辅形成
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信息化在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深入,其必然影响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业信息化的实施该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当代管理实践的发展总是和企业信息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全面的质量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又必须融合全面质量管理等工作的理念与内涵。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企业与外部交流及信息的获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市场反映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企业内部的各个信息系统,让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改善企业的协调方式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行机制。信息技术通过减少信息处理和交流的时间与成本影响着企业中人们完成工作的方式,这种减少反过来对企业的协调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会推动管理的变革,而管理的变革又会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反复,最终实现的是管理更有效率。
3、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管理变革
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然而很多企业却没有认识到这点,面对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抵制和阻碍,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手段去应用信息技术,不去触动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式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一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是从加强数据处理能力、减少差错或节省成本等表面的作用去理解和认识。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企业信息化应致力于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去重塑企业。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技术也将提高管理水平;从技术角度看,管理要纳入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融入信息系统中。一般来说,为了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顺利地实现管理变革,企业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转型过程,即重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引进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构建信息技术结构,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良好的框架;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整个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总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变革,将来企业的出路会是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搭配,使企业在抓住自己核心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自己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游文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3) .
[3]申林.走出信息化的陷阱[J].企业研究,2003,(1).
[4]俞立平.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关于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Z].2002.
[6]李锦城.提高认识、强化组织,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Z].2001.
[7]芮明杰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 世纪出版社,2006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二:浅谈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
摘要:中国饭店业是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引入国外饭店先进管理模式的行业,随着WTO的加入,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态势日益加剧,我国饭店业应该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构建富有特色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饭店; 经营管理模式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针对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先提出。他们在合写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中,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使公司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尤其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的内部因素比企业的外部条件更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还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生产出一系列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企业通过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技术后,将核心技术渗透到核心产品中,而核心产品又衍生出某个或多个最终产品,具有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作用。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5.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学习积累得到的,不能通过相应要素市场的买卖获得。6.时间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具有可持续性,但这一持续性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地培育和创新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饭店业先后引进设备、引进管理、引进人才并引进世界一流饭店的先进管理经验,经过选择、吸收,众多的饭店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饭店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向我国饭店业大力扩张和渗透,加上我国饭店业内部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中国饭店业面临日趋剧烈的生存环境,只有通过打造自己唯一的、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饭店核心竞争力是指饭店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获取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优势的核心性能力,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管理机制、饭店文化、人力资源、服务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营销网络、集团化的市场竞争策略等。饭店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合成,即饭店的产品、管理、营销、决策、信息、文化等能力的合成,是根植于饭店内部组织运营中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结合体,是饭店内部组织学习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饭店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和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能力,是饭店通过长期的积累、深化、升华而相对稳定和系统化的有机整体。
三、基于饭店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饭店经营管理模式的含义
饭店作为以有形的空间、设备和产品服务于消费领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其效益来自于科学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饭店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以管理哲学、经营风格、服务特色、运转机制为核心的运作体系,它是在一定管理哲学或观念支配下,在饭店运转实践中,体现其经营风格与服务特色的定制化、系统化的管理规程与操作方式。
(二)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构建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饭店企业的运营中,核心竞争力是饭店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在企业运行中,顾客所关注的核心价值物化为饭店核心产品为驱动力,创新形成的终端产品为载体,通过饭店营销环节的价值传递作用,使顾客获得价值吻合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实际的选择,并表现为顾客忠诚度,最终形成饭店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同时,饭店企业通过主动获取顾客信息和战略审视,不断更新、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过(三)饭店经营管理模式构建
中国饭店业从无到有,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积累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管理经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结合富有中国特色的实际饭店管理工作,基于饭店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摸索和创造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的现代饭店经营管理模式。
1.制度型经营管理模式
制度模式主要“以工作为中心”或“以岗位为中心”,通过各种规范、规章制度、标准等对饭店进行有效的管理。我国饭店采取四级垂直管理体制, 即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模式:总经理——部门经理——主管——领班。上级对下属的领导做到命令统一,各部门员工合作的关系遵循直线——职能制,避免多头领导。饭店以其经营任务的需要设置若干部门,各部门机构的设置以专业分工原则为依据。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形式,它提高了管理者的权威,有利于制度、法规的制定、执行和任务的完成,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工作方针、计划、经营目标。
2.人本型经营管理模式
人本型模式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员工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确立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主人翁意识等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潜能,管理者主要起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饭店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员工的素质反映出饭店的品位、档次。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热情,采用先进的科学的人事管理方法,增强凝聚力。这一模式要求饭店的组织机构更加精简,更有效能,对现代信息的传递与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3.以公众为纽带的经营管理模式
就管理而言,有各行各业的管理,如中央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管理、城市行政管理、农村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等等,而饭店现代化管理,则涉及到各方面,它是与各式各样的人直接打交道的综合性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饭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重视,这就不得不促使饭店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就必须树立饭店管理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
4.以服务质量为纽带的经营管理模式
该模式强调要明确饭店服务的特点,明确高质量服务的内涵及重要性,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标准化是普遍提高我国饭店业服务水平的良方。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饭店业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服务质量标准化,无论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或创立自己的模式,必须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实现从情绪化服务阶段尽快进入标准化服务阶段的过程,把中国饭店管理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标准化之外,一流的饭店管理模式还要有特色,可以学习借鉴一些西方饭店集团经营管理经验来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5.以现代营销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应用现代营销学的理论与实践去开发饭店客源,真正做到时时处处方便客人,处处时时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必须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及时调整饭店产品与服务的组合,向公众不断沟通饭店的服务特色、价格,以及做好及时的跟踪服务和各种信息反馈等等,起到良性循环的经营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营销学引进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了饭店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并带来了新的饭店竞争方式,给饭店带来新的战略性机遇,这就要求饭店加强信息管理,即建立在饭店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的以信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6.以集团化经营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饭店集团是在饭店业高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饭店企业母公司为主体,通过资本关系和经营协作关系等方式,由众多饭店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集团化经营在占有市场、企业形象及规模经营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优势,已成为90年代饭店经营中的主导现象,且这种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在于集团饭店自身市场的成熟而要求拓展市场空间,扩大经济规模并成为市场先导。
对于中国饭店业而言,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中国众多的饭店企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片面要求其遵循国际成熟饭店集团的做法并不现实,对于他们来说,尽快扩展规模、积累资本和经验是当务之急。
四、结语
旅游业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给饭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外国饭店集团“不受限制地准入”我国饭店市场,其成熟的管理、优质的服务、雄厚的资金竞争优势将对中国饭店业构成巨大的威胁和挑战。面对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饭店企业只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创造特色,树立品牌,构筑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迎接挑战,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并根据自身的特定环境和条件来选择经营模式,使我国饭店业在经营管理上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士泽、张序, 现代酒店经营管理学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3,141-143
2. 董观志、刘芳, 现代饭店经营管理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32
3. 丁肇青, 透析旅游饭店运转模式及其逻辑关系.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6(4):48-50
4. 邹益民、陈业玮, 我国经济型饭店经营模式初探. 商业研究, 2003, 282:158-160
5. 叶全良, 现代饭店集团及管理模式研究. 财贸经济, 2003(2):84-87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人本管理,不仅是现代企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一: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研究
摘要:今天的竞争不再是规模经济的竞争,而是速度经济的竞争,企业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快速响应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所以,信息化战略不应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而更应该是企业管理思想、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且在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企业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管理变革,而更应积极主动地推动管理变革,并使信息化平稳地良性进行。
论文关键字:信息化 管理方式 管理变革
随着Intemet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将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对于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来讲,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决定本企业、本部门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今后的正常发展。企业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快速响应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2005年11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五次会议,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企业全面的管理变革,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变革成为当今各大企业的重要问题所在,只有深刻的对企业的变革作出正确地认识,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
一、 企业信息化及其基本内容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将传统方式进行的经营活动转变为电子事务和电子商务的过程,它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即提高企业的“智商”。因为企业的“智商”水平取决于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内容会因信息技术的演变以及企业的性质、规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信息化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日常办公事务的处理等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的日趋融合,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而是逐步地渗透到企业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1、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是制造业企业在机械化基础上综合利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在产品设计和开发环节,主要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虚拟现实和模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以缩短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在生产环节,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生产设备(DCS)、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PS)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企业的各种应用系统为基础,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应用系统来有效地组织、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企业的应用系统按功能可以分为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智能支持系统(ESS)等;按应用的职能部门又可以分为财务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对于企业而言,各种应用系统既可以自成一体,以服务于企业某一个或某些部门的职能需要,也可以是通过企业内部网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
3、SCM和CRM的信息化。企业采购和销售过程中的信息化极大地拓宽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从内部扩展到外部,并借助于企业内部网、外部网和公共网络将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整合在—起。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利用网络和信息系统等手段整合供应商同企业的交易和信息流程,以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处理和分析客户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整合内部的信息系统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提供了新的手段,从而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信息化战略和管理变革
企业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中,最初的目标是企业信息流的固化,固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混乱、信息处理瓶颈、信息处理冗余或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从而带来管理体制的调整,体制调整必然会有信息流的调整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调整,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也会产生新的信息流动方式而带来更新的管理体制的调整,周而复始。所以信息化战略不应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而更应该是企业管理
思想、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思想的变革
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领域,结果促使了大量新的管理思想的涌现,如“业务流程重组”、“虚拟企业”、“学习型企业”等。所以,为了顺应企业信息化的潮流,企业的管理思想应进行如下的变革: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等。
(二)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组织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把信息传递方式由阶梯层(等级)型逐步转变为水平(自由)型,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变成扁平的“矩阵”型。传统的等级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模块组织、水平组织等新型组织模式,垂直的层级组织中大量的中间层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高层决策者可以与基层执行者直接联系,基层执行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决策。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高层决策者与基层作业者直接联系增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决策的机会增多,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方式的变革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促进企业革新管理方法,企业管理会更注重于职工的培训和学习,以协调职工的整体行动。发表基于网络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内部沟通和协调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在“虚拟企业”“在家上班”等这些时髦概念背后,揭示了传统管理职能的变迁。协调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协调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要手段,企业内部网和各种新型通信手段将改变这种交流模式,也使得内部协调更加高效,成本也更为低廉。这种协调方式也为区域性企业向全国甚至全球范围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总之,信息化的结果是企业管理变革的原动力,这种变革,要求企业从企业的内部结构,企业的管理思想以及企业之间关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现主要表现在:1、企业的管理重点从内部管理到外部适应,要素效应不再是企业追求的目的。2、企业的竞争优势核心转向知识,企业的组织转化了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3、企业的组织形态由固化和显性化转化为适时化和虚拟化, 4、企业的经营领域由单一的商品经营转化为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成为企业快速增长的方向。
三、企业信息化必须以管理为本
1、企业信息化与IT黑洞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启动得并不太晚,然而由于过于偏重信息化的技术本身,到目前为止真正获得很大成效的企业并不多。信息产业业内有个专业术语叫作“IT黑洞”,经济学界称为“生产率悖论”,是指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之后企业生产率不但没有与预想的一样得到提高,甚至有所下降,企业因为IT项目的失败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信息化悖论”产生的表层原因很多,但并不只是来自技术方面,而更多的是来自IT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及经营战略的整合。具体表现为:第一,信息化系统建设缺乏与企业战略及企业业务的结合;第二,企业对IT的投资如何转化为企业利益的实现途径缺乏分析;第三,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内外部竞争要素结构迅速变化的认识,难以根据环境和企业战略竞争焦点的变化对信息系统战略进行动态的调整;第四,信息系统实施后难以根据企业竞争的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
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并不能解决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并不在于信息化技术的实施,而在于建立在适合的现代管理要求的组织形式,利用信息化的实施来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并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如果企业信息化没有建立在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之上,而仅仅是把现有经营模式用计算机的手段来依葫芦画瓢就地实现“数字化”,那么企业信息化就象新瓶装旧酒,充其量只能实现“文档电子化”,绝不能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初衷。相反,只有进行了业务的重组和优化,范文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迸发出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火花。因此,企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结合,它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管理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它对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所以说企业信息化是一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管理革命。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实质是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外部交流信息化,因此企业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基础,这是企业实行信息化必须经历的阶段,特别是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管理体制,以及信息化在我国企业应运水平比较低的状况而言更为重要。
2、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相辅形成
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信息化在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深入,其必然影响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业信息化的实施该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当代管理实践的发展总是和企业信息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全面的质量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又必须融合全面质量管理等工作的理念与内涵。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企业与外部交流及信息的获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市场反映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企业内部的各个信息系统,让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改善企业的协调方式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行机制。信息技术通过减少信息处理和交流的时间与成本影响着企业中人们完成工作的方式,这种减少反过来对企业的协调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会推动管理的变革,而管理的变革又会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反复,最终实现的是管理更有效率。
3、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管理变革
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然而很多企业却没有认识到这点,面对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抵制和阻碍,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手段去应用信息技术,不去触动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式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一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是从加强数据处理能力、减少差错或节省成本等表面的作用去理解和认识。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企业信息化应致力于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去重塑企业。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技术也将提高管理水平;从技术角度看,管理要纳入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融入信息系统中。一般来说,为了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顺利地实现管理变革,企业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转型过程,即重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引进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构建信息技术结构,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良好的框架;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整个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总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变革,将来企业的出路会是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搭配,使企业在抓住自己核心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自己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游文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3) .
[3]申林.走出信息化的陷阱[J].企业研究,2003,(1).
[4]俞立平.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关于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Z].2002.
[6]李锦城.提高认识、强化组织,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Z].2001.
[7]芮明杰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 世纪出版社,2006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二:浅谈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
摘要:中国饭店业是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引入国外饭店先进管理模式的行业,随着WTO的加入,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态势日益加剧,我国饭店业应该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构建富有特色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饭店; 经营管理模式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针对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先提出。他们在合写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中,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使公司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尤其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的内部因素比企业的外部条件更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还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生产出一系列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企业通过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技术后,将核心技术渗透到核心产品中,而核心产品又衍生出某个或多个最终产品,具有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作用。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5.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学习积累得到的,不能通过相应要素市场的买卖获得。6.时间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具有可持续性,但这一持续性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地培育和创新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饭店业先后引进设备、引进管理、引进人才并引进世界一流饭店的先进管理经验,经过选择、吸收,众多的饭店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饭店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向我国饭店业大力扩张和渗透,加上我国饭店业内部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中国饭店业面临日趋剧烈的生存环境,只有通过打造自己唯一的、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饭店核心竞争力是指饭店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获取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优势的核心性能力,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管理机制、饭店文化、人力资源、服务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营销网络、集团化的市场竞争策略等。饭店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合成,即饭店的产品、管理、营销、决策、信息、文化等能力的合成,是根植于饭店内部组织运营中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结合体,是饭店内部组织学习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饭店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和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能力,是饭店通过长期的积累、深化、升华而相对稳定和系统化的有机整体。
三、基于饭店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饭店经营管理模式的含义
饭店作为以有形的空间、设备和产品服务于消费领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其效益来自于科学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饭店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以管理哲学、经营风格、服务特色、运转机制为核心的运作体系,它是在一定管理哲学或观念支配下,在饭店运转实践中,体现其经营风格与服务特色的定制化、系统化的管理规程与操作方式。
(二)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构建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饭店企业的运营中,核心竞争力是饭店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在企业运行中,顾客所关注的核心价值物化为饭店核心产品为驱动力,创新形成的终端产品为载体,通过饭店营销环节的价值传递作用,使顾客获得价值吻合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实际的选择,并表现为顾客忠诚度,最终形成饭店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同时,饭店企业通过主动获取顾客信息和战略审视,不断更新、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过(三)饭店经营管理模式构建
中国饭店业从无到有,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积累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管理经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结合富有中国特色的实际饭店管理工作,基于饭店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摸索和创造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的现代饭店经营管理模式。
1.制度型经营管理模式
制度模式主要“以工作为中心”或“以岗位为中心”,通过各种规范、规章制度、标准等对饭店进行有效的管理。我国饭店采取四级垂直管理体制, 即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模式:总经理——部门经理——主管——领班。上级对下属的领导做到命令统一,各部门员工合作的关系遵循直线——职能制,避免多头领导。饭店以其经营任务的需要设置若干部门,各部门机构的设置以专业分工原则为依据。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形式,它提高了管理者的权威,有利于制度、法规的制定、执行和任务的完成,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工作方针、计划、经营目标。
2.人本型经营管理模式
人本型模式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员工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确立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主人翁意识等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潜能,管理者主要起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饭店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员工的素质反映出饭店的品位、档次。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热情,采用先进的科学的人事管理方法,增强凝聚力。这一模式要求饭店的组织机构更加精简,更有效能,对现代信息的传递与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3.以公众为纽带的经营管理模式
就管理而言,有各行各业的管理,如中央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管理、城市行政管理、农村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等等,而饭店现代化管理,则涉及到各方面,它是与各式各样的人直接打交道的综合性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饭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重视,这就不得不促使饭店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就必须树立饭店管理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
4.以服务质量为纽带的经营管理模式
该模式强调要明确饭店服务的特点,明确高质量服务的内涵及重要性,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标准化是普遍提高我国饭店业服务水平的良方。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饭店业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服务质量标准化,无论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或创立自己的模式,必须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实现从情绪化服务阶段尽快进入标准化服务阶段的过程,把中国饭店管理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标准化之外,一流的饭店管理模式还要有特色,可以学习借鉴一些西方饭店集团经营管理经验来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5.以现代营销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应用现代营销学的理论与实践去开发饭店客源,真正做到时时处处方便客人,处处时时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必须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及时调整饭店产品与服务的组合,向公众不断沟通饭店的服务特色、价格,以及做好及时的跟踪服务和各种信息反馈等等,起到良性循环的经营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营销学引进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了饭店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并带来了新的饭店竞争方式,给饭店带来新的战略性机遇,这就要求饭店加强信息管理,即建立在饭店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的以信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6.以集团化经营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饭店集团是在饭店业高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饭店企业母公司为主体,通过资本关系和经营协作关系等方式,由众多饭店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集团化经营在占有市场、企业形象及规模经营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优势,已成为90年代饭店经营中的主导现象,且这种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在于集团饭店自身市场的成熟而要求拓展市场空间,扩大经济规模并成为市场先导。
对于中国饭店业而言,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中国众多的饭店企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片面要求其遵循国际成熟饭店集团的做法并不现实,对于他们来说,尽快扩展规模、积累资本和经验是当务之急。
四、结语
旅游业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给饭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外国饭店集团“不受限制地准入”我国饭店市场,其成熟的管理、优质的服务、雄厚的资金竞争优势将对中国饭店业构成巨大的威胁和挑战。面对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饭店企业只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创造特色,树立品牌,构筑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迎接挑战,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并根据自身的特定环境和条件来选择经营模式,使我国饭店业在经营管理上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士泽、张序, 现代酒店经营管理学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3,141-143
2. 董观志、刘芳, 现代饭店经营管理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32
3. 丁肇青, 透析旅游饭店运转模式及其逻辑关系.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6(4):48-50
4. 邹益民、陈业玮, 我国经济型饭店经营模式初探. 商业研究, 2003, 282:158-160
5. 叶全良, 现代饭店集团及管理模式研究. 财贸经济, 2003(2):84-87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人本管理,不仅是现代企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一: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研究
摘要:今天的竞争不再是规模经济的竞争,而是速度经济的竞争,企业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快速响应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所以,信息化战略不应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而更应该是企业管理思想、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且在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企业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管理变革,而更应积极主动地推动管理变革,并使信息化平稳地良性进行。
论文关键字:信息化 管理方式 管理变革
随着Intemet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将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对于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来讲,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决定本企业、本部门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今后的正常发展。企业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快速响应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2005年11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五次会议,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企业全面的管理变革,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变革成为当今各大企业的重要问题所在,只有深刻的对企业的变革作出正确地认识,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
一、 企业信息化及其基本内容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将传统方式进行的经营活动转变为电子事务和电子商务的过程,它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即提高企业的“智商”。因为企业的“智商”水平取决于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内容会因信息技术的演变以及企业的性质、规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信息化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日常办公事务的处理等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的日趋融合,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而是逐步地渗透到企业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1、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是制造业企业在机械化基础上综合利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在产品设计和开发环节,主要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虚拟现实和模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以缩短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在生产环节,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生产设备(DCS)、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PS)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企业的各种应用系统为基础,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应用系统来有效地组织、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企业的应用系统按功能可以分为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智能支持系统(ESS)等;按应用的职能部门又可以分为财务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对于企业而言,各种应用系统既可以自成一体,以服务于企业某一个或某些部门的职能需要,也可以是通过企业内部网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
3、SCM和CRM的信息化。企业采购和销售过程中的信息化极大地拓宽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从内部扩展到外部,并借助于企业内部网、外部网和公共网络将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整合在—起。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利用网络和信息系统等手段整合供应商同企业的交易和信息流程,以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处理和分析客户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整合内部的信息系统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提供了新的手段,从而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信息化战略和管理变革
企业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中,最初的目标是企业信息流的固化,固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混乱、信息处理瓶颈、信息处理冗余或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从而带来管理体制的调整,体制调整必然会有信息流的调整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调整,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也会产生新的信息流动方式而带来更新的管理体制的调整,周而复始。所以信息化战略不应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而更应该是企业管理
思想、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思想的变革
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领域,结果促使了大量新的管理思想的涌现,如“业务流程重组”、“虚拟企业”、“学习型企业”等。所以,为了顺应企业信息化的潮流,企业的管理思想应进行如下的变革: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等。
(二)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组织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把信息传递方式由阶梯层(等级)型逐步转变为水平(自由)型,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变成扁平的“矩阵”型。传统的等级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模块组织、水平组织等新型组织模式,垂直的层级组织中大量的中间层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高层决策者可以与基层执行者直接联系,基层执行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决策。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高层决策者与基层作业者直接联系增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决策的机会增多,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方式的变革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促进企业革新管理方法,企业管理会更注重于职工的培训和学习,以协调职工的整体行动。发表基于网络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内部沟通和协调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在“虚拟企业”“在家上班”等这些时髦概念背后,揭示了传统管理职能的变迁。协调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协调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要手段,企业内部网和各种新型通信手段将改变这种交流模式,也使得内部协调更加高效,成本也更为低廉。这种协调方式也为区域性企业向全国甚至全球范围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总之,信息化的结果是企业管理变革的原动力,这种变革,要求企业从企业的内部结构,企业的管理思想以及企业之间关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现主要表现在:1、企业的管理重点从内部管理到外部适应,要素效应不再是企业追求的目的。2、企业的竞争优势核心转向知识,企业的组织转化了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3、企业的组织形态由固化和显性化转化为适时化和虚拟化, 4、企业的经营领域由单一的商品经营转化为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成为企业快速增长的方向。
三、企业信息化必须以管理为本
1、企业信息化与IT黑洞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启动得并不太晚,然而由于过于偏重信息化的技术本身,到目前为止真正获得很大成效的企业并不多。信息产业业内有个专业术语叫作“IT黑洞”,经济学界称为“生产率悖论”,是指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之后企业生产率不但没有与预想的一样得到提高,甚至有所下降,企业因为IT项目的失败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信息化悖论”产生的表层原因很多,但并不只是来自技术方面,而更多的是来自IT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及经营战略的整合。具体表现为:第一,信息化系统建设缺乏与企业战略及企业业务的结合;第二,企业对IT的投资如何转化为企业利益的实现途径缺乏分析;第三,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内外部竞争要素结构迅速变化的认识,难以根据环境和企业战略竞争焦点的变化对信息系统战略进行动态的调整;第四,信息系统实施后难以根据企业竞争的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
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并不能解决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并不在于信息化技术的实施,而在于建立在适合的现代管理要求的组织形式,利用信息化的实施来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并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如果企业信息化没有建立在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之上,而仅仅是把现有经营模式用计算机的手段来依葫芦画瓢就地实现“数字化”,那么企业信息化就象新瓶装旧酒,充其量只能实现“文档电子化”,绝不能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初衷。相反,只有进行了业务的重组和优化,范文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迸发出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火花。因此,企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结合,它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管理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它对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所以说企业信息化是一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管理革命。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实质是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外部交流信息化,因此企业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基础,这是企业实行信息化必须经历的阶段,特别是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管理体制,以及信息化在我国企业应运水平比较低的状况而言更为重要。
2、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相辅形成
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信息化在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深入,其必然影响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业信息化的实施该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当代管理实践的发展总是和企业信息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全面的质量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又必须融合全面质量管理等工作的理念与内涵。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企业与外部交流及信息的获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市场反映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企业内部的各个信息系统,让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改善企业的协调方式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行机制。信息技术通过减少信息处理和交流的时间与成本影响着企业中人们完成工作的方式,这种减少反过来对企业的协调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会推动管理的变革,而管理的变革又会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反复,最终实现的是管理更有效率。
3、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管理变革
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然而很多企业却没有认识到这点,面对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抵制和阻碍,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手段去应用信息技术,不去触动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式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一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是从加强数据处理能力、减少差错或节省成本等表面的作用去理解和认识。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企业信息化应致力于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去重塑企业。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技术也将提高管理水平;从技术角度看,管理要纳入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融入信息系统中。一般来说,为了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顺利地实现管理变革,企业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转型过程,即重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引进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构建信息技术结构,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良好的框架;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整个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总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变革,将来企业的出路会是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搭配,使企业在抓住自己核心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自己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游文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3) .
[3]申林.走出信息化的陷阱[J].企业研究,2003,(1).
[4]俞立平.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关于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Z].2002.
[6]李锦城.提高认识、强化组织,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Z].2001.
[7]芮明杰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 世纪出版社,2006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二:浅谈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
摘要:中国饭店业是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引入国外饭店先进管理模式的行业,随着WTO的加入,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态势日益加剧,我国饭店业应该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构建富有特色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饭店; 经营管理模式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针对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先提出。他们在合写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中,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使公司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尤其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的内部因素比企业的外部条件更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还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生产出一系列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企业通过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技术后,将核心技术渗透到核心产品中,而核心产品又衍生出某个或多个最终产品,具有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作用。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5.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学习积累得到的,不能通过相应要素市场的买卖获得。6.时间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具有可持续性,但这一持续性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地培育和创新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饭店业先后引进设备、引进管理、引进人才并引进世界一流饭店的先进管理经验,经过选择、吸收,众多的饭店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饭店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向我国饭店业大力扩张和渗透,加上我国饭店业内部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中国饭店业面临日趋剧烈的生存环境,只有通过打造自己唯一的、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饭店核心竞争力是指饭店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获取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优势的核心性能力,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管理机制、饭店文化、人力资源、服务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营销网络、集团化的市场竞争策略等。饭店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合成,即饭店的产品、管理、营销、决策、信息、文化等能力的合成,是根植于饭店内部组织运营中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结合体,是饭店内部组织学习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饭店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和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能力,是饭店通过长期的积累、深化、升华而相对稳定和系统化的有机整体。
三、基于饭店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饭店经营管理模式的含义
饭店作为以有形的空间、设备和产品服务于消费领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其效益来自于科学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饭店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以管理哲学、经营风格、服务特色、运转机制为核心的运作体系,它是在一定管理哲学或观念支配下,在饭店运转实践中,体现其经营风格与服务特色的定制化、系统化的管理规程与操作方式。
(二)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构建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饭店企业的运营中,核心竞争力是饭店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在企业运行中,顾客所关注的核心价值物化为饭店核心产品为驱动力,创新形成的终端产品为载体,通过饭店营销环节的价值传递作用,使顾客获得价值吻合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实际的选择,并表现为顾客忠诚度,最终形成饭店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同时,饭店企业通过主动获取顾客信息和战略审视,不断更新、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过(三)饭店经营管理模式构建
中国饭店业从无到有,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积累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管理经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结合富有中国特色的实际饭店管理工作,基于饭店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摸索和创造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的现代饭店经营管理模式。
1.制度型经营管理模式
制度模式主要“以工作为中心”或“以岗位为中心”,通过各种规范、规章制度、标准等对饭店进行有效的管理。我国饭店采取四级垂直管理体制, 即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模式:总经理——部门经理——主管——领班。上级对下属的领导做到命令统一,各部门员工合作的关系遵循直线——职能制,避免多头领导。饭店以其经营任务的需要设置若干部门,各部门机构的设置以专业分工原则为依据。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形式,它提高了管理者的权威,有利于制度、法规的制定、执行和任务的完成,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工作方针、计划、经营目标。
2.人本型经营管理模式
人本型模式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员工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确立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主人翁意识等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潜能,管理者主要起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饭店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员工的素质反映出饭店的品位、档次。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热情,采用先进的科学的人事管理方法,增强凝聚力。这一模式要求饭店的组织机构更加精简,更有效能,对现代信息的传递与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3.以公众为纽带的经营管理模式
就管理而言,有各行各业的管理,如中央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管理、城市行政管理、农村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等等,而饭店现代化管理,则涉及到各方面,它是与各式各样的人直接打交道的综合性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饭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重视,这就不得不促使饭店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就必须树立饭店管理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
4.以服务质量为纽带的经营管理模式
该模式强调要明确饭店服务的特点,明确高质量服务的内涵及重要性,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标准化是普遍提高我国饭店业服务水平的良方。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饭店业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服务质量标准化,无论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或创立自己的模式,必须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实现从情绪化服务阶段尽快进入标准化服务阶段的过程,把中国饭店管理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标准化之外,一流的饭店管理模式还要有特色,可以学习借鉴一些西方饭店集团经营管理经验来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5.以现代营销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应用现代营销学的理论与实践去开发饭店客源,真正做到时时处处方便客人,处处时时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必须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及时调整饭店产品与服务的组合,向公众不断沟通饭店的服务特色、价格,以及做好及时的跟踪服务和各种信息反馈等等,起到良性循环的经营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营销学引进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了饭店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并带来了新的饭店竞争方式,给饭店带来新的战略性机遇,这就要求饭店加强信息管理,即建立在饭店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的以信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6.以集团化经营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饭店集团是在饭店业高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饭店企业母公司为主体,通过资本关系和经营协作关系等方式,由众多饭店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集团化经营在占有市场、企业形象及规模经营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优势,已成为90年代饭店经营中的主导现象,且这种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在于集团饭店自身市场的成熟而要求拓展市场空间,扩大经济规模并成为市场先导。
对于中国饭店业而言,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中国众多的饭店企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片面要求其遵循国际成熟饭店集团的做法并不现实,对于他们来说,尽快扩展规模、积累资本和经验是当务之急。
四、结语
旅游业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给饭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外国饭店集团“不受限制地准入”我国饭店市场,其成熟的管理、优质的服务、雄厚的资金竞争优势将对中国饭店业构成巨大的威胁和挑战。面对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饭店企业只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创造特色,树立品牌,构筑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迎接挑战,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并根据自身的特定环境和条件来选择经营模式,使我国饭店业在经营管理上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士泽、张序, 现代酒店经营管理学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3,141-143
2. 董观志、刘芳, 现代饭店经营管理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32
3. 丁肇青, 透析旅游饭店运转模式及其逻辑关系.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6(4):48-50
4. 邹益民、陈业玮, 我国经济型饭店经营模式初探. 商业研究, 2003, 282:158-160
5. 叶全良, 现代饭店集团及管理模式研究. 财贸经济, 2003(2):84-87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人本管理,不仅是现代企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一: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研究
摘要:今天的竞争不再是规模经济的竞争,而是速度经济的竞争,企业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快速响应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所以,信息化战略不应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而更应该是企业管理思想、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且在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企业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管理变革,而更应积极主动地推动管理变革,并使信息化平稳地良性进行。
论文关键字:信息化 管理方式 管理变革
随着Intemet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将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对于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来讲,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决定本企业、本部门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今后的正常发展。企业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快速响应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权,2005年11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五次会议,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企业全面的管理变革,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变革成为当今各大企业的重要问题所在,只有深刻的对企业的变革作出正确地认识,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
一、 企业信息化及其基本内容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将传统方式进行的经营活动转变为电子事务和电子商务的过程,它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即提高企业的“智商”。因为企业的“智商”水平取决于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内容会因信息技术的演变以及企业的性质、规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信息化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日常办公事务的处理等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的日趋融合,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而是逐步地渗透到企业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1、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是制造业企业在机械化基础上综合利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在产品设计和开发环节,主要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虚拟现实和模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以缩短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在生产环节,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生产设备(DCS)、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PS)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企业的各种应用系统为基础,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应用系统来有效地组织、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企业的应用系统按功能可以分为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智能支持系统(ESS)等;按应用的职能部门又可以分为财务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对于企业而言,各种应用系统既可以自成一体,以服务于企业某一个或某些部门的职能需要,也可以是通过企业内部网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
3、SCM和CRM的信息化。企业采购和销售过程中的信息化极大地拓宽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从内部扩展到外部,并借助于企业内部网、外部网和公共网络将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整合在—起。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利用网络和信息系统等手段整合供应商同企业的交易和信息流程,以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处理和分析客户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整合内部的信息系统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提供了新的手段,从而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信息化战略和管理变革
企业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中,最初的目标是企业信息流的固化,固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混乱、信息处理瓶颈、信息处理冗余或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从而带来管理体制的调整,体制调整必然会有信息流的调整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调整,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也会产生新的信息流动方式而带来更新的管理体制的调整,周而复始。所以信息化战略不应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而更应该是企业管理
思想、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思想的变革
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领域,结果促使了大量新的管理思想的涌现,如“业务流程重组”、“虚拟企业”、“学习型企业”等。所以,为了顺应企业信息化的潮流,企业的管理思想应进行如下的变革: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等。
(二)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组织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把信息传递方式由阶梯层(等级)型逐步转变为水平(自由)型,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变成扁平的“矩阵”型。传统的等级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模块组织、水平组织等新型组织模式,垂直的层级组织中大量的中间层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高层决策者可以与基层执行者直接联系,基层执行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决策。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高层决策者与基层作业者直接联系增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决策的机会增多,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 信息化战略与管理方式的变革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促进企业革新管理方法,企业管理会更注重于职工的培训和学习,以协调职工的整体行动。发表基于网络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内部沟通和协调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在“虚拟企业”“在家上班”等这些时髦概念背后,揭示了传统管理职能的变迁。协调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协调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要手段,企业内部网和各种新型通信手段将改变这种交流模式,也使得内部协调更加高效,成本也更为低廉。这种协调方式也为区域性企业向全国甚至全球范围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总之,信息化的结果是企业管理变革的原动力,这种变革,要求企业从企业的内部结构,企业的管理思想以及企业之间关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现主要表现在:1、企业的管理重点从内部管理到外部适应,要素效应不再是企业追求的目的。2、企业的竞争优势核心转向知识,企业的组织转化了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3、企业的组织形态由固化和显性化转化为适时化和虚拟化, 4、企业的经营领域由单一的商品经营转化为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成为企业快速增长的方向。
三、企业信息化必须以管理为本
1、企业信息化与IT黑洞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启动得并不太晚,然而由于过于偏重信息化的技术本身,到目前为止真正获得很大成效的企业并不多。信息产业业内有个专业术语叫作“IT黑洞”,经济学界称为“生产率悖论”,是指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之后企业生产率不但没有与预想的一样得到提高,甚至有所下降,企业因为IT项目的失败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信息化悖论”产生的表层原因很多,但并不只是来自技术方面,而更多的是来自IT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及经营战略的整合。具体表现为:第一,信息化系统建设缺乏与企业战略及企业业务的结合;第二,企业对IT的投资如何转化为企业利益的实现途径缺乏分析;第三,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内外部竞争要素结构迅速变化的认识,难以根据环境和企业战略竞争焦点的变化对信息系统战略进行动态的调整;第四,信息系统实施后难以根据企业竞争的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
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并不能解决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并不在于信息化技术的实施,而在于建立在适合的现代管理要求的组织形式,利用信息化的实施来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并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如果企业信息化没有建立在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之上,而仅仅是把现有经营模式用计算机的手段来依葫芦画瓢就地实现“数字化”,那么企业信息化就象新瓶装旧酒,充其量只能实现“文档电子化”,绝不能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初衷。相反,只有进行了业务的重组和优化,范文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迸发出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火花。因此,企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结合,它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管理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它对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所以说企业信息化是一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管理革命。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实质是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外部交流信息化,因此企业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基础,这是企业实行信息化必须经历的阶段,特别是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管理体制,以及信息化在我国企业应运水平比较低的状况而言更为重要。
2、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相辅形成
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信息化在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深入,其必然影响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业信息化的实施该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当代管理实践的发展总是和企业信息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全面的质量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又必须融合全面质量管理等工作的理念与内涵。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企业与外部交流及信息的获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市场反映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企业内部的各个信息系统,让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改善企业的协调方式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行机制。信息技术通过减少信息处理和交流的时间与成本影响着企业中人们完成工作的方式,这种减少反过来对企业的协调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会推动管理的变革,而管理的变革又会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反复,最终实现的是管理更有效率。
3、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管理变革
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然而很多企业却没有认识到这点,面对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抵制和阻碍,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手段去应用信息技术,不去触动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式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一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是从加强数据处理能力、减少差错或节省成本等表面的作用去理解和认识。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企业信息化应致力于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去重塑企业。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技术也将提高管理水平;从技术角度看,管理要纳入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先进的管理思想不断融入信息系统中。一般来说,为了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顺利地实现管理变革,企业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转型过程,即重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引进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构建信息技术结构,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良好的框架;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整个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总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变革,将来企业的出路会是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搭配,使企业在抓住自己核心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自己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游文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3) .
[3]申林.走出信息化的陷阱[J].企业研究,2003,(1).
[4]俞立平.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关于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Z].2002.
[6]李锦城.提高认识、强化组织,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Z].2001.
[7]芮明杰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 世纪出版社,2006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二:浅谈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
摘要:中国饭店业是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引入国外饭店先进管理模式的行业,随着WTO的加入,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态势日益加剧,我国饭店业应该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构建富有特色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饭店; 经营管理模式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针对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先提出。他们在合写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中,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使公司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尤其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的内部因素比企业的外部条件更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还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生产出一系列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企业通过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技术后,将核心技术渗透到核心产品中,而核心产品又衍生出某个或多个最终产品,具有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作用。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5.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学习积累得到的,不能通过相应要素市场的买卖获得。6.时间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具有可持续性,但这一持续性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地培育和创新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饭店业先后引进设备、引进管理、引进人才并引进世界一流饭店的先进管理经验,经过选择、吸收,众多的饭店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饭店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向我国饭店业大力扩张和渗透,加上我国饭店业内部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中国饭店业面临日趋剧烈的生存环境,只有通过打造自己唯一的、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饭店核心竞争力是指饭店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获取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优势的核心性能力,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管理机制、饭店文化、人力资源、服务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营销网络、集团化的市场竞争策略等。饭店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合成,即饭店的产品、管理、营销、决策、信息、文化等能力的合成,是根植于饭店内部组织运营中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结合体,是饭店内部组织学习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饭店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和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能力,是饭店通过长期的积累、深化、升华而相对稳定和系统化的有机整体。
三、基于饭店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饭店经营管理模式的含义
饭店作为以有形的空间、设备和产品服务于消费领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其效益来自于科学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饭店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以管理哲学、经营风格、服务特色、运转机制为核心的运作体系,它是在一定管理哲学或观念支配下,在饭店运转实践中,体现其经营风格与服务特色的定制化、系统化的管理规程与操作方式。
(二)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构建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饭店企业的运营中,核心竞争力是饭店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在企业运行中,顾客所关注的核心价值物化为饭店核心产品为驱动力,创新形成的终端产品为载体,通过饭店营销环节的价值传递作用,使顾客获得价值吻合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实际的选择,并表现为顾客忠诚度,最终形成饭店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同时,饭店企业通过主动获取顾客信息和战略审视,不断更新、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过(三)饭店经营管理模式构建
中国饭店业从无到有,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积累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管理经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结合富有中国特色的实际饭店管理工作,基于饭店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摸索和创造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的现代饭店经营管理模式。
1.制度型经营管理模式
制度模式主要“以工作为中心”或“以岗位为中心”,通过各种规范、规章制度、标准等对饭店进行有效的管理。我国饭店采取四级垂直管理体制, 即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模式:总经理——部门经理——主管——领班。上级对下属的领导做到命令统一,各部门员工合作的关系遵循直线——职能制,避免多头领导。饭店以其经营任务的需要设置若干部门,各部门机构的设置以专业分工原则为依据。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形式,它提高了管理者的权威,有利于制度、法规的制定、执行和任务的完成,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工作方针、计划、经营目标。
2.人本型经营管理模式
人本型模式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员工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确立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主人翁意识等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潜能,管理者主要起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饭店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员工的素质反映出饭店的品位、档次。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热情,采用先进的科学的人事管理方法,增强凝聚力。这一模式要求饭店的组织机构更加精简,更有效能,对现代信息的传递与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3.以公众为纽带的经营管理模式
就管理而言,有各行各业的管理,如中央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管理、城市行政管理、农村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等等,而饭店现代化管理,则涉及到各方面,它是与各式各样的人直接打交道的综合性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饭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重视,这就不得不促使饭店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就必须树立饭店管理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
4.以服务质量为纽带的经营管理模式
该模式强调要明确饭店服务的特点,明确高质量服务的内涵及重要性,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标准化是普遍提高我国饭店业服务水平的良方。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饭店业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服务质量标准化,无论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或创立自己的模式,必须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实现从情绪化服务阶段尽快进入标准化服务阶段的过程,把中国饭店管理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标准化之外,一流的饭店管理模式还要有特色,可以学习借鉴一些西方饭店集团经营管理经验来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5.以现代营销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应用现代营销学的理论与实践去开发饭店客源,真正做到时时处处方便客人,处处时时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必须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及时调整饭店产品与服务的组合,向公众不断沟通饭店的服务特色、价格,以及做好及时的跟踪服务和各种信息反馈等等,起到良性循环的经营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营销学引进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了饭店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并带来了新的饭店竞争方式,给饭店带来新的战略性机遇,这就要求饭店加强信息管理,即建立在饭店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的以信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6.以集团化经营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饭店集团是在饭店业高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饭店企业母公司为主体,通过资本关系和经营协作关系等方式,由众多饭店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集团化经营在占有市场、企业形象及规模经营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优势,已成为90年代饭店经营中的主导现象,且这种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在于集团饭店自身市场的成熟而要求拓展市场空间,扩大经济规模并成为市场先导。
对于中国饭店业而言,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中国众多的饭店企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片面要求其遵循国际成熟饭店集团的做法并不现实,对于他们来说,尽快扩展规模、积累资本和经验是当务之急。
四、结语
旅游业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给饭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外国饭店集团“不受限制地准入”我国饭店市场,其成熟的管理、优质的服务、雄厚的资金竞争优势将对中国饭店业构成巨大的威胁和挑战。面对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饭店企业只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创造特色,树立品牌,构筑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迎接挑战,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饭店经营管理模式,并根据自身的特定环境和条件来选择经营模式,使我国饭店业在经营管理上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士泽、张序, 现代酒店经营管理学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3,141-143
2. 董观志、刘芳, 现代饭店经营管理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32
3. 丁肇青, 透析旅游饭店运转模式及其逻辑关系.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6(4):48-50
4. 邹益民、陈业玮, 我国经济型饭店经营模式初探. 商业研究, 2003, 282:158-160
5. 叶全良, 现代饭店集团及管理模式研究. 财贸经济, 2003(2):84-87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2.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3.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4.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5.浅析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