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公安民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警务工作的特殊职能决定了其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一般社会成员更加突出。那么,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什么原因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吧!
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工作压力大。
1、公安工作的特殊性
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有特殊而严肃的职责,警察权在运用过程中常常和公民权发生激烈冲突,警察的一举一动容易成为社会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由于公安工作涉及面广,处在对敌斗争第一线,接触的社会阴暗面多,执行任务高度分散,受腐蚀的可能性大。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必定面临众多的诱惑,容易出现越轨行为,使警察经常处于高度警惕状态而导致警察心理压力过重。
2、公安工作的危险性
“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当今世界,受国际环境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负效应影响,我国刑事犯罪日趋复杂多样,犯罪活动呈现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智能化趋势,黑社会及暴力犯罪形势严峻,处在斗争第一线的人民警察很难避免流血和牺牲。据统计,在我国警察伤亡率是每天1.6个。可以说,我们的民警是“天天在牺牲,时时在流血”,这一工作现状使公安民警精神上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3、公安工作的繁杂性
中国现有警察160万人,平均每万人才有12名警察,警力配置仅仅是西方国家的1/3。由于现有警力和繁重的公安任务形成巨大的反差,警察只能超负荷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无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还要经常应付一些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吃无定量,睡不应时,有时几天几夜风餐露宿,使自己的生物钟遭到破坏。此外,公安工作范围很广,除了维护秩序,打击犯罪,更多的还要为公民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使公安民警总是有做不完的事而心力交瘁,产生厌倦、烦躁的不良心境。
4、公安机关内部矛盾压力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准军事力量,因此,民警个体所体验的心理压力与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以及上下等级的严明制度是分不开的。公安机关内部有特定的组织纪律性,民警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而这种绝对服从关系,易滋长领导的粗暴与专横,使民警在工作中处处感到压力,难以适应。近年来,治安形势严峻。交警、刑警、派出所等一线民警的工作强度更大,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应付频繁的考核、检查;在疲惫不堪的工作中还得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以经得起纪律监察、督察和随时随地的明查暗访。
(二)社会压力大。
1、社会舆论压力
由于警察这种职业在职业群体中地位显要特殊,必然受到社会的广泛监督,警察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公安工作特有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极易造成人民群众对民警产生误解和偏见。严格执法往往会引起社会上的某些非议;维护公共秩序常常使警察站到了某些群体的对立面;发生重大案件一时侦破不了,便遭到社会的责难。公众对警察不信任,抱怨指责的多;对警察工作不支持,旁观回避的多;对社会治安不参与,躲闪的多;对公安工作不满意,评头论足的多。在我国,警察往往被“神化”,不能犯错。过高的正面宣传,既增大了群众的期望值,也为民警树立了难于企及的榜样;而过多的负面报道,则损害了警察的整体形象,使民警自尊心受挫,警民之间产生隔阂。
2、执法环境压力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观念转变的特殊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尚不健全,使人民警察的执法环境大打折扣,“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屡禁不止,加之受现行公安体制的制约,使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在执行法令、政令、警令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一些地方政府随意动用警力,如指派警察参与催粮、催款、征税、计划生育等大量非警务活动。有些地方甚至硬性给公安机关下达创收指标,利用公安职权滥收费、乱罚款,导致执法工作受利益驱动,引发种种冲突和消极腐败现象。
3、社会生存压力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为进一步锻造高素质公安队伍,不断探索、大胆改革,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等级评定、全员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制等等。部分公安民警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执法水平有限,加之身体素质不好以及各种职业病缠身,往往导致工作业绩不理想,觉得自己的晋职晋级无望,在名目繁多的管理措施前自感“我不如人”而产生强大挫折感,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此外一些民警家庭经济困难、无住房、家属下岗、子女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生存困难也对民警造成了强大心理压力。警察职业外在的辉煌和警察社会生存的巨大压力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成为公安民警心理不堪承受之重。
(三)家庭压力大。
公安民警作为社会中平凡的个体,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既有铁骨铮铮的威严,也有柔肠百转的内心。就危险紧张的工作性质而言,警察更需要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然而公安工作的不规律性导致民警无法与家庭正常生活起居的规律相协调,妻儿入睡才归家,家人未醒又出门,普通人的天伦之乐成了警察的奢望。随着工作压力的加重,心理消极因素容易被带入家庭生活环境,一些民警在家庭生活中情绪低落、倦怠懒散、缺乏耐心,或是由于繁忙、疲劳而难以融于家庭生活,对家庭成员粗暴冷漠,久而久之,造成了家庭关系紧张、夫妻难以沟通、家人隔阂严重的消极家庭氛围。
(四)公安民警自身因素。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警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承担压力时的内心体验也各有不同,有的人敏感、易受暗示;有的人缺乏自信,不能自我肯定,在受到批评或不被赞许时自我责难;有的人很固执,常常因错误的认识和偏颇的看法产生焦虑,在自我哀怨里不能自拔;有的人不敢正视困难和承担责任,并由此带来与日俱增的焦虑和沮丧;有的人文化水平不高,角色转变意识不强,自身定位不准,社会交际能力不高,导致心理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有的人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特征,处处追求完美,在横比不平衡、纵比不对等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长此以往,自卑感、失落感等不健康心理也就悄然而生。
(五)公安机关管理因素。为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安机关的内部管理非常严格,自上而下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从公安部的“五条禁令”到地方的各项规章制度,无不透着严谨的纪律要求。很多时候,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这些纪律要求像一把枷锁一样束缚着民警的生活。即便是在下班之后,脱下这身警服,很多人还是无法马上融入社会生活中。对于民警面临的强大心理压力和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公安机关常常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化解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常常以“无私奉献最光荣”、 “将压力变成动力”等空洞的政治说教来解决公安民警的心理问题。一旦民警触犯了某一方面的纪律,处分、批评会随之而来,单位很少从人性化的角度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考虑民警的思想变化。
公安民警不健康心理产生的危害
(一)对民警生理的影响。心理的不健康会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理上的变化,并且对身体造成关联性的破坏,不仅引发皮肤病、心脏病、消化系统等疾病,而且会干扰认知,减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严重者甚至致命。事实证明,警察因焦虑、抑郁、心理应激而引起的躯体化症状比普通人群严重。
(二)对民警行为的影响。心理压力容易使警察个体形成偏执型性格,出现程度不同的精神病性表现,具体表现为:(1)在认知方面:专心和注意的范围缩小,观察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组织能力和长远规划能力退化;错觉和思维混乱增加;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下降。(2)在情感方面:心理紧张感增加,焦虑、神经过敏、充满敌意。(3)性格异化:很仔细的人会变得懒散、马虎,好心肠的人会变得冷漠,民主的人会变得独裁,容易激动、暴躁、难以控制,兴趣和热情减少,萎靡不振,易悲观失望。专家指出,杜书贵开枪杀人的整个过程让人很费解,很难想象一个心理完全正常的人在一般性的争吵中会草菅人命,掏枪致人死地。如果把问题的原因仅仅归结于特权思想,道德败坏以及自身素质,恐怕不能足以完全解释杜书贵事件,也许畸形的心理状态才是真正的凶手。
(三)对民警生活的影响。过度心理压力,会造成民警缺乏耐心和不能够正确处理家庭中发生的矛盾、情感上出现偏差,轻者表现为酗酒、吸烟的频率明显增多,过度的抱怨发牢骚,因小事爱与人较劲争执;主要表现为离婚率高,婚姻生活不和谐,与子女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及同事之间关系紧张。
(四)对民警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作进取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放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对群众耍特权、抖威风,态度粗暴;缺乏责任感,工作马虎应付;不愿承担新的工作任务,完成任务质量不高;压力过大致使对身体产生抑制作用,有的公安民警执行任务时手脚发抖,动作失调,武器操作的准确度和速度都受到影响,技战术发挥不出来。
解决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改进公安工作现状
1、转变漠视公安民警心理状况的思维模式,彻底纠正仅靠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做法。形成民警心理问题的诱因是复杂的,有的可以靠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有的则必须通过经济的、科学的、法律的、社会的手段加以解决。
2、合理配置警力资源。公安民警的工作成绩很大程度上是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超常工作方式取得的。超常工作方式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措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治安形势长期平稳的问题。应当以规范日常工作机制来保持社会治安形势的总体平稳,转变思想观念,调整警力部署和警力投向,将优势警力始终投向高发案时间、高发案地段、高发案类型,把警力从传统的工作方式中解放出来。
3、定期实行警种轮岗。警种不同,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心理压力也就存在巨大差异,可考虑对工作任务和心理压力大的警种与工作任务和心理压力小的警种进行定期岗位轮换,以实现压力总体分配均衡。
4、从优待警。
①、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满足民警的发展需要。大力推进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民警上岗聘任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干”的良好氛围,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使长期从事一线艰苦工作的民警能得到晋升的机遇,为民警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宽松的空间。
②、营造良好的警营文化氛围,培养民警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为民警提供释放心灵的休闲空间。基层民警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导致大脑皮层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时间一久,很容易出现精神疲软。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警营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使民警紧张的心理在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活动中得到休整和放松,净化心灵,舒缓压力。
(二)消除或改善压力源
1. 保障公安经费。国家和地方财政保障公安警费的足额到位,使从事“创收”类非警务活动的警力回到真正的公安工作中来,将公安民警职权外的事情剔除,为基层民警减压。
2.保障公安民警休假。原则上保证每个季度有四分之一的民警休假,不得以工作忙,任务重为理由,不安排或少安排公安民警休假,更不能以发放补贴来代替休假。
3.增加公安编制。这是保障公安民警正常休假的一个必要条件。公安机关应积极与人事等部门联系,增加警力编制,保障正常开展警务活动的必要的警力,避免公安民警的过度劳累。
4.关注公安民警的生活。现实生活中,公安机关的领导对公安民警遭遇的家庭变故、生活困难等要特别关注,尤其要关注这些事件带给公安民警的消极影响。
5.争取社会的支持。公安政工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消除多数人对公安民警工作的成见,给予公安民警更多正面的回应与支持,避免媒体在对负面事件进行报道时“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公安机关的领导一定要学会与媒体沟通的技巧,善于利用媒体为公安工作服务,维护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6、加大民警维权力度,改善执法环境。为了切实改善执法“软环境”,要积极建立和健全民警维权机制,当民警执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特别是对打击报复、诬告陷害民警的非法行为,要及时、依法、严肃处理,强化民警的执法权威,消除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三)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
1. 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要在透支身体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其次,对自己的业务能力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安于现职、乐于现职,并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善于现职。第三,对自己担任的角色要明了,积极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群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面临挫折时,能够客观地认识形势,面对自己。
2.加强情绪锻炼。现代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就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协调,充满活力。因此,情绪锻炼有时甚至比身体锻炼更为重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努力构建和谐的生存空间,时刻给自己以愉快情绪的良好心理暗示,不妨每天面带微笑,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情绪锻炼法。
(四)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
公安机关可以借鉴国外警界的一些做法,成立专门的警察心理咨询机构,邀请心理治疗、咨询方面的专业人士,适时深入基层开展咨询、巡诊、面对面地为基层民警服务,定期为基层民警传授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同时,要从更新形式、丰富手段、畅通渠道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站在心理咨询、日常保健和问题矫治方面主阵地作用,适时对公安民警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强化心理训练,不断增强民警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使之能够在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正确地分析自我,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对难以解决的心理障碍要建立及时报告制度,防止基层民警因心理问题引发事故和案件。
总之,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的来源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心理压力的缓解也不仅仅靠制度管理就能达到,各级领导要与民警常沟通,充分认识到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性;要充分改善民警工作环境,真正解决民警的实际困难;要在民警无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在民警苦闷的时候聆听宣泄,帮助民警走出困境,重拾信心,驱散愁云,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