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的感恩教育论文

2017-06-06

感恩是社会的美德,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因此,学校和家庭必须重视学生道德思想中的感恩教育,促进学生情感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谈学生的感恩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学生的感恩教育论文篇一

《谈学生的感恩教育》

【摘 要】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商品经济时代的思想观念正在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使得部分学生的道德精神丧失。因此,学校和家庭必须重视学生道德思想中的感恩教育,促进学生情感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持。

【关键词】感恩 榜样 健康成长 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明确要求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而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商品经济时代的各种思想严峻地挑战着传统的道德。人们现在更多注重个人名利追求、物质享受,往往把传统道德中的核心内容――感恩思想给予淡化甚至遗忘。商品经济社会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极大的丰富,而人们的道德精神家园却在面临严重的丧失,人们道德精神家园的丧失将不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情感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学业进步,还将大大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下,我们应加强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感恩认识。什么是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即“知恩图报”。“知恩”就是要让受恩者知道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然后才能让受恩者去“图报”。如果受恩者不能感知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惠”,如何能让他们去“图报”呢?认识是行动的前提与基础,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思想认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应教育学生明白自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知识增长、健康保障等方面所受的恩情。用空洞说教、讲道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生的感悟领会不深,往往也就出现学生感恩行动不力。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情,感恩教育应更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发挥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性,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自己去感悟,领会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惠。如通过班会、日记或访谈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自己每天吃的一碗饭需要多少人真诚地付出。学生会想到种地的农民,制种的科技人员,生产农具的工人,生产农药、化肥的工人,碾大米的工人,出售大米的人,运输粮食的工人,制造运输工具的工人,生产制造运输工具原料的工人,探查生产制造运输工具原料的科技人员,培养这些科技人员的人,煮饭的人员,煮饭用水的供给者,生产供水设备的人……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自己每天吃的饭需要千万人的辛勤付出,可以称得上是“万人饭”。由一碗饭拓展开来,让学生再想

想,大家吃的其他食品、用的各种生活学习物品,穿的、住的、行的以及生活的这片美丽土地和呼吸的空气等等都需要千千万万人的真诚付出,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大家的正常生活就没有保障。这个社会果真是“人人为我”。学生们要牢牢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勇于承担责任,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作为育人的教师必须是感恩者的化身,是学生感恩学习的榜样。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教师最有效的教育是身教,这就要求作为育人的人民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感恩的典范。教师应心怀感恩之情,积极地投入工作,把自己的满腔热血乐于奉献给教育这片神圣的土地,为祖国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热情满满的教师方可教出情感丰富的、有感恩情感的学生。以感恩之情从教的教师会感受更多的教育幸福与快乐。整天怨气满天的教师是不可能好好工作的,也教育不了有感恩思想的学生,这样的教师也是难以感受到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的。

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领航者,是人生之导师。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必须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教育法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的要求。老师要去掉仅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功利化教育的思想,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设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如今学生的知识获取是比较容易的,通过互联网等渠道都可以获取相关知识,即便有的知识一时学不到,过后完全可以补回,而思想道德建设一旦错过了再想弥补是基本不太可能了,即便能弥补往往也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并且效果也往往不太理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习惯一旦建立要想改变是不容易的。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应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感恩教育是基本的人性教育,是人的良知教育,是温暖的情感培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传输,积极融入感恩思想教育与感恩情感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要想孩子有感恩的思想与行动,父母在平日的言行中就必须体现感恩的情怀。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付出,是值得肯定的。不过,父母只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其他的一切皆不用管;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父母只是一味地为孩子付出,让孩子仅懂得接受,觉得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没有感恩之情,更别说感恩行动了。上海一位“24岁留学生”因留学费用问题在上海机场杀母就是例证。24岁留学生习惯了不断向父母伸手要钱,从不考虑父母的实际能力,父母不能满足就迁怒于他们。也许这是个特例,可时下“坑爹”的现象不断涌现,这足以说明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反思?不是孩子怎么了,而是家长们怎么了。父母们往往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淡化了孩子的德育修练,只要孩子努力学习,其他事情孩子不用干,家长大包大揽,无微不致地照顾,不让孩子吃苦。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是一个情感缺失、人格不良的人,也是难以成大器的人,更可能成为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的人,无论你的学识有多么渊博,也往往是不受人欢迎的。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同时,不要忘记教育孩子要学会孝敬父母这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的要求。在孩子年幼时,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帮助父母、老师、朋友等人做些事,勇于承担一些责任。孩子小的时候是乐于做事的,只要家长注意适当引导,孩子这种乐于做事、有责任感的意识就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孩子乐于做事,有责任感就是建立了感恩的意识。家长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更要注重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和谐健康成长,让孩子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孩子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到了学校老师要修正是相当的困难,有时教师的教育也是回天无力的。老师要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必须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必须改变一些不良的思想道德观念,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改变孩子的思想道德认识偏差,才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生往往因为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坐后,得不到一句“谢谢”而感到郁闷与失落。感恩本来就是相互的付出与回报。感恩教育中必须教育学生认识到能给予他人帮助是一种幸福,不要要求一定要有回报。如果付出一定要回报,那就是有所势利,就显得心胸不够宽阔,修养境界不够高,那种施恩的快乐幸福也难以体验。要教育学生,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布施善心,本身就是幸福快乐的。要培养学生有勇于吃亏的奉献精神,真诚的付出不在于图一丁点的回报。让学生相信善有善报的信念,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地行善,促进美好社会的发展。

对我们好的,理应感恩回报。伤害我们的,还是应感恩回报。以牙还牙不是有感恩之心的人应有的心态。具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以德报怨,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太阳供应光明与热能,空气供应呼吸,花草树木供应赏悦,山川河流与大地供应生活来源,生活的一切大都是自然无私的给予。我们就该好好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节约资源,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猎杀、食用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平衡,让大自然健康持续地发展,保持一个洁净的生活空间。时下,我们过多向大自然索取,追求物质上奢侈排场的生活,淡忘了对大自然恩赐的回报,结果生活是开着小车,穿着华丽,在有毒雾霾中渴着不洁净的水……我们应教育学生认识到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应珍惜大自然的恩赐,回报大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怀有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感恩将支撑你对生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从而使整个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围。常怀感恩之心,便能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谈学生的感恩教育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