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

2017-06-17

政治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希望你们喜欢。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篇一

中国政治现代化

回顾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时,首先应该明确,“现代化”是一个广涵的概念,它包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 领域的全面变革与全面发展,还包含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观念、行为的革新与完善。国内外研究现代化的学者大多认同“全面现代化”的观点。难怪有些国家经济发 展飞快、政治革新平平,便只能得到“工业化国家”的誉称,而不能荣获“现代化国家”的桂冠.从理论上分析,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由多因素有机结合的整体,仅有 某一领域的“单兵独进”,可能见效于一时,而及至久远,要末造成社会畸形发育,要末因其他领域的阻滞,致使一度冒进的领域也难以继续举步。

事实上,中国自甲午战败后,国人中一些先进者已经开始突破“坚船利炮”的局限,将“自强图存”的视野从军事、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以今天 的眼光看,他们至少已初具“全面现代化”的理念。这是国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顺便说一句,若以对全面现代化的追求为界标,那中国现代化的起点真该定在甲午海战后,至今恰好100年。此后,发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改革家、革命家,虽然鉴于当时之历史条件将政治变革置于首位,然而他们所设定的总目标却都是贯穿“全面现代化”取向的。时至当代,邓小平顺乎时代之需,突出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但与此同时也一再强调要以全面改革促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全面现代化。

全面现代化自然不可排斥或忽视政治现代化。换言之,政治现代化当是全面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政治现代化的主题,一般认为是政治民主化。

言及政治民主化,无须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作为政治取向与政治制度的民主,首先是在西方出现的。古有雅典民主,近有风靡于世的欧美民主学说与民主制度。而在中国历史上—严格而论—压根儿没有自己的民主传统。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现代化)必然是在外来因素的影响下起步,而且,在其向前迈进的整整一个世纪中时时面临和经受着西方民主的影响。甚至可以预言,在今后的一个长时期中这种状况还会继续存在。

关于西方民主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本人有两点思考。其一,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历史作用的问题.唯物史观要求我们,“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中 国现代化的100年,历史条件先后有过变化。与此相适应的是,西方民主的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作用。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中国尚无民主传统的条件下,西方民主的影响使一批爱国志士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束缚,接受和具备了民主意识,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或资产阶级革命派。而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的民主革命之浪涛一举埋葬了中国末代封建专制王朝。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一步与西方民主的影 响存在着不可否认的联系,此为众人所知。还应看到的是,后来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他们的早期(即本世纪初),大多接受过西方民主的影响而成为急进民主主义者,然后以此为起点,才逐步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可见,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民主的影响对于中国政治现代化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由于辛亥革命终告破产,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爆发,一部分急进民主主义者逐步认清了西方民主的本质,决意寻找西方民主。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他们最终认定要以无产阶级民主取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与此同时,仍有一部分民主主义者在西方民主的影响下坚持要在中国“走第三条道路”,即建立英美 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于两种民主模式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因此,这时西方民主的影响对于无产阶级民主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自然起着一定的阻碍与诵毁作用。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两种民主模式之间毕竟也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因此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不同民主力量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独 裁的统一战线,且取得了最终胜利。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西方民主的影响对于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前者是主要的.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移植西方民主的主张在中国行不通,也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基本确立。然而,西方民主的影响并非随之而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增无减。这种“影响”使一些人盲目迷恋于西方民主,认不清不同民主模式之间的本质区别;少数人则主张照搬西方民主,以取代已 经确立但不尽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显然不利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换个角度看问题,窃以为,即便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基本确立的条件下, 西方民主的影响也不能说毫无积极作用。因为这种“影响”所造成的压力,也可以促使我们更加增强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紧迫感.是谓化“压力”为“推 力”。再则,这种“影响”还便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西方民主。除了更清楚地认识其本质外,也能更具体地了解其运转方式、运作机制与运行程序。应该说,这些方 式、机制、程序作为民主的表现形式在西方是较为完备的,其中一部分也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谓化“压力”为u助力”.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是否可以说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西方民主的影响对于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仍有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中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积极作用似也不必否认。

其二,在西方民主面前,我们应取何种态度的问题。纵观百年中国政治现代化之进程,不难发现,在西方民主的影响面前,国人常常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态度。主张 “全盘照搬”者有之,主张“全面抵制”者有之,主张“有选择的吸取”者亦有之。进而细察,又发觉,对待西方民主的不同态度往往与国情问题连在一起。一般来说,“全盘照搬”论者总是否认国情的特殊性,而强调西方民主的普遍适用性;“全面抵制”论者总是只强调国情的特殊性.不过,这里还需分两种情况一是如封建保皇派,一听到“民主”二字,便本能地摇头长叹“国情不宜矣”。对于他们,所谓“国情”只是一个幌子,其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传统,抵制西方民主—准确地 说,是抵制“民主”而不在乎“西方”与否。二是如某些可爱的先生们,总是将西方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视为水火二物,绝然否认它们之间的某些相通之处。先生们 一旦确认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只可搞社会主义民主(这是对的),于是便“合乎逻辑”地存“水”弃“火”,一味排斥西方民主,连同其一切方式、机制与程序。看来,他们是抵制“西方”而不是痛恨“民主”。“有选择地吸取”论者,一般既注意到国情的特殊性,因而不赞成照搬西方民主,又注意到西方民主也有某些 可资借鉴之点,因而主张有选择地“拿来”,结合国情为我所用.应当指出,这里也可分为两种情况。由于各自立足点及审视力之差异,在对西方民主的估量和对本国国情的判断方面会有不同结论,从而导致有的主张选取西方民主的基本框架,而反对照搬其全部形式;有的则主张在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提下,选取西方民主的某些合理形式,而反对植移其基本框架。

由上可见,国人在西方民主面前至少出现过五种态度。它们之间的相似、相异,导致不同政治力量之间或靠近、或摩擦、或碰撞。这便构成了百年来中国政治舞台上极为错综复杂的局面。诚然,具体的政治力量、碰撞程度、靠近方式时有变化,这些姑且不去细谈了。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当前与今后的一个阶段中,我们当准确 把握国情,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大胆地、有选择地借鉴西方民主中那些可为我所用的形式。至于不顾国情全盘照搬或以“国情”为由全面排斥等态度, 均应归入我们反对之列。唯有如此,才有利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从而也有利于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实现。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篇二

中国政治发展路径浅析

摘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China serves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as different from the capitalist system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关键词: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与经济变革 中国道路

Key words:political development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change China road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兴起背景和发展历程

政治发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治发展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的,广义的政治发展则是人类政治的一种确定不移的进步。作为狭义来理解政治发展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政治领域的一些显著变化,比如制度化、一体化、政府效率的提高以及识字率等等。

政治发展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麦克里迪斯提出的,他认为二战以后,新独立的国家面临政治体制的确立问题,应该从政治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政治发展(political development )作为政治学的一个范畴是6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政治学界开始使用的。二战后广大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仅决定着他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关系到西方国家的切身利益。即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走向,和过去一样,将深刻地影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地位和政策。所以西方学者的热衷于对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独立后现代化趋势和进程的关注和研究,决非偶然。

60年代美国这方面大多数有影响的著作,其主流思想都是力图把新兴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引向“西化”甚至“美国化”的轨道。西方政治发展研究在70年代把重点转向了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研究。但是到80年代研究重点重新回到向民主制过渡上。

二、政治发展的目标与政治参与

政治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逻辑。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和发展系统,并且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有极大的相关性。

(一)政治发展的目标

第一,政治一体化。政治一体化“涉及到权威的合理化,并以单一的、世俗的和全国的政治权威来取代传统的、宗教的、家庭和种族的等等五化八门的政治权威。”权威的合理化也就是权力的集中化过程。因为“权威的分散与现代化是不相容的”,“现代化要求具有变革能力的权威”。

第二,政治制度化。“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政治制度化代表着“社会组织和政治程序的力量”。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都可根据其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四个方面来衡量。A.适应性与政治体系的功能有关。一个政治体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程度越高。反之,其适应性越弱,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是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向,提出前所未有的任务,这就要求政治体系必须对环境保持足够灵敏的反应。B.复杂性与政治体系的结构有关。政治体系的结构分化程度越深,专业化程度越高,其发展程度越充分,它的制度化水平越高。C.自主性表示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度独立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而生存的程度。在高度发达的政治体系中,政治组织享有的完整性是那些不发达的政治体制中的政治组织所不具备的。政治体系的自主性标志政治体系制衡机制的建立。D.内聚性。一个组织越团结,越具有内聚力,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相反,组织越不团结,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政治体系的内聚性表征政治体系法制权威的建立。

(二)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

一个政治体制稳定不稳定,依赖于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参与的发展超过了政治制度化的发展。如果要想保持政治稳定,当政治参与提高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化程度必须提高。“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政治参与要求的扩大。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化方面的落后状态,会使对政治的要求很难通过合法的渠道得到表达,并在该政治体系内部得到缓解和集中。因此,政治参与的剧增就产生政治动乱。在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的关系上,亨廷顿明确用以下公式来表示: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

(三)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经济发展需要秩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集权政府可能比民主政府还有效。但是经济发展会促进政治民主化。世界上除少数几个像盛产石油的国家这样的富国之外,多数富裕的国家都是民主国家。除极少数像印度这样的穷国之外,大多数穷国都是非民主国家。向民主化的过渡也常常十分集中地发生在那些达到中上收入水平的国家。经济改革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具有权威的政府,这意味着权威政府比民主政府能更好地推进经济改革,因为它们会更有能力抵制住公众的压力和既得利益对改革的反对。所以在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顺序上,首先应是经济变革,其次是政治变革。这对于要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国家都意义重大。但是首先进行经济变革并不意味着无限期地延误政治变革,试图这样做的结果只能瓦解其政权的合法性。

三、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多纬度考察

(一) 时间维度

如果仅仅从近代来说,中国的政治发展可以从1911年开始。之所以以这一时期为开端是因为这个时期中国开始走现代国家的道路。中国的传统社会走向消解,现代国家开始建立。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没有达到建立现代国家的目标,而且这时的政治发展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做法,也就是彻底的抛弃中国文化,使中国的国家建制失去文化根基。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应该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是落后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达到民主的问题。这个时期的政治发展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发展上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在社会主义的逻辑下什么样的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这主要是在同资本主义敌对的背景下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的思考。二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要理清人民民主和人民解放的关系。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民主贯彻的不好,以致于中国陷入灾难之中。政治发展的过程基本上中断。

第三个时期是1978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整个轨迹是走向现代化。中国宪政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成长与中国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的成长相联系,与全球化的世界环境相联系。1978年以后的政治发展是一个积极的过程。

(二)空间维度

所谓的空间维度是把中国的政治发展放在世界政治环境中进行考察。

首先要认识东方落后国家的特性。也就是要对传统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传统因素对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方的政治发展;二是与此同时,现代政治的发展不得不面对和重视传统的因素,不能轻易的加以抛弃。中国这一百年的政治发展都处于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对立中,中国政治的每一步发展都在否定传统政治,这样的一种态度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是不利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借鉴欧洲的经验。对传统应该进行结构性的改造,而不是彻底的毁灭性否定。现代的政治发展一般都强调制度,制度决定论条件下现代国家可以否定传统社会的上层建筑甚至社会结构,但是这种制度不能否定人。这种改造可以改造人但不能改造“魂”,这样的一种改造必然打破社会结构自身的逻辑。这样就等于中断了历史。

二是要认识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性。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首要的任务是解决这么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也是政治能力的首要体现。对于这样的社会,政治发展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而获得:一是禁欲主义的,用强制的、配置的方式进行社会的稳定控制;二是人的欲求的自然满足,并且按照其自然增长而增长。中国选择走的是第二条道路,那么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发展。亨廷顿有过一个简单的公式:政治稳定=政治参与/政治动员,而中国面临的问题却复杂的多,中国的发展问题也与稳定相关联,那么在中国政治稳定=(政治参与/政治动员)+(经济发展/欲求增长)。这样的一个分析说明,中国保持政治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就成为最大的政治。通过这个公式也可以看出要保持中国的稳定,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现状,中国的政治发展要持续,但是不能是急剧的,而只能是渐进式的发展方式。

(三)结构维度

所谓的结构维度是指政治发展是一个完成的体系,包括价值、组织和制度三个方面的发展。这几个方面中,关键的是制度建设。制度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中国的制度成长遇到了价值、组织等方面的障碍。中国的价值层面上来说,还是侧重于对家族或者小范围的集体的认同,而缺少对国家的认同,认同体系的范围无法得到扩大,这样很多制度方面的建设就无法推进,这样的一种障碍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关系。但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所以一种合理的价值体系的建设尚处于探索之中。组织方面,制度建设需要组织化完善的社会,但是中国的社会尚未实现转型,制度缺乏组织支撑。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从结构上来说还不和谐,需要各个方面的推进,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四)操作维度

在任何类型的政治发展中都存在国家、社会和政党的作用和地位问题。社会主要是侧重与民主自治和协调,国家侧重于制度建设而政党主要目标在于国家政权。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主要是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政党在这样的体制性框架下进行活动的。而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特殊性,中国的市民社会尚未形成或者说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中国的法律体系是在执政党的带领下完善和发展的,中国执政党的地位是在建立国家的过程中确立的。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应该在社会和政党的推动下逐渐的进行积累以实现国家的成长。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政党的变革作为积累性的因素最后都反映在国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上,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政党变革的推动作用也都是通过国家层面来实现的。所以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是社会和政党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发展应该走一条累计性的、渐进发展的道路而不应该通过破坏性的或者革命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哪一个国家,也无论哪一个民族,或迟或早都要发展自己的政治文明。在这种全球性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的将是一种全新的全球性的政治文明,它既不是哪一种地区性政治文明的扩散,也不是一些国家对另一些国家的模仿,而是各个地区性的政治文明共同做出的贡献。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都不能孤立地进行,都要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因此,“中国模式”必将具有良好的价值和广泛地存在空间。

参考文献:

【1】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

【2】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

【3】斯科特:《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浙江人民。

【4】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

【5】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

【6】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