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是什么原因

2017-03-17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停顿、拖长打断。那么,口吃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发展不平衡

在两三岁到七岁之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宝贝的表达和表现欲望逐渐增强。但此时由于语言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宝贝的思维能力、词汇的掌握和组织句子的能力都在发展阶段,这使他们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时感到困难,说话过于急躁、激动或紧张。宝贝急于表达时,造成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信息,但表达能力却跟不上,思考与说话的速度无法配合,从而出现较多的口吃现象。

原因二:模仿

儿童时期是模仿性最强的时期,宝贝不单单喜欢模仿成年人的动作,也喜欢模仿同伴、同学的动作。口吃的感染性很强,宝贝们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与口吃者经常接触,觉得口吃的人说话好玩而模仿,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口吃的习惯。还有一种情况是宝贝常年与口吃者一起生活或一起玩耍,时间长了也会不知不觉中染上口吃。

原因三:惊吓

儿童时期由于惊吓而口吃的不在少数。有的父母过于严厉,宝贝太顽皮或做错了某件事时,就对他们厉声地呵责。尤其是在宝贝说错了某些话时,突然地大声呵斥使他们受到惊吓,从而变得口吃起来。另外,环境的惊吓刺激也可能导致口吃,如父母间的吵闹、发脾气都能使儿童在语言上突然发生口吃。

原因四:父母要求过急

宝贝的语言发展有快有慢,有的未满周岁就能说出简单的语言,也有的两岁后还不能找到适当表达方式。有些爸爸妈妈过于心急和敏感,把宝贝学话时犹豫不决或轻度顿挫看作是口吃。当宝贝学话时,作过多的矫正,或进行斥责、嘲笑。爸爸妈妈的这些表现会对宝贝产生极大的副作用,使他们对自己说话也产生不满和紧张感,从而回避一些普通的交谈和某些特殊的场合,口吃现象也逐渐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原因五:强行纠正“左撇子”

人们常常把控制说话能力的脑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使用左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手优势儿童(俗称“左撇子”)用右手拿筷子、拿剪刀等,就有可能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出现口吃。

还有其它一些导致口吃的原因,如疾病、神经系统和遗传因素等。

口吃心理治疗

某高校女硕士研究生,自诉从初二以来一直有口吃,特别是在紧张时尤其严重。考取研究生后,口吃症状加重。想到未来的就业、成长心中十分担忧。

医生了解到,她生长于一个气氛紧张的家庭,父母关系不融洽,同时对她要求比较严格。每当她做了什么错事或是说话不清楚时,家长都给以严词训斥。青春期到来之后,她说话特别谨慎,生怕说错了或说出不得体的话。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因为结巴从此更加担心。大学毕业时报考了研究生,第一次没有考取,内心严重自责。既埋怨自己努力不够,又埋怨自己没有能力,自信心明显下降。她经过上研究生以后,担心不能毕业,见到导师就十分紧张,见到研究室里的同事也很紧张。

在童年家庭生活中,家庭中存在着紧张的气氛,父母要求很严格。这大大提高了她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加上她自己的敏感和羞怯的特点,造成对与人交往的恐惧感。青春期之后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加强了这种敏感性。特别是口头表达上的失误,进一步降低了自己对口头表达的自信心。在出现口吃现象之后,紧张加重。考研的失败和再次考研及读研究生进一步使她的自信心面临挑战,同时在与某些自我评价为意义重大的人物交谈时,过分关注口头表达是否流畅。这种感觉与注意的互相强化,使她重新出现了口吃。

医生采用精神交互作用原理对症状进行了解释,使她对症状的实质有了清楚的认识。她按照医生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努力不去注意自己的表达问题,并把心得写成日记交给医生批改,在反复实践,症状有所减轻。在此基础上,医生又采用行为训练、系统脱敏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过20次治疗,她的症状基本消除。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