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姿势的调节、呼吸的锻炼、意念的运行。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有哪些呢?想要知道吗?下面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1)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养生,就是“治未病”。如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是其意也。”旨在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保持健康状况,此即“养生”之意。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与否,都取决于人体正气的胜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传统保健功法通过姿势的调节、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从而起到锻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植正气的作用,达到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目的。
从中医的角度,除邪气致病外,另一种致病因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属于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并不足以致病。但是,如果长期的精神郁闷、压抑或突然遭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的功能失调而生发疾病。因此,传统保健养生首先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并使这种结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从而缓冲和改善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映,维持人体生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正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2)强调整体观,进行以内因为主的运动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传统体育保健功法。“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相应”等理论认为:宇宙是一整体,人体五脏也是一整体。人生活在宇宙之中,与天地相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其生理变化与大自然的整个运动都联系在一起。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因此人必须善于掌握自然界的变化,必须从天地之和。历代养生家在着重修炼自身精、气、神的同时,强调“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起居有节”,告诫人们“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进行守神、调息、形体的锻炼,达到强身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的作用并不在于发展身体某部分机能或治疗某疾病,而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机体抵抗和适应的能力,从而改善整个机体的功能。以气功、静功中松、静、守、息四项主要锻炼内容来说,松弛机体、宁静思想、意守丹田、调整气息、都是整体锻炼的方法。通过这些锻炼,人的睡眠改善,食欲增加,精力充沛,身体内部的正气逐渐旺盛。不少体弱或有病的人,就是在身体内部力量逐渐充实的基础上摆脱的病理状态,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健康。有的人在治疗某种慢性病的同时,其他疾病也随之减轻或治愈,这无疑与传统保健体育的整体作用是分不开的。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运动,它依靠自身锻炼,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要领,逐渐获得效果,从而战胜疾病,增进健康。欲得其效,就要求练功者树立信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但练功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选择合适的功法,领悟练功要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传统保健体育的锻炼有一个过程,功夫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只有达到一定的火候,才能对机体起到调整的作用,获得预期的效果。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3)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练静功时一般采用坐、卧、站等安静的姿势,结合意念的集中与各种呼吸方法进行锻炼。姿势、呼吸、意念三者不可分割,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动功由肢体运动、呼吸锻炼、意念运用三个部分组成。肢体运动表现于外,但要求达到“动中有静”,即注意力集中,情绪安定,并根据动作变化,配以适当的呼吸方法,达到形、意、气的统一。这种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4)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保健体育功法不仅锻炼价值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各自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和运动量,可以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限制。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锻炼,这十分有利于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普及开展。通过锻炼,人们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强了体质,增进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