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瘀除湿汤加减治疗结节性血管炎21例
近5年来,我们采用自拟祛瘀除湿汤加减治疗结节性血管炎21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1例中女性17例,男性4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3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6个月。结节仅出现在下肢的16例,出现在腹部、上肢的5例。
1.2诊断要点:此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结节好发于小腿伸侧,也可见于大腿、上肢等处,对称分布;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如蚕豆或樱桃大,色淡或红鲜红,略高于皮面,不溃破或融合,自觉疼痛或压痛;可伴有局部肿胀、发热;可有慢性感染史。
2治疗方法
祛瘀除湿汤组成:白茅根15g;茜草根10g;紫草根15g;当归10g;川芎10g;薏仁30g;黄柏10g;川牛膝15g;夏枯草15g;忍冬藤10g。 如伴有上肢结节加桑枝8g;疼痛较重者加疗效观察乳香、没药各6g;湿重者加苍术8g、萆薢15g;瘀重而节硬难消者加炮山甲6g,桃仁、红花、地龙各10g,病久气虚者加黄芪30g、白术10g。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治愈:结节红斑及疼痛、水肿等伴随症状消失,停药随访3个月无复发。
显效:结节大部分消失,水肿、疼痛等伴随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停药随访3个月无复发或加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3.2治疗结果:经10到30天治疗,治愈9例,显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47%。
4典型病例
李某,女,28岁,2007年4月26日初诊。诉:约2月前咽炎、牙龈炎、发热病史。半月后出现双小腿疼痛,皮下结节。当地考虑“淋巴结炎”,抗生素治疗7天,效果不佳。行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腹部超声检查等均未见异常。后皮肤科诊断“结节性血管炎”。来诊时见双小腿下端及踝部肿胀,压之有凹陷,并发现双下肢皮下结节10余枚,如蚕豆大小,质地较硬,触痛,皮色鲜红、暗红不一。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辩证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治法:清热祛湿,活血化瘀。药用祛瘀除湿汤苍术8g,乳香、没药各6g,炮山甲6g(研沫冲服)每日一剂,水煎服。10剂后,疼痛减轻,水肿消失,结节减少;原方去苍术、乳香、没药、加泽泻、桃仁、红花各10g,又10剂。结节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5体会
结节性血管炎是累及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小血管的疾病,本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多见于女性,多发于小腿伸侧,偶见于手臂,皮损为圆形、椭圆形皮下结节,蚕豆大或樱桃大,红肿疼痛,不化脓、溃破,发病前多伴有低热、关节痛。本病大致与祖国医学的“瓜藤缠”、“湿热流注”相似。本病病机多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祛瘀除湿汤中,薏仁、黄柏、川牛膝拟四妙丸之意,补肾健脾、清热利湿,引湿下行;白茅根、茜草根、紫草根拟五根汤之意,清热凉血;当归、川芎、夏枯草、忍冬藤行气活血、通络散结。全方共奏清热凉血、清热除湿之效,使湿除、热去、淤散、痛消。药对病机,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刘默义.血管炎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