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7爱如茉莉

2017-05-26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爱如茉莉》课文中从字词知冷暖,每一个文字都有着了爱的温度。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爱如茉莉》,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爱如茉莉》原文

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冲口说:“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我见从妈妈口中诱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

“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很是轻视的一句话“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

“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爸爸去买早点,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进空罐头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已是不可救药的“耍”浪漫。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到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眼朦胧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而且萦萦不去。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爱如茉莉》教材解读

《爱如茉莉》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洁的爱。

一、情感的审美与实用价值的高度统一。

孙绍振教授认为,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独特丰富的叫做美,情感贫乏的叫做丑。《爱如茉莉》就是一篇充满情味的美文。而这种情味,缘自文章主人公映子父母的绵长爱情。这种情,是一种脉脉温情,既淡又浓,亘古持久;这种情,从未有过“我爱你”的热烈表白,却有由“执手而眠”而让人意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这种情,朴素实在,却不乏浪漫,一如歌中所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每一个生活在生活中的人,都渴望爱。但每个人对爱的认识却不同。当人们触及“爱”这个字眼,直觉使然,可能会更多地想起“缠绵悱恻”“花前月下”之类的词语,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浓烈爱情。于是,才会有对于爱情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神话般的仰望。正如青春映子在原文中所写:

“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

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很是轻视的一句话“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我想,《爱如茉莉》的实用价值正是在于揭示了爱情的本真:平平淡淡才是真。浓烈的爱是美的,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爱,如果你用心感受爱,也懂得付出爱,那么你的人生常伴温馨。也正基于此,才有了作者映子的从“这也是爱”到“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精神成长。

以上是基于作者本意面向成人的解读。作为教师,我们清醒地看到,这篇文章被编者修改后编入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原文中“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编入课本时“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被删去,其他还有多处做了改动。这是基于教材所服务的对象——五年级学生考虑的。五年级的学生,是一种什么状态?当然先拿当年的自己做比对:回忆五年级时的自己,天真幼稚不解爱情;那么现今的孩子呢?都说现在的孩子成熟,那就看看我那上六年级的儿子吧,偶尔洗澡完还光溜溜地满屋跑,典型的未成熟。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无奈地承认:现在的孩子在太多的爱中长大,因而“看不见”爱了。于是,作为教材,《爱如茉莉》原文的“爱情”主旨被解构,重构起来的是一种大爱,其实用价值重新被定位:让孩子懂得:一句叮咛、一个抚摸……这些细微的点点滴滴就是爱,爱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被爱,懂得去爱,生命的历程才会一路“幽香缕缕”。

二、细节里的诗意栖息

细节,是整个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细节都以一种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姿态出现(孙绍振)。《爱如茉莉》就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你看,那简单、平淡的动作和话语,那淡淡的神情,都有如一朵朵茉莉幽幽绽放,最终产生爱如茉莉、文如茉莉的艺术效果。

细节一,“直奔”的焦急及其背后的故事。

文章写到:“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显然,“直奔”“每天都去”是关键所在。透过“直奔”,我们读出的是爸爸的心急如焚,读出的是爸爸不顾刚出差回家的疲惫一心牵挂妈妈的真情;如果联系上文妈妈的关于“包饺子”的话语,我们还能读出藏在“直奔”背后的故事,看到日常生活里心心相印的爸爸妈妈。不是吗,如果不是平日里妈妈对爸爸的一诺千金,如果不是平日里妈妈总是殷殷等候出差归来的爸爸,怎会有“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的直觉敏感?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有灵犀?而“每天都去”,那该是一种怎样持久的关怀?

细节二,“紧握”的深情。

文中有这样一句:“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我们首先注意到爸爸的睡的姿势:“坐”“紧握”“伏”。我们不妨用还原法来解读。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里说:还原法,就是要把人物感觉的原生状态想象出来,就得想象出人物感知的常规状态。那么,我们就想想常人睡觉的“常规状态”当是躺着且身心放松的,而爸爸坐着伏着睡,最有意蕴的是还“紧握”着妈妈的手睡,其情深意切可见一斑。而“紧握”一词,又实在是“天生丽质”让读者难舍难弃、回味无穷,谁都会由这温情的执手而眠想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不是吗?爸爸“紧握”妈妈的手,缘于担心自己睡得沉而耽误了对妈妈夜间的照顾,在这“紧握”之中,传递的是减轻病痛最终战胜病痛的力量,传递的是爱与温暖,而爸爸握住的,不只是妈妈的手,更是妈妈的心,是平安,是一辈子的幸福,所谓“大爱无言”,不就是这样吗?

细节三,“包饺子”的一诺千金。

文中有这样一段妈妈的话:“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且,妈妈说话时的声音是虚弱的。

把“虚弱”与话的内容联系起来看,这段话的潜在量就体现出来了:妈妈在极其虚弱的情况下,想的不是自己,却是爸爸出差回来吃不上自己亲手包的饺子该如何补救。想必,定有男子读之喟然长叹:这等贤良妻子我怎么遇不上?也定有女子读之自惭形秽:我真比不上她。

再读这段,我们还依稀听得“弦外之音”:“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多么挚爱妻子的丈夫,以至于知道妻子住院而“吃不下”,于是从妈妈这句深知丈夫的话里,我们又遐想,平静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丈夫有多少次的“吃不下”?

细节四,心照不宣的“怕”。

文章里有两句话很是耐人寻味,一句是: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另一句是妈妈说的话: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有意思的是,这并非爸爸妈妈之间的对话,也就是说,并非是向对方的表白,只不过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与他们的女儿映子的对话。于是,这两句的感人力量就非同一般了,感人的潜在力量就是爱的心照不宣:这个夜里,他们都想着对方,都希望对方能睡得好,为了对方能睡得好,自己的辛苦微不足道!你看,一个是“睡眼朦胧”“布满血丝”“打着哈欠”,另一个是“手脚麻木”,真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于是妈妈的两次笑便有了特别的的意蕴:一是“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二是“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这笑,分明是幸福的笑,是来自心灵深处的难以自禁的笑,被爱是幸福的,施爱更是幸福的,谁说不是呢?

无独有偶,女儿映子也有两笑,亦意味深长。一是“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样子,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二是“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值得注意的是,这“笑着回头”是承接在“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话相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这句后面的。如果说,映子的第一笑是一种不以为然,那么,这第二笑分明是一份感动,一份欣欣然,从不以为然至欣欣然地感动,这不意味着映子精神的成长吗?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在似乎不经意的文字里,总有开掘不完的金子。

三、景随情生的诗意存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说包含着“景物”与“感情”这两个元素,这一点他说得非常明确:“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在品评前人诗词时往往也同时从“景物”和“感情”这两个角度来着手,如他分析诗词佳作时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此外,他还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看法,表明了其“境界”说中所包含的“景物”和“感情”二元素交融契合的关系。

据此,《爱如茉莉》实乃有境界之作。如果说细节的描写娓娓细说的是爸爸妈妈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那么,“阳光”与“茉莉”两种意象则因映子情之所致而诗意地存在。

你看:“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进头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若按孙绍振先生的替换法(某一词语的好处从其原生状态来看并不十分清楚,用一个近义词替换一下,其妙处就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了。)来洞悉“探”字的妙用,那么,“探”可以还原为“照”“射”之类,但阳光为什么是“探”而不是“照”“射”进病房呢?这就是作者所见的创造了:悄悄地,总怕惊醒了病房中的有情人,是“探”;轻轻地,为病房里的有情人添一分温暖,是“探”;柔柔地,让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是“探”。探不尽的情与意啊!

再看,茉莉贯穿于这篇文章的始末,成为文章的一支文脉。因为茉莉花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意象,花的美好与情感的美好是一致的。最“豁人耳目”的是这个句子:“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心中。”茉莉之所以更加洁白纯净,那自然是作者情之所致的创造。再看“钻”的妙处,按还原法,缕缕幽香应当钻进鼻孔才对,怎地钻入心里?这就是字典意义与文本意义的错位,其实“钻进我们的心里”的是茉莉般的爱啊!

读罢掩卷时,想起了朱光潜先生这样一段话:“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是一味醇朴。”我想,爱的最高境界也当不在于热烈,真爱,需要“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需要“一种从消逝万象中感识永恒存在的妙悟和慰籍。”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习作范文:我们的小画家

在我们身边,有一个小画家,她叫做陈裕盈。她额前披着长发,戴着个粉红色圆框眼镜,虽然她是用左手,不过也画得非常好。

陈裕盈不管在什么时候,她都会展示她的才艺。在数学课上,老师让我们画图,她画的非常好看,排列整齐。在学校的艺术长廊上,每一期都有她的作品。在课间十分钟的时候,她也在画。在美术课下课之后,同学们都去玩,她就在座位上把没画完的画认认真真的画。而且在学校组织的美术比赛,她每次都会拿奖……所以说,陈裕盈是个小画家。

有一次,美术课的时候,是画出立体感。美术唐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画出立体感。我们可以,画自己的房间,或者马路。”说着说着,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简简单单的例子,开始让我们画。陈裕盈同学她画自己的房间。桌子、床、凳子、书架、书本、台灯、衣柜……应有尽有。她画的桌子,在边缘加深,让桌子显得更硬,更可靠。她画的床,枕头、被子的折痕都画了出来,非常逼真。她画的凳子连那些洞都画了出来,非常立体。她画的书架很像真的一样,书本大大小小的整齐的放在书架上。她画的开着的台灯,发出的光就画的浅一些,真的很像一盏台灯在发光。她的衣柜,里面整齐的装着衣服。最后,老师拿着她的画给大家展示,各个同学都大声赞叹。

她的画让老师、同学们都敬佩,因为她是个小画家。

猜你感兴趣:

1.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7爱如茉莉

2.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爱如茉莉

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爱如茉莉教案

4.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教学设计

5.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6.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8月光启蒙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