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的认识

2017-05-26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以下是小编就给大家谈谈纪实摄影的认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纪实摄影的认识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

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在我理解,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

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纪实作品之所以泛起朴素的光芒,很大程度上与它多关注的普通或特殊群体有关,这些群体让人感同身受的是他们朴素的情操核对生活自然的态度,他们单纯的表示昭示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七情六欲都反映在脸上以及所涉及的环境上。

纪实摄影”给了惰性十足的摄影人一个充分的不思想台阶,有了台阶就好轻松下台,就好自然而然地为自己的无新闻性作品找一个归宿。河南一位资深画家也是一位老报人马国强先生曾说过一段让人感悟颇深的话:“摄影,真正的意义是新闻摄影,除此之外的艺术摄影、纪实摄影永远无法与绘画相比,只有新闻摄影的瞬间和历史性才是绘画无法抗衡的东西。”

那么,我们如何从“纪实摄影”的误区回归到“报道摄影”所代表的新闻摄影的本体上来,应该是摄影记者从观念和思想认识上的转变。那就是重视新闻摄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直观纪录性价值,那就是抬起勤奋的腿去跑,开启智慧的大脑去思索,睁开调查新闻的眼睛去观察。因为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受众的受信息容受度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但是,这个任务由谁来承担?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超前思维能力,对新闻摄影理念认识充足,又有十分活力的年轻人来带动。柴继军先生,他对新闻的准确把握和认识水平是一般刚走出大学校门没多久的人中所少见的一位。

也许就是这种人民大学学子深厚的文化积淀奠定了他对新闻摄影超前、准确的把握能力。从去年第十一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中他荣获的二等奖图片《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和他荣获第九届全国新闻摄影赛三等奖的图片《目击乡村直选》,都可以看出他在新闻摄影本体上的超前认识和把握能力。且不论照片的质量,但就这两个获奖图片中对事件的超前认识水平,就很值得学习。当我们还在琢磨上网如何用Email传输图片这些初级电脑技能的时候,他已经是半个电脑专家了,新技术的运用已驾轻就熟,因此,《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获奖就顺理成章了。他的新闻价值是运用摄影家的头脑和眼光而去定格的。摄影家们如何向摄影报道靠得最近,做得最精到,这是个思维定位问题。只有在创造中去完成新闻摄影的主体意识,才能使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力,有更强大的市场和读者。因此,把握好新闻摄影本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真正从新闻摄影本身的道路走,这个本身的道路也就是典型瞬间的报道之路。

谁抓得牢,谁就成功不可置疑。 新闻摄影应当属于纪实摄影的一个类别。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一向是被作为并立的两个概念。一幅照片通过大众传媒成为所谓"新闻摄影",它必定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的,是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的。况且今天是新闻,明天就将成为历史,明天的明天也就成了文献资料。我们现在把新闻摄影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也许是因为它强烈的时效性和所肩负的传媒任务。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

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特征,纪实乃摄影的天人属性,一张照片能够瞬时框取局部形象,并且令瞬间变为永恒,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真实的纪录,一种对社会真实的反应。然而,纪实摄影同样具有艺术的特性,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

比如说提出决定新瞬间理论的布列松,以及法国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细细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往往不但其纪录的事件耐人寻味,通过艺术角度如用光、构图、瞬间抓取等方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优点。比如布列松拍摄的《巴黎穆费塔街》这张作品,作者采用瞬间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前提下给与被摄体以完美的形势,这张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小孩子那纯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刚刚完成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兴冲冲走在回家的路上,把儿童那种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服摄影家对瞬间的敏感、对构图尺度的把握都是那么天衣无缝,深层次体现了摄影的艺术价值。

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用特写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善于表现出天性的形状中出乎意料的美,说的确切一点,就是用创造性的纪实行动补创了这种美。这幅照片揭示出这类植物的结构美,并且正是摄影的特别强有力的纪实的方法来揭示的。我们看到了纪录的极其精细的细节:大白菜叶子的纹理。这幅照片是严格纪实的,其中体现了具体的一棵大白菜的独特性,同时又有作者对世界观的看法,有美的内容。我认为,艺术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不是根据文字或口头上的解释,也不是根据标题,而是直接从作品的内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就印证了“艺术的天性,就是他的社会性,人民性和普遍性”这句话。 我觉得电影也是纪实摄影的一个表现媒介。"电影"型的纪实摄影。电影的篇幅长短介于小品和电视剧之间,它并不要求对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而是更主观性、观念化,更具有导演的个人色彩。

在纪实摄影中同样有这样一类的作品,它们并不像新闻摄影那样一张照片就包含所有信息,也不像报道摄影或专题摄影那样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它们也许会围绕一个主题,但照片与照片之间并不具逻辑性,它们富有摄影家的独特风格,写实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写意性或象征性。例如广为流传的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拍摄的《埃塞额比亚士兵的脚》,摄影家没有将镜头对准战火纷飞,或是流血牺牲,然而一双"饱经苦难"的脚却毫不留情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埃塞额比亚人民条件的艰苦。

再比如《面包师傅》,它源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的《时代的脸孔》--其中的每一帧照片从表面上看都没有情节上的关联,每一个人物都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集合在一起却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桑德也用他拍摄的日耳曼民族的众生相为历史做出了见证。在评价标准上,对于具有较多写意性或象征性的"电影"型的纪实摄影而言,关键在于恰如其分地把握写实与写意的尺度。因为对于纪实摄影而言,内容才是灵魂,过于追求形式到产生"雾里看花"的效果,恐怕是有违其宗旨的。而象征性是否能象征的到位,也是需要揣摩的,这恐怕就要看摄影师的造诣了。

客观现实和社会生活是纪实摄影创作赖以生存的母体。纪实摄影就是作者对客观现实和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反映。正式这种主观的能动作用,纪实摄影才能更深刻、更典型、更具思想性的反映社会真的面貌,体现纪实摄影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也正式这种主观能动作用,创作者在撷取客观现实性和社会生活的某一点座位主体并通过对主体形象的放大和缩小、动作与神态、色彩与线条俩体现作品的主题,反映客观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因此,提倡新时期摄影的“主观介入”是合理的。

在由于数码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地发展,我们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正受到挑战,也越来越受到置疑,我想这只有依靠每一位摄影者的职业道德和良知了。 要为历史留证。正如著名诗人罗琴柯在一首诗中所说的:"告诉我,坦白的说,应该为列宁留下什么:一座艺术的铜像,油画像,铜版画像,水彩画像,他的秘书的日记,他的朋友的回忆”最后他说,最好的纪念碑就是:"一叠他工作和休息时的照片。"所以我们应当感到骄傲,因为摄影具有其它记录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我们更应当感觉责任重大,所以拿起相机来者不拒统统拍下,可不能算作纪实,所以我们要慎重、要有所选择,以期在时光飞逝中为我们、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不可磨灭的、有价值的历史见证。

纪实摄影要有人道主义的精神。即使是铁面无情如法律,也要提到不能有违"善良风俗",更何况是我们的纪实摄影。所以,真正有同情心、有爱心、有正义感的摄影家们,不会以"零度情感"为准则,不会恶意的暴露、不会高高在上地"俯视"。他们表现伤痛、疾病、罪恶、战争以及所有的不幸,都是为了不仅能表达"同情的战栗",更期望能"引起疗救的注意",能促使当事人的思索,带来改变的可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纪实摄影的简介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 stryher)就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就摄影而言,最先使用“纪实"一词的是20世纪初法国摄影家欧仁·阿特热。“纪实”这个词源于拉丁文的"docere",意思是"教导",纪实照片的功能不止于传达信息,他还教导观众从他所透露的真相认知社会的某个层面。

1940年,美国纪实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Dor other lange,1895-1965年)为英文“纪实摄影”概念确定了理论意涵。观点:纪实摄影反映当下,为将来作影像实证。纪实摄影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记录人的活动;描绘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制度、习俗等;揭示影响人类行为的生活方式;不仅需要专业工作者参加,而且还需要广泛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参与。

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stphani e Am Rlein)在《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1、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无论是好是坏。

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

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中文“纪实摄影”概念的创始人是王惠敏。1984年,该词初见于《国际摄影》,是当时的编辑王惠敏临时想出来为国外某一种摄影样式起名的。在流行拿来主义的20世纪80年代,这个被对应为英文“Document Photography”的概念,很快就在国内作为一个有特指而没有确切定义的孤立存在概念,普遍使用开来。

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