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做好幼儿生活常规管理
导语:通过重视个别教育,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从每个具体幼儿的实际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在帮带活动中,他们在不同的水平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了发展。比如:孩子们穿脱衣服,系鞋带,叠被子的速度快慢是生活自理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
教你做好幼儿生活常规管理
一、“蹲下来”,用同等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教师应从长期自居的“指挥者”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应该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平时,我把对孩子的要求放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例如,在解决班级幼儿乱扔玩具的问题时,我并没有对孩子们机械地提出要求,而是融入到情境中,引导孩子们讨论。首先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早上老师进教室时有哭声,老师到处找,发现是许多椅子在哭。椅子宝宝为什么会哭呢?”“它们倒在地板上了”一个孩子回答到。“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他们排整齐,他们乱糟糟的”“因为他们没有回到墙边的家”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这时没有收好椅子的小朋友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这时老师又指着墙边的椅子问小朋友:“这些椅子回家了,为什么也在哭呢?”“是小朋友没有把他们叠好摆整齐”一个孩子立刻回答到。我紧接着问:“那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这些椅子呢?”“把他们叠好来”孩子们齐刷刷的回答到。从这以后,每次活动结束后,孩子都能自觉地把椅子叠放好。又如针对个别孩子饭后不爱漱口的习惯,我拿了两个洁白的瓷盘,一个盘子里盛上清水,另一个盘子是空的,饭后,请孩子们每人吐一口漱口水到空盘子里,孩子们觉得很新鲜,饭后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吐了一口漱口水,等全班的孩子吃完饭,我便请孩子们聚到一起,观察、比较两个盘中的水有什么不同,结果肯定是“一个盘子里的水很干净,另一个盘子里的水很脏,有很多白乎乎的饭粒,还有青菜等等”。这样很直观地让孩子们知道了饭后漱口和没有漱口之间的区别,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改掉了个别孩子饭后不爱漱口的习惯。通过这种方法充分的调动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由传统的“要孩子们怎么做”转化成孩子们自主地“我要怎么做”。
二、发挥幼儿的自我管理优势,让幼儿参与班级的生活常规管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结合《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并针对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以强带弱、双向互补”的原则,将全班幼儿进行了配对,两人一组轮流值日,负责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的常规生活活动,如:督促小朋友认真洗手、排队喝水、整理物品等等。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在当值日生的这一天,值日生不仅要管住自己,同时也要督促同伴遵守规则。如培养孩子良好入厕习惯时,我们请值日生看好,检查小朋友是否拥挤,是否正确洗手,是否将水龙头关紧等。餐后,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漱口的习惯,我们请值日生检查孩子是否都漱口了,提醒没有漱口的孩子及时漱口,并让孩子弯下腰轻轻放杯子。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在值日生的指导和督促下得以改进,良好的习惯也逐步形成。由值日生负责管理班级常规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养成了自觉的生活常规行为,这极大地促进了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独特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为幼儿提供了锻炼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孩子们认真、负责的态度,转变了幼儿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
2、对于管理者——值日生来说,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服务意识和监督管理意识,同时也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这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现的幼儿来说,可以为他们提供主动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树立他们在班集体中的自信心。
三、以身作则,用教师的良好行为来暗示幼儿。
在孩子心目中,教师既像妈妈又是老师,享有一定的权威,是孩子崇拜的偶像。大凡许多家长都有这种体会:老师说的,老师做的,在孩子们心中都是对的。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要做幼儿的良好榜样,以大方的仪表,文明的语言,稳重的举止,亲切的态度,严谨的行为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影响幼儿,启迪幼儿,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例如:我要求幼儿每次端小椅子要两只小手扶着轻轻的端过去,可总是有许多孩子就习惯椅子地拉着过去,椅子和地板互相碰撞,发出很大的响声,根本没有达到“轻轻”的要求,我强调了多次,效果也不是很好。我就利用幼儿时期模仿能力特别强这个特点,先是上一节课(教他们念一首儿歌,“小椅子,我会搬,两手抓住放胸前,一个一个叠着放,整整齐齐真好看”。)在教的时候把动作加进去让小朋友学,人们常说: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老师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慢慢地,每次幼儿搬椅子时都是很自觉地边念儿歌边搬椅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老师一定首先不做。又如:在培养幼儿良好睡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幼儿进入寝室后保持安静,大多数幼儿能做到。可教师们往往忽略了自己也在寝室里,教师间相互大声地谈话,因此破坏了幼儿入睡的安静气氛。幼儿的心中必然会产生疑虑“为什么老师可以大声说话?”幼儿会感觉可遵守也可不遵守,逐渐地忽视起来,以后再培养起来就会收效甚微。教师要求幼儿说话要轻声,可自己常常为了省事扯着喉咙打“长途电话”,进行遥控指挥,由于长此在教室大声的指挥声中,幼儿也学会了大声说话,大声指挥别人。如果教师每次能轻轻地走到需要指导的幼儿边轻轻的说,孩子们有事也会走到你跟前轻轻告诉你的,而不会坐在位子上大声告诉你。要求幼儿睡觉安静,教师就要做到动作轻,不能老远就喊:“快睡觉,别说话了”,更不能坐在一起聊天;要求幼儿洗手时节约用水,教师就不能开着水龙头打肥皂;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教师就要认真听完幼儿讲话。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四、让幼儿在音乐中建立常规
大家都知道在区角活动或者是自由操作的活动中让教师最烦恼的是整理物品,如何让幼儿快速整理又能快速地安静集中讲评呢?我们就开始使用音乐的方法,并且还收到不错的效果,具体是这样实施的。我们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都会播放幼儿熟悉的音乐,幼儿听到这段音乐后就会马上开始整理和集中(注:音乐的节奏感最好要强劲一些),而且幼儿听到音乐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喊了,同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当幼儿在体育活动或者餐后活动、午睡后,我们都会使用比较轻柔的音乐(如:摇篮曲、轻音乐等),幼儿听到后也会自觉的休息了。
五、利用餐前小故事促进幼儿进餐常规
如何让幼儿能安静、快速、干净地用餐也是教师常会碰到的问题,我们班的孩子在以前进餐前这几个方面都做得不是很好,现在通过餐前小故事的方法后幼儿的明显的得到了改善。每次进餐前我们都会根据昨天的进餐情况或者是当天的食谱,自编一个相关的小故事,当然还少不了要求,通过这样的方法能促进幼儿的进餐质量。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教师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有时还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
六、善于发现,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
作为老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老师只要表扬某个小朋友,别的孩子就会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做到嘴勤,及时发现和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如有个李明熹小朋友上学期插入我执教的班级,刚进园时,我发现他不愿参加任何活动,也不主动和别人交谈,一说话就脸红,而且声音也很轻,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每天来幼儿园还有哭哭啼啼,但我还是发现了他的闪光之处,他用餐习惯很好,午睡习惯也很好,自理能力也比较强。我就一次次地表扬他。他在我的表扬下变的越来越能干了,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看到别人的东西掉下来了会主动捡起来,听到上课的琴声响后会主动归放好户外活动材料。同时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孩子。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也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又如:每次在擦嘴巴或者是擦小手的时候,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毛巾自觉的整理好,但是又一次我们发现婷婷自觉地将别的幼儿用乱的毛巾整齐地叠好了,利用婷婷的这次举动,我们进行了表扬,并以此激励其他幼儿向她一样去做。幼儿是很喜欢模仿的,也特别的会收到鼓舞,所以慢慢地都想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了。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洗手的方法,每次洗手时我都要念儿歌:“乖宝宝,来洗手,先把袖子卷卷好,再把小手搓一搓,搓手心,搓手背,一二三,甩三下,最后擦干手指头。”这样,使幼儿通过儿歌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洗手的要领,并且还知道了洗手时不应该玩水。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七、学习商讨班级常规,自主遵守,逐渐形成自主管理模式。
步入中大班后,孩子们的个性更加鲜明了,他们有明确的行为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提倡自主的管理模式。如在玩拼插区时,孩子总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一筐筐的玩具被倒出来,收拾时又乱放。对此,有的老师总是喜欢一遍遍地说:“要把玩具放在一起”,“把筐子放到旁边”,“把雪花片放到玩具篓里”,可孩子们听了就忘了,总是记不住。最后,老师认真反思:为什么总是我告诉孩子们怎样做,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自己来建立常规呢?于是,利用一次餐后谈话,让幼儿自主讨论如何在拼插区既能快乐玩耍,又有一定的秩序。幼儿自发地几个人围在一起开始了讨论,然后各组抽出一名幼儿向全班介绍他们组所定的常规,最后再由各组之间的幼儿相互提问修正,一套由幼儿自己建立的活动区常规成立了。在以后的活动区活动中,幼儿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常规,而且还互相监督,使常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许多常规都由幼儿参与制定,如喝水时注意什么、户外活动时怎么做、入厕后为什么洗手等,真正地让幼儿在一个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中快乐发展。又如:教师要求幼儿每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活动,结果有两组幼儿遇到了问题,其中有一组有五个人,而另一组只有三个人。五人那组的幼儿谁也不愿到另一组去,于是,三人组中的一个幼儿告诉教师说:“老师,我们这组只有三个小朋友,他们都不愿意过来。”这位教师了解了情况后,只对这两组幼儿亲切地说了一句话:“这个问题你们自己解决吧,老师相信你们能解决。”最后,这两组幼儿在经过商量之后,决定还是一组五人和一组三人进行小组活动。在没有教师的干预和帮助下,问题同样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八、将评比小红花落实到具体化。
评比小红花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因为评比的结果是孩子表现的直接显示,也是评价幼儿的标准之一。我们在常规教育中,经常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如“每周一星”、“习惯养成好娃娃”、“十佳清洁宝宝”等。在培养孩子进餐常规时,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开展“先进餐桌”和“十佳吃饭乖宝宝”评比活动。每天最先吃完饭的小朋友从按1到10的顺序在黑板上记录名字。最先吃完的十位小朋友就是当天十佳吃饭乖宝宝,在餐后老师对最先吃完的小朋友进行发五角星进行表扬和鼓励。除了个人奖励之外,我们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速度、卫生方面的评比。每一组我们都分发了一块毛巾,专供幼儿擦桌子。幼儿吃脏了,互相提醒擦干净。最先吃完同时又是很干净的这一组就可获得一面流动红旗。得到流动红旗的这组小朋友傍晚可获得一朵红花。这个做法比较好。幼儿都很珍惜。先吃完的小朋友总是拿着毛巾催促自己组的小朋友快吃、快吃。卫生习惯在这里养成,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也有所增强。
九、 家园合力共同教育
孩子来到幼儿园只度过了他一天中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他的时间将在家中度过。孩子常规单凭幼儿园的教育是不行的,因此在家长会上,我详细地向家长介绍孩子的一日生活常规,并要求家长在每次的家园手册上反馈孩子在家情况,以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期快结束了,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在自我能力方面和动手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学会自己叠被子,叠衣服,还与同伴之间互帮互助,增加彼此的友爱。家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双向沟通,在家园双方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上,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从而在教育上达到共识,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教你做好幼儿生活常规管理
1、讲解示范、模仿学习
对于各项常规,教师应逐一地、由少到多、有顺序地清楚地向幼儿讲解,并可以做给幼儿看:先做什么?怎么做?再做什么?怎么做?在幼儿领会的同时,再通过模仿学习,对常规就能掌握了。比如:在幼儿学习洗手时,教师结合示意图,边讲解边示范六步洗手法的方法,让幼儿掌握洗手的方法,然后请幼儿练习洗手。期间,鼓励幼儿相互学习,请能力强的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模仿他的做法,往往幼儿也很乐意。既增强了幼儿的信心,有培养幼儿互相帮助的精神。这样,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2、有趣活动、游戏学习
幼儿特别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们会充分利用和设计有趣的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比如:让幼儿认识自己使用的物品,小毛巾、杯子、小床等,我们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先让幼儿选好自己喜欢的贴纸标记做朋友,贴在自己的物品上,这样,幼儿很快就能记住了自己的标记,从而使用自己的物品。创设的娃娃家游戏中,通过给娃娃穿衣服,喂娃娃吃饭等巩固幼儿这方面的技能。通过美食店游戏,巩固幼儿正确使用碗、勺吃饭的技能。在生活区里,提供鞋子、鞋带、娃娃瓶、小颗粒、木梳、镜子、发夹等,让幼 儿学习穿鞋带,喂娃娃吃饭、照镜子梳头等技能。幼儿在这样自由轻松的环境下练习了这方面的技能。我们还通过“送玩具回家”、“找家”、“认一认摆一摆”等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学习使用整理归放玩具物品,效果都很好。
3、文艺作品、引导学习
朗朗上口的儿歌、生动形象的故事、可爱有趣的木偶等,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的方法之一。比如:我们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洗手的时候,我们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三,关好水龙头,擦干手指头。”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有关的步骤完成了洗手的任务。为了让幼儿初步掌握穿脱有毛襻儿的鞋子的步骤和方法,就学习“打开大门,拉直舌头,伸进小脚,关好大门”的儿歌。为了让幼儿知道穿脱衣服的方法,通过学习“先抓领子,再盖房子,伸出袖子,再扣扣子,理好领子”的顺口溜。我们还利用故事、图片、木偶等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教育培养,唤起幼儿的良好的情感,帮助幼儿记住要求。这样,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边说边练,学起来特快,较好地掌握各项生活技能。
四、记录评价 激励学习
教师对幼儿的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可掌握全体幼儿和某个幼儿的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也可以使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哪怕是细微点滴的进步,同样能使幼儿感到喜悦,影响到他的评价,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激励幼儿继续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
为了达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要求,我们设计了“我有一双能干的手”情况记录表,教师如实记录幼儿自理能力的情况。完全独立完成的打“★”,有时独立完成的打“☆”,常需成人帮助的打“○”,自己不能完成的打“△”。每天记录一次,一星期后,我们把记录表在生活室里展示,并利用专门时间对记录情况进行评价。对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帮助家人做事的幼儿给予表扬。
5、个别帮带 共同学习
幼儿与幼儿之间,因为身体状况、家庭环境、性别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这些差异,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而是注意区别对待,个别照顾。在帮带指导活动中,耐心诱导,提高幼儿的能力。
在自理能力活动中,总有做得快的幼儿,做得慢的,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差的幼儿,教师心中要有数,每次活动要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幼儿进行辅导。以教师带能力弱的幼儿或能力强的带能力弱的幼儿,给幼儿练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