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

2017-06-05

创业者是商业经济中非常活跃且重要的群体,经济的发展和革新往往都是创业者推动的,中国现在也越来越改变原有传统观念对创业者更加的尊重及推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希望能帮到你。

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篇一

20岁白手起家打拼10 年身价过亿:1992年,20岁的刘迎霞从部队转业后组建了翔鹰装饰公司。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她带领员工将公司从一个单一的装饰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1家子公司、8亿余元总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而如今不过30岁出头的她,也以超过5亿元的身家跻身“中国内地十大女富豪”之列。

相信创业的力量!

在商场和政界都“春风得意”的刘迎霞,生活中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上榜理由

1992年,20岁的刘迎霞从部队转业后组建了翔鹰装饰公司。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她带领员工将公司从一个单一的装饰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1家子公司、8亿余元总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而如今不过30岁出头的她,也以超过5亿元的身家跻身“中国内地十大女富豪”之列。

1972年生,硕士学历,工程师,哈尔滨翔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目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工商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会长。连续6年被大连理工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个人简历

风云篇

在今年结束的两会上,不乏一些年轻靓丽的女代表、委员。刘迎霞无疑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位。20岁白手起家,如今也不过30岁出头的她就以超过5亿元的身家跻身中国十大女富豪之列。这一切都让人充满了好奇。刘迎霞目前除了担任哈尔滨翔鹰集团董事长之外,还身兼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她还是黑龙江省政协委员、2000年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等。看着刘迎霞娇小的身躯穿梭于两会的各个场合,人们不得不感叹,这弱小的身躯中哪来的那么大的能量?

低调行事

网上有这样一段形容刘迎霞的话:“女人到处都是,有钱的女人也非常多,有钱的美女也不少,有钱又有权的美女,那就不多了,有钱有权有学历的美女,非常少,有钱有权有学历又白手起家的美女,首推刘迎霞。”

据刘迎霞自己说,自从当了政协委员之后,没有针对个人接受过任何媒体的专访,除了政协安排的新闻发布会之外。“优秀的人太多了,我不算什么”。

在记者几次三番的游说之下,刘迎霞最终还是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虽然刘迎霞一再反复强调,希望记者不要用美女富豪的头衔来形容她,但是,当记者在人民大会堂的政协闭幕式上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位传奇人物时,还是被她的美丽、自信和智慧所折服。同时也见识了她的忙碌,作为两会上的知名人物,刘迎霞不仅受到了媒体的关注,更有很多两会代表不停地与她打招呼,使得我们原本定在人民大会堂的采访计划不得不改期进行。

其实,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在5年前。在2002年度《新财富》中国400富人榜上,刘迎霞首次亮相就以5亿元的个人财富位列179位。在当年,不过30岁的刘迎霞就已经算得上是中国商界为数不多的超级女富豪之一。

不久前国内某媒体评选出了“中国内地十大女富豪”,在杨澜等诸多耳熟能详的商界女强人之后,刘迎霞的名字也赫然在列,名列第8的位子。不过让她尤其引人注目的却是只有“35岁”的年龄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的教育背景。随后,一些“中国最年轻的女富豪”、“才女富豪”的头衔开始在网上流传开来,更有人把像极了著名主持人曹颖的刘迎霞青春靓丽的照片张贴出来,更是引来了一片赞叹和嫉妒之声。

乐在其中

说到刘迎霞,就不能不提到她目前身兼的多项职务。刘迎霞目前除了担任哈尔滨翔鹰集团董事长之外,还身兼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她还是黑龙江省政协委员、2000年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等。看着刘迎霞弱小的身躯穿梭于两会的各个场合,记者不得不感叹,这弱小的身躯中哪来的那么多的能量?在刘迎霞诸多的头衔当中,她最看重的无疑是政协委员的身份。

谈到自己从6年前初到政协,连提案都搞不清楚,到这一届已经连续两次担任政协委员也颇为自豪。“说起提案,6年前刚到政协的时候,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提案,提案有什么作用,怎么写提案。提案的来源是什么,统统不知。”

但是,第二届之后,就有了全新的认识,社会是在变的,6年前,“很多人可能说提案我们应付一下就完了,现在不一样了,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做。”“有为才有位”,如果没有,小组讨论的时候,每个专家都在讲,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插不上话,你表不了态,你在这个圈子里就生存不下去。

刘迎霞亲身经历了6年的不平凡,很多记者朋友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拦住她,问她这次的感慨是什么。刘迎霞说她最大的感慨就是与以往不同了,因为看见政协的进步和成长,看到政协委员在参政和议政方面取得的不断进展,对社会各界的影响都在加深。

白手起家

媒体对刘迎霞的评价是“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的确,就是这样一个集财富、智慧、美貌于一身的女富豪,30多岁的年纪就能掌控一家大型企业,这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中国女性的创业历程,相对于男性要更为曲折、更为艰苦。而说起这些,刘迎霞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当时确实是下了一番决心才决定创业的,一路下来也就无畏无险了。就这么一路走下来,没有什么可好委屈的。

1992年,20岁的刘迎霞从部队转业,组建了翔鹰装饰公司,创业初期将企业定位于路桥、基础设施等行业,她曾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座右铭,“吃别人不能吃的苦,扛别人不能扛的活,忍耐别人不能忍耐的累,没有什么好抱怨的。”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将一个单一装饰公司发展成为拥有11家子公司、8亿余元总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她领导的企业是黑龙江省政府重点支持的60家企业之一,企业拥有员工1400多人,固定资产近3亿元,2000年实现税后利润2681万元,上缴税金2113万元。创业初期将企业定位于路桥、基础设施等行业,而真正让刘迎霞迅速致富的恐怕还是目前翔鹰集团的三大业务:房地产、筑路和水务。据了解,目前该集团是哈尔滨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几年时间下来,由刘迎霞率领的翔鹰集团主要投资建设以及参与建设的代表性项目有: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电子智能大厦,联通住宅小区,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楼、科研楼,伊春伊五公路,齐齐哈尔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嫩江齐齐哈尔橡胶坝水利工程等。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的高科技镁合金项目曾获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支持。

刘迎霞说企业得以生存,关键在于她在关键时刻作出的关键的转型的决定。企业发展到1996年,已经基本走入正轨,此时,她没有听从周围人建议她企业应该采取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而是大胆地进行了创新。转型之一就是实行多元经营的原则,以分担和分散风险。旗下公司在原有单一的建筑装饰公司基础上,目前已发展为翔鹰房地产开发公司、翔鹰智能网络公司、翔鹰水利工程公司、翔鹰筑路工程公司、永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及翔鹰建筑咨询公司等十余家大型企业,组建了企业集团。

第二个转型就是,她在黑龙江省内民营企业中率先实行董事长、总经理分设的企业架构,实现了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她因此认为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强企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她实行了两项策略,一是校企联合。她多次到大连理工大学考察,多次同该校领导商谈并达成协议,成立了新型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使翔鹰集团成为以新材料、新技术为主的高科技民营企业。

二是北药开发。北药开发虽然被列为黑龙江省、市重点开发项目已经几年了,但大都是小本经营,没有计划,不成规模。她在对市场和项目考察论证后,出资2000万,购买了20000平方米土地,聘请数名知名的专家教授,决定利用1年左右的时间,首先从治疗小儿肥胖导致性发育不全入手,建立一个集研究、治疗、生产于一体的基地,全力开发北药,利用我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草药资源,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说,刘迎霞目前正与券商接触筹划公司上市前的准备工作,争取使公司尽快在内地上市。

社会责任

在采访的过程中,刘迎霞不止一次纠正记者成功和成长的定义。因为她觉得成功没有定义,用成长来形容一个正处于发展之中的企业才准确。她宁愿承认自己的企业还是处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而她作为企业的掌门人要做的也是不断地突破自己而已。

这恰恰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一个企业不仅要面临职工工资各方面的保障问题,还要面临市场的竞争等等一系列难题,有一个浙江做企业的委员在与刘迎霞交流时曾打趣说,“原材料的上涨导致我们企业的利润像纸片那么薄”。这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对于像刘迎霞这样一批做企业的人来说却是一个事实,同时也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你有大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变革。面对挑战,面对困难。

据刘迎霞介绍,刘迎霞在人才培养方面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心血,她所用于人才培养方面的花费,全都是个人自掏腰包,这在民营企业中是难得一见的。

如果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能够承担这份社会责任的话,那么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和个人就会越来越少,“用多来解决少,用多来覆盖少”。刘迎霞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她十分重视社会活动、参政议政的热情很高,即使再忙,本地青联、妇联和工商联、政协举办的活动她都积极参与。刘迎霞说,新阶层是改革开放 30年的受益者。作为先富起来的新阶层,应该首先承担社会责任。首先在自己企业范围内落实和响应国家要求消除贫富差距的各项政策。同时在办好企业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光彩扶贫事业。更重要的是还要把技术、产品、质量、管理带到最落后、最边远地区。

“富不忘仁”,刘迎霞是这么承诺的,也是这么做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她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高达1200余万元。

高学历美女、超过5亿元的身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内地十大女富豪”……这么多媒体关注的“要素”都集中在了刘迎霞身上,她想不出名都不行。

刘迎霞有企业家的魄力,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白手起家,在一个以男性从业人员为主的行业里,把企业从小公司做成大集团,并且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这绝非易事。但面对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她却轻描淡写地说,是5年的从军经历造就了自己坚韧的性格,“我在事业和生活之间没有什么好取舍的,因为根本没办法取舍。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就得接受一切。”

刘迎霞有政治家的头脑,对自己连续出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经历,她自言“乐在其中”。在今年的两会上,作为新阶层的代表,刘迎霞在出席以“新阶层人士谈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时提出“新阶层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最先受益者,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时间被各路媒体争相报道。“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绝对不能仅仅为富人说话。”谈起自己肩负的责任,刘迎霞语气坚定。

在商场和政界都称得上“春风得意”的刘迎霞,生活中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和所有爱美的女人一样,她穿着入时,打扮得体;和所有母亲一样,她对自己的女儿牵肠挂肚,疼爱有加,谈到自己因工作原因对女儿的愧疚之情,她动情的话语令人感动得几乎掉泪。

虽然在创业之初并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但对于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的刘迎霞而言,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显然不是她最终的目标。所以,每当有人说刘迎霞已经是成功人士时,就会马上遭到她的否定,甚至于当记者让她给自己过去的成就打个分数时,她也仅仅给出个“及格”。她坦言,未来还有更多的工作、更大的挑战在等着自己,“我做企业15年,就好像从浅水湾游到了深海里,遇到的风浪会更大,对自己的要求当然也会更高。”

成长篇

20岁正是少女花季的年龄,而刘迎霞当时处于创业初期,她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样能够让自己更成熟一点、得体一点、让别人更信任自己一点。这一路走过来,80%—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的时间都处在工作中,做梦睡觉都想着工作,所以刘迎霞也养成了长期失眠的习惯。

走上创业之路

1992年,当时刘迎霞年仅20岁,在很多孩子还没迈出学校大门的时候,刘迎霞已经开始了创业之路。

“那个时候有许多的人选择下海,改革开放成全了一大批人,但真正走下来的人不多”。刘迎霞说自己很庆幸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挺到今天。

不管是与时俱进还是生逢其时,刘迎霞说,创业的时候不能谈自己热爱什么,而是要选择什么最有市场,什么能做得了,什么项目能够使得公司持续运转,这才是关键问题。因为第一步迈出去很艰难,但也要有一定的保证,所以就选择了路桥、基础设施这个当时刚刚兴起,但还没有被很多人关注的冷门行业。

面对路桥这么一个专业的行业,恐怕很多男孩子都不敢想,而刘迎霞就是凭借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挑起了重任。她说自己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创业,要做一番事业,正好有这样的机会。随后,在她向哈尔滨当地总工程设计院的总工、工程师请教的时候,这些人大多是头发花白,女儿都跟刘迎霞一般大。当时他们就苦口婆心地告诉她这个行业太艰苦了,一头扎进男人堆里,将来都找不着对象,而且施工的环境都非常恶劣,每天跟钢筋和水泥,还有全部是男性的施工队打交道,一个女子子怎么能够应付得来?但刘迎霞没有因此而退缩,勇敢地迈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

刘迎霞凭借着自己对焊接仅有的一点兴趣就这么开始走上了创业之路,她说工程材料的焊接和人的焊接一样,相信自己能够解决好,很好地焊接到一起。

不服输的性格

见过刘迎霞的人都会觉得她是一个弱不禁风的柔弱女子。刘迎霞说,她的外表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她很女性化,其实小的时候一直梳着很短的头发,寸头一直留到七八岁,家里人也一直把她当成男孩子来养,亲戚朋友都知道刘迎霞的外号是“假小子”。

但是,做一个企业毕竟不同儿戏,光有热情和勇气恐怕是不够的。刘迎霞印象最深的挑战就是在1994年的时候,当时公司已经运转了两年的时间,企业要持续发展下去,资金是个关键。凭借公司的自给自足已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负债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一个22岁的小姑娘从此要背上一身的债务来生活,她说,那个时候每天都睡不好觉,那种压力是没有经历过的人不能想象的。

除了资金上的难题,也是在1994年,刘迎霞还面临了一次人才的困乏阶段。由于很多人看不到企业的未来,一些当初一起创业的人选择了回学校读书、出国或是找一个稳定的国有单位去上班,那个时候刘迎霞也曾经彷徨过,要不要随波逐流呢,还是继续坚持下去?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她还是坚持下来了。

关键时候,刘迎霞说又是她的这种不服输的性格帮助她渡过了难关。“我的性格就是不服输,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我走过许多的弯路,但每个错误不会犯两次,不断地总结就会不断地进步。”

当兵磨练意志

刘迎霞出生于军人家庭,父母都是军人出身,自己从小就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因此对部队有很深的感情。而在家庭背景的熏陶下,从小有着假小子性格的刘迎霞在家人的安排下,15岁就选择了当兵入伍,算是迈出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而她的第一步就已经走在了同龄人前头,刘迎霞也格外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

在部队的5年期间,刘迎霞过得也并不平庸。经过绿色军营的锤炼,磨砺出了刘迎霞“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坚毅品格。作为医务兵的刘迎霞还曾荣立过三等功一次。讲起那次经历,刘迎霞也很是自豪。在一次抢救飞行员的紧急突发事件里,因为正赶上部队里放秋菜假,所有老的有经验的老卫生员都放假回家了,而当时只有17岁的刘迎霞作为新兵留守,就自然参与了整个救护的过程,表现得特别坚强、沉着、勇敢,因此立了三等功。

经过5年的洗礼,刘迎霞说,原来当兵的经历,锻炼了自己坚定性格的形成。在部队里,当新兵的时候就要靠着老兵的引领;部队里还有一种理念,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让每个人渴望梦想,渴望成长,所以她觉得部队里锻炼出来的人能够面临任何困难。

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篇二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教师之家。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李云经的引导下,祭拜孔子儒学,进入观海寺小学念书。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日军轰炸潮州。

1940年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14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创业故事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 “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场。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