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的论文检测问题
学术不端的论文体现了一个人的自我休养和道德问题,这种学术论文也会伤害到学术界的风气。小编整理了学术不端的论文检测的问题,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学术不端的论文检测的问题
(一)学术道德意识淡薄
学术道德水平低下直接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主要归因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低下,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认识不足,无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对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二)检测系统不成熟
基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必然对数据库产生严重依赖。数据库的完整性决定了检测系统检测的准确度。目前一般是先有印刷的纸质版,然后才有提交电子版,电子版比印刷版要滞后,因此计算机检测系统依赖的数据库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计算机远远不能代替人工智能来甄别抄袭,使用论文检测系统检测文献会发现大量的红色字迹,计算机提示这些涉嫌抄袭,但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些事实上属于合理的引用。在使用论文检测系统检测文献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原封不动的抄袭很容易被论文检测系统检测识别出来,但如果在文字顺序上稍加调整或做小幅度的修改之后,计算机就无法识别这种抄袭。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出现了代人检查论文重合率、代改论文的服务。这些人常见的手段就是利用论文检测系统的检测功能来检查出重合的文字,然后对这部分文字做一定的处理,包括调整文字顺序、变更文字、变动表达方式等,以此来逃脱论文检测系统的最终检测。从此角度看,这一为了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而诞生的武器,反而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具,沦为剽窃者的“帮凶”。
论文检测系统只能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比对,加以检测,对各编辑部存在的大量待审、待刊稿件还无能为力,因而对于一稿多投者则难以遏制。另外,论文检测系统对于含数学公式的PDF等格式的文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目前检测的情况来看,对含公式、图表较多的论文,该系统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评价体系不全面
过分量化的指标和奖惩性的评价机制不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科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定量地生产出某些物件。学术研究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勤奋刻苦、兢兢业业的科学追求,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成果的产出需要承受时间、体力、金钱等多方面的巨大付出,投入与产生也不成正比。高校过分量化的学术指标明显不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一些高校明确规定研究生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拿到学位。有的研究生虽然出了一篇较高水平的论文,但数量不能达到毕业要求同样不能拿学位。有些高校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短短的三年学制内,除了修够几十个学分的学位课程外还要准备毕业论文,精力难济。核心期刊的论文审稿期一般都要两三个月,想让论文快速出炉,则很难兼顾质量。还有些高校,管理部门会根据期刊的档次直接给予经济奖励,评奖学金时也重点加分,学生从中“获益”良多。面对这种反差强烈的奖惩机制,研究生急于出成果发论文,获得现时利益,不惜采取不端措施。
(四)论文写作不规范发
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是毕业的基本要求,对作者来说也是其科研能力的体现,涉及名和利,甚至影响到将来就业时的待遇、职称等方面。深层次的科研必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受社会上浮躁之风与商业投机心理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研究生不重视专业知识的积淀,急功近利,滥发文章。在论文构架、内容和思路等方面和已有文章大同小异,只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或粗加工,实质性东西根本没有变。甚至有人动用金钱、关系等手段通过代写、买版面,非正当引用名人效应、项目效应等来催生论文,重量轻质。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提升大学生自身学术道德素质,实现学术道德教育的自律化。道德教育的关键是提升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提高对自己身份和责任的认识。大学生应当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份和责任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只有大学生自身不断提高学术道德意识,了解学术道德规范,认同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荣辱观,才能从被动的“要我遵守学术道德”转化为主动的“我要遵守学术道德”,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
强化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他律性,实现学术道德教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学术道德自律性是重要的,但只能对那些主观上愿意遵守学术道德的道德主体发生内化作用,而对那些主观上不遵循学术道德的大学生,实行外化的学术道德规范,即以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学术道德体系来强制其遵从学术道德规范也就成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然途径。具体而言,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学术道德规章制度并尽可能的细化,并对违反者按照该类规章制度予以严肃处理,如果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规定对他人的知识产权构成侵权,不排除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次,建立学术诚信道德档案,将失信者的失信情况如实记录,并作为大学生人事档案的一部分,与社会评价机构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诚信体系和授信体系紧密衔接,将其作为社会对该大学生道德评价的重要参考,以此提升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
(二)正确看待学术检测
计算机检测系统提供多种检测指标,包括文字复制比、最大段长、首部重合度、尾部重合度等。其中最直观的指标是文字复制比,这也可以算作系统提供的主要检测结果之一。检测指标只是机械地反映重合度和复制比。此外,论文包括文字还有公式、图表等,目前计算机检测系统还不能有效检测公式、图表等,检测结果与真实相似度的接近程度也不同。
因此,可以得知计算机检测系统可检测度不高,应合理看待。此外,论文的情况非常复杂,应该认真对待每篇论文,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学术不端问题的认定是个敏感问题,所以在使用检测指标过程中,应牢记它只是一个机器,所产生的结果报告只能用作审稿时的参考,而不应取代编辑在初审中的主观能动性。使用计算机检测系统时要注意完善比对库,以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仅依赖计算机检测系统进行初审并不够,依然要注意结合使用赖计算机检测系统进行初审并不够,依然要注意结合使用多种检测手段。计算机检测只是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手段而非目的。
(三)完善机构形成学术氛围
借助于学术不端行为计算机检测系统外,应建立完善专门的学术机构,完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制度,评判认定学术不端行为。要实现文化导向与人格诉求相结合,道德教育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社会监督与严肃处理相结合,立法建设与制度完善相结合。本着教育的原则,规范引导学术行为,形成健康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术论文赏析
道德宽容及其适度
道德宽容的对象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够令人满意或不够理想的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二是负面的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后者是道德宽容的主要对象。所谓不够理想的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指的是与理想境界的道德要求有差距但并未突破道德底线的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比如见义不为,但并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只是退避三舍的选择。所谓负面的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指的是突破道德底线应当予以否定的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因此,道德宽容,一般指的是在道德上容忍那此不够理想的以及负面的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或是指在道德上对那些不够理想的以及负面的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所采取的容忍、谅解的态度。很显然,道德宽容不是宽容那些积极的以及理想状态的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正如有学者所说,“如果我们的全部作为就是宽容我们所喜欢的或一开始就能容忍的事物,那么我们将宽容作为一种美德谈论又有什么意义呢?……正是我们去宽容我们所不喜欢的东西,宽容才是一种美德”。 [5]
道德宽容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对轻微的不道德行为心存反感、不悦但并不干涉,是一种宽容;对具有比较严重道德缺陷的人既给予一定的批评,又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并与之正常交往、和谐相处,是一种宽容;对严重的不道德行为给予谴责、制止,但适可而止,而不是穷追猛打、无休无止,也是一种宽容……
道德宽容以道德敏感为前提,没有道德敏感谈不上道德宽容。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善恶不辨,对社会上的道德是非没有意识、没有反应,处于道德麻木的状态,道德宽容便无从说起。道德宽容以对宽容对象的道德否定(至少是不赞成)为前提,正如尤尔根•哈贝马斯所说“宽容同时意味着划清界限。……宽容绝不意味着接受被拒绝的观念和异己的要求,即是说,它并不触及自身的真理信仰和这种信仰的坚定程度,从宽容中产生的压力并不会导致自身信念的相对化”。 [6]人们的道德抉择的历程是,首先否定作为宽容对象的某种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至少是对其持不赞成的态度,继而对这种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予以宽容。从这个意义上看,道德宽容并不是一种无奈,而是一种道德雅量,是一种宽大的道德胸怀,是一种基于思考、权衡的自觉选择。
道德宽容之所以必要,之所以有价值,主要在于:1.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并且人人都有克服道德缺陷走向道德完善的可能性,道德上的不宽容,既会导致人人自惭形秽又会导致对人改过自新权利的剥夺。2. 人与社会具有多种规定性,道德维度、道德向度只是一种规定性,道德上的不宽容,必然导致片面性,是一种道德理性的偏执。3. 宽容有利于社会和谐,特别是有利于不同道德境界的人相互之间和谐相处,否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道德上的断裂,关系的紧张。因为现实是不完善的,道德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4. 宽容也有利于新道德的生长即道德创新,尤其在社会变革与转型时期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对于流行的宽容是一种美德的观念,需要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宽容是有限度的,无止境的宽容难以接受。“在一定的界限内,宽容坏事是一件好事,但跨出这一步之后,进一步地宽容就不再是好事,而是一件坏事,一件几乎和被宽容的坏事一样严重的坏事。”“如果对某些事物的宽容居然让宽容本身成了问题,这些事物就不应该再被宽容。” [7]也就是说,道德宽容也有个适度的问题,适度的宽容才是一种美德。否则,道德宽容过度,就是道德放纵,就会走向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适度的道德宽容,是一种有利于创造宽松和谐的道德环境的道德宽容,是一种既有利于维护道德的价值、基本的道德秩序,又有利于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和谐相处的道德宽容,这种道德宽容是“一种勇气,一种理性,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崇高。” [8]
道德敏感与道德宽容的适度,是道德理性健全的重要标志,我们既需要道德敏感,也需要道德宽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适度,而不是以一方挤压另一方,从而走向极端,是我们建构的道德理性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对人类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中国是一个具有重德传统的国度,是一个道德敏感性曾经很高甚至存在着道德敏感过度倾向的国度。今天,在社会转型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在逐渐丧失道德敏感性。尤其是在民间社会,面对大量负面道德现象,人们见怪不怪甚至出现欣赏的倾向,我们似乎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道德敏感过度走向道德宽容过度,我们的道德理性似乎出现了新的问题。也许“矫枉过正”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但道德理性的矫正、健全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追求。
参考文献:
[1]杨国荣. 理性与价值. 上海:三联书店,1998:2
[2]王多. 人在哪里――西方人文主义对科技进步的诘难. 探索与争鸣,2005(3)
[3]徐贵权. 论价值理性. 南京师大学报,2003(5)
[4]吴增基等. 理性精神的呼唤.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
[5][7]莫尼克・坎托――斯佩伯,钟良明译. 我们能宽容到什么程度. 第欧根尼,1999(1)
[6]尤尔根・哈贝尔马斯,章国锋译. 我们何时应该宽容――关于世界观、价值和理论的竞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
[8]陈勇、宁玉民. 伦理约束与道德宽容.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