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对于语文的教学,要做好每一个反思。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以供大家学习。
北师大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一)
一、 在情境中学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我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一开始我创设情境,介绍大自然妈妈以及四位漂亮的女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欣赏春夏秋冬的四幅图,欣赏图片;接着让学生读准读通儿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季节和喜欢的理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拉近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最后学文时让学生学会了两种朗读方法,想象读和表演读,这样能让学生很有兴趣的读,在读中又能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二、 在情境中识字,提高生字的复现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去读:带着拼音跟生字宝宝打招呼、去掉拼音开火车读、摘桃子游戏。在读的过程中汉字不断地自然复现,每次的出现又有一定的层次随语言环境整体自然复现,无意中使汉字得到巩固。
三、重视学法 ,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我在上课时着重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一是在识字时让学生利用生字魔方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然后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对识字方法进行总结,并板书,如编儿歌,加一加,形象识记等方法。二是在指导课文朗读时,让学生先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然后总结,这就是想象读;接着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演,并告诉大家这是表演读。
设想得总是比较好的,实际操作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学生第一次到多媒教室上课,比较新鲜,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在学生开火车读生字时,居然有个学生不敢站起来读,这让我觉得很为难。由于课堂没把握好,预设中有一个环节没来得及进行,即以说促读,说中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因此我在预设中是让学生欣赏完大自然妈妈礼物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四季还有什么会说,也来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例如:“桔子红红,它对人们说我是秋天”。
北师大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二)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这首儿歌语言欢快活泼,富有童趣,它用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孩子们天生喜欢小动物,对于动物们各种奇特的尾巴更是感到好奇,这为他们学好课文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开始上课,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六个小动物,让孩子们当裁判来评评动物们的尾巴,同时也让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走进他们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孩子们跃跃欲试,很快能猜出来,这样的情境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也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学好这些生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这样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比如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生字“巴、把、公、松”放在一起,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
儿歌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前就会背了,为此,在朗读指导中,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同时注意穿插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边读边表演等,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指导朗读时,有些乱,层次性不够强,没有落到实处。二是课后拓展部分,从课堂实效性来说,花的时间较长,意义不大,我经过反思觉得安排背诵会更有效。
北师大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三)
《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上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研读了文本,并且仔细阅读了课标中低年级的学段目标,发现低年级的教学更多的强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呢?这是我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对于一年级课文的第一课时,我应该教给孩子些什么,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这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几番思索,于是有了这样的教学预设:
一、对子游戏,藏花生
上课之前,我和学生进行了有趣的对对子游戏.你说上,我说下;你说瓜子,我说花生;你说西红柿,我说红萝卜------游戏在笑声中进行,从中我还不失时机地出示花生,西红柿,红萝卜等实物,引领孩子们对对子,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我激发起来,个个跃跃欲试.通过游戏,不但巩固了孩子们已学的生字,而且又将本课的中心话题花生暗藏其中,最后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当中也有一个对子,那就是'开花对结果',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顺利地导入新课,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二、奋勇闯关,露花生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这些环节的学习往往又是比较枯燥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把整篇课文设计成闯关游戏的形式.首先,通过声情并茂/地范读,帮助孩子了解课文大意,即课文主要写小松鼠不知花生在哪儿?然后以帮助小松鼠去森林找花生为借口,进行闯关游戏.游戏的第一关就是勇闯神奇果子林,而在神奇果子林等待孩子们的就是本课的生字词.第二关就是课文城堡,在课文城堡等待孩子们的就是读通,读顺课文.孩子们为了帮助小松鼠找到花生,一个个奋勇闯关,玩得开开心心,学得兴趣盎然.
三、反复品读,找花生
《原诗》中说:“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才能“妙语天开”.教学中抓住一个个空白处,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插图,或联系生活积累,展开想象,来丰富文本的内涵,驱动孩子们一颗颗灵动的心,诱发孩子们飞扬智慧的语言.所以在深入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紧紧地抓住“自言自语”这一点, 进行想象说话.首先,让孩子们结合句子理解“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然后,引领孩子们想象:花生已经开花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小松鼠很高兴,自言自语地说:_________________。小松鼠每天都去看花生了,第一天,小松鼠看到花儿开得更多了,它自言自语地说:“________________。”第二天,小松鼠看到有一朵花儿开始落了,它自言自语地说:“_____________。”
第三天,小松鼠看到又有一朵花儿开始落了,它自言自语地说:“___________。”……一个星期过去了,小松鼠看到花儿都快落光了,它自言自语地说:“____________。”
一个夏天都过去了,秋天来了,小松鼠看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它自言自语地说:“_______________。”从中逐步深入体会小松鼠等花生,找花生的艰辛过程。
四、拓展延伸,“编”花生
“花生到底被谁摘走了呢?”原来花生藏在地底下。谜底终于揭开了,课文学习似乎也该结束了。但是,我没有就此收场,而是话题一转:“我们的不少小朋友也得到了许多花生(因为我在课堂上一直以花生做奖品,来奖励表现好的学生),请拿出来与小伙伴一起分享。”于是在“毕剥毕剥”的咀嚼声中,我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得到花生的感受、心情。然后启发孩子想象,小松鼠在小朋友的帮下也找到了花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以《花生找到了》为题再编个新故事。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我想语文学习就得这样不断地延伸,不断的拓展。
然而,事与愿违,一节课虽然比较顺畅地进行下来了,但我心底明显地感到不塌实,像压着一块石头,有点沉。觉得自己有几个环节没有处理好,特别是引导孩子们用“自言自语”说话的时候,我的语言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整个过程就像轻飘飘的云,浮在半空,没有落到实处。我知道此时的我:其一,没有和学生真正融在一起。师生真正融在一起,决非易事。
要想和孩子们“混”在一起,我想我们老师自己先要有一颗童心。如果课前我能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我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我的教学语言、激励手段、以及教态是否儿童化?我的教学是否是孩子的真正需要?那么上课时,孩子们也许就不会学得那么勉强。与其让学生用“自言自语”说话体会小松鼠找花生的艰辛,还不如直接指导孩子朗读文中句子来体会更好。其二,我没有学会放弃,一心要让孩子们配合我完成教学预设,而没有去“迎合”学生。老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个矛盾的角色,既要占主导地位,又要放弃主导地位“。迎合”孩子是一门主导与放弃主导的平衡艺术,是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基石。如果我能“迎合”好孩子们,孩子们肯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课堂也会从“老师主导”过度到“学生主导”。
通过这次语文教学实践,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不要以为我们的孩子们还很小(虽然只是一年级学生),不要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很好“骗”,不要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坐在这里只需要认识几个字,会写几个字就行了。在我看来,那一个个精灵的小脑瓜里藏着许多的“欲望”。他们需要兴趣,他们需要方法,他们需要鼓励……他们更需要一种终身享用的东西,那就是对语文的热爱,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多彩的生活中学习多彩的语文,让孩子们从小就悟出时时处处皆语文,从小就热爱语文。
北师大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四)
首先,在教学的设计中,我原先设想着以品和悟贯穿始终,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词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想象中品味词语,学会运用词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种学习方法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平时的尝试和积累,因此,我要考虑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如何熟练地去运用,而是怎么样让他们了解并接受这种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学习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提升,或者干脆选择更具可行性的字词教学的方法。
其次,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虽然比较自然顺畅,但是,整堂课下来,感觉就像捧着一张白纸,没有一点立体的味道。有好些环节的落实上,都是浮在表面,挖得不够深,不够透。
比如学习雨点儿的对话,我现在的思考是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第一目标,学生能尝试着课文里的对话,第二目标,能够加上自己的一些语言和动作,在这样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有一种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想象得到雨点儿相遇的情景,不同个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很着急的,或者慢悠悠的,而且在他们自主想象的对话中会有所体现,或者表示那儿已经干得怎么样了,如何需要他们……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研读上升到一个高度,而且又能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经受到一次情感的熏陶,让阅读中的想象在不经意间悄然开花。
在学生感悟雨点儿的好处这一环节的引导,我觉得也很不到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大(小)雨点?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雨点儿对于大自然来说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没有雨的话意味着什么?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对雨点儿的依依惜别,也感觉不到他们对水的重要性的赞叹以及我们要节约用水的感悟,因此在图片的展示中,他们就自然没有为缺水的现象而担心,也没有为在雨水滋润下的大自然的清新而欣喜,可能有的就仅仅是对画面效果的一种赞叹吧!或许他们最高限度也不能达到我所期待的高度,但是,至少我希望通过这样一堂课的学习,让他们在情感上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个量的递增。
这些只是我在课后的略微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包括教学的设计与运用,尤其是课堂调控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的闪现,我希望在我和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中,我们都能经常享受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奥妙,想到这儿我又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一张张活泼而又生动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