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种植园经济_种植园经济的概念

2017-05-27

种植园经济是为了保证土地上的劳动力,借用了古代奴隶制手段。奴隶不能“自由”支配其劳动力。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种植园经济的概念,一起来看看。

种植园经济的概念

发展历史

17世纪,种植园主要向欧洲出售烟草、蓝靛。独立战争后,这些农产品利润降低,种植园经济一度衰落。18世纪,由于英国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和美国北部工业革命的兴起,国内外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激增。轧棉机的发明提高了清除棉籽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加上种植棉花的技术简单,在种植园大规模使用奴隶种植棉花十分有利可图。奴隶制种植园迅速发展。南方各州奴隶人数,由独立时的60万激增到战前的400万。19世纪,种植园主要向欧洲供应棉花。

经济本质

种植园经济是欧洲农庄的翻版。在欧洲,在农庄里劳动的是农奴,庄园经济构成了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基础,在后来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时代,呐喊争取自由,就是解放农奴,封建社会之所以成了黑暗时代,也是因此而来。因为种植园经济具有资本主义的属性,因此,种植园经济存在具有合理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种植园经济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种植园经济灭亡同样符合历史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确立。17世纪初期,由于地域相隔等缘故,英王给了殖民地很大的自主性,英王和殖民地之间形成分权关系。殖民地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例如,殖民地拥有自己的议会。政府不得随意征用人民的财产,征税必须要得到议会的批准。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了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受侵犯。

在美国独立前,种植园经济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原料,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起到配合的作用,因而得以存在并发展。出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共同要求,种植园主和北方资产阶级走到一起,共同领导了独立战争。但是种植园经济排斥自由雇佣劳动制度,把奴隶视为私有财产,因此,双方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资产阶级必然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随着南北经济的发展和领土的扩张,双方在市场、原料、关税、劳动力等问题上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只能通过战争的手段解决。种植园经济作为一种野蛮落后的制度被历史否定。

种植园经济的性质

长期以来,在国内外一些著述中,常常把美国南部的种植园与奴隶制混为一谈,同时又将近代的蓄奴制与古代的奴隶制等而视之,造成对美洲奴隶种植园经济的性质认识不清。

其实,在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别:第一,在古代,奴隶制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它全面地决定并影响着奴隶社会的经济和社会性质;而在近代,尽管奴隶劳动在美洲许多地方都是主要的劳动形式,但从整体上看它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始终处于某种从属的地位,那里的社会经济性质主要是由宗主国决定的。第二,在古代,奴隶劳动主要是为奴隶主的生活和消费服务的,专门的商品生产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如在某些农业进贡地)才可看到;而在近代美国南部及其他一些殖民地的奴隶种植园,奴隶劳动的产品几乎完全是为了在世界市场上出售,也就是说他们从事的是交换价值的生产。总之,既不能把近代的蓄奴制等同于古代的奴隶制,也不能把美国南部的种植园经济归结为奴隶制。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卡尔.马克思就做过极为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上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在其经典名著《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不仅明确地指出在美洲的奴隶种植园经济中“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而且为此提出了著名的“接种”论或“嫁接”论,全面地和历史地考察了这种生产方式在美洲形成的背景、途径和特点,以及它在整个资本主义兴起和确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论证了他关于在美洲奴隶种植园经济中“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论断,使之成为无庸置疑的论点。马克思的“接种”论及其有关的论述,见于《剩余价值论》第二卷中译本,常被我们的一些著作和文章引用,但引文往往都不完整,进行系统研究者更少。现全文照录如下:

“在第二种殖民地(种植园)中,一开始就是为了做买卖,为了世界市场而生产,这里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虽然只是形式上的,因为黑人奴隶制排除了自由雇佣劳动,即排除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本身。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把自己的经济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上的资本家。他们采用的生产方式不是从奴隶制产生的,而是接种在奴隶制上面的。在这种场合,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是同一个人。土地对资本和劳动来说作为自然要素而存在,并不对投资进行任何抵抗,因而也不对资本竞争进行任何抵抗。这里也没有形成与土地所有者不同的租地农场主阶级。”

这段文字言简意赅,是马克思有关思想和观点的集中反映,尤其是他为论证在美洲奴隶种植园中“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这一中心论点而提出的“接种”论及与之有关的一系列论点,在这里均有周全而准确的表述,在科学上有重要的价值,很有认真研究之必要。为了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观点,我们特地查对了这段引文的德文原文,以及中译文所依据的主要版本俄译本,发现两种译文均与德文原文有明显不尽一致之处,需要作一些必要的辨析,以恢复马克思原文的权威。此外,我们还注意到,马克思关于这一论题的思想和观点并非仅见于此,许多论述散见于他的其他著作、文章、书信和手搞中,《资本论》一至三卷涉及这一论题的地方尤多,它们与上段引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