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2017-06-11

高中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老师如何教学才能够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上学期《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进入新课程的教学,面对着思想活跃的学生,我越来越感到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因为在和学生的谈话中,他们常表示不喜欢语文课本里的一些文章,尽管我们认为很经典,可学生对我说:“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有时觉得上语文课没意思,有时觉得上语文课有些沉闷,总想睡觉。”“老师,《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老师,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说实话,听了这些话,我很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更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案例描述】

上课进入到荆轲形象的理解上,我引导学生理解荆轲的形象:沉稳、刚毅、机智过人,做事周全,胸有成竹,忠君爱国,懂得感恩,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我正讲得起劲,一生站起来质疑:“老师,我觉得荆轲根本不算英雄,他做事太自私,他只从燕国出发,没有从大局出发,他不能看到秦国统一六国的趋势。”他这一问,打乱了我原先的设计,我本想用一段话把这个问题带过去,可看到有很多学生似乎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转念一想,这是学生思维的结果,说明他们对此感兴趣,何不借机让他们畅所欲言,也许这会是一个教学亮点,而且这可以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理解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于是我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和学生一起针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我借机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荆轲刺秦失败后说的那番话是他为自己的失败找个借口,你认为是吗?”

一女生答:“我认为是借口,荆轲这话是给燕国面子,让秦国不敢小瞧燕国。”

另一女生说:“我认为不是借口,因为荆轲所持匕首淬有剧毒,稍微碰到秦王,秦王就必死无疑了,可他并没有那样做。”

一男生说:“我也认为不是借口,因为荆轲认为,光杀一个秦王没用,因为会有秦王的儿子等继承王位,以秦国的实力,他一定会吞并六国的,可如果拿到契约,就可以使燕国免于灾难。这说明荆轲设想得非常周全。”

又一男生起来质疑:“照你这么说,荆轲这想法也太幼稚了吧,依秦国的实力,他可以随时毁约,然后再攻打燕国,而杀了秦王,可以使秦国内部混乱,燕国便可以趁机而入,这不是很好吗?”

一生反驳:“可秦国实力很强大啊。”

我顺势引导:“那大家想想,在杀死秦国和拿到契约这两件事上,在荆轲看来,哪件对燕国更有利呢?”

学生想了想说:“还是拿到契约。”

又一学生质疑:“老师,荆轲这个人很卑鄙,为了自己成功不惜牺牲燕国的将军,只想自己不为他人考虑,算不上大丈夫。”

一生说:“做大事者必有牺牲,荆轲如果不这么做,他怎么能取信于秦王,他怎么能接近秦王,更别说刺杀秦王了。”

又一生质疑:“老师,我不明白文中为什么提到荆轲等人这件事呢?好像和情节无关。”其他学生也附和着。

我说:“那大家再他细想想,是否和情节无关呢?这是不是说明了荆轲最后说的话是胸有成竹的呢,是他早就计划好的,不是他的托辞呢?”

学生想了想,恍然大悟:“对,荆轲等的这个人是可以助他完成活捉秦王的划的人。要不是太子丹激荆轲,导致荆轲提前动身的话,如果荆轲等到这个人,说不定计划就成功了。因为这个人没到,暗示了荆轲的失败。所以说最后的那句话是荆轲预先做好的计划。”

又一生质疑:“老师,前面说荆轲是个沉稳的人,做事胸有成竹,计划周密,那么他又为什么会被太子丹激呢?他明知那个人可助他完成此大事,以他的周密,他应该等到那个人,为何又提前动身呢?这是否说明他不够沉稳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堂课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我顺势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提了很多问题,讨论得也很热烈,说明大家都认真读了课文,也思考了很多,但一节课有限,很多问题也无法在课堂上全都解决,大家下课后还可以继续讨论,甚至进行研究,写成小论文。”

【案例反思】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一些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走向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如果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打动学生,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老师讲得再生动,也无法让学生喜欢;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况且语文学科如果能和其他学科一起整合,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因此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才气,挖掘他们的潜能。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