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摘要:健康传播自古以来就在人类大众传播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及其媒介能力的凸显,电视自然成为健康传播最主要的渠道。本文以我国电视健康节目为研究对象,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对其进行观照,首先从健康诉求、传播能力和社会参与的角度对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进而对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现状进行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电视健康节目 健康传播 健康诉求 传播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健康信息的媒介化传递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99年教育部一项《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拥有“潜在收视群”(指对某一节目收视心理潜在的意愿,广义上可能成为目标受众的观众)第一位的节目就是科教健康卫生节目,高达40.6%,法制、娱乐等节目排在后面。①我国《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也指出,在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47.2%的人能自己主动获取健康保健知识,其中主要来自大众传媒。②
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发展历程
健康传播与电视媒介的结合催生了“电视健康节目”(本研究中所指的“电视健康节目”是指具有固定栏目名称,通过电视台在固定时段定时播出,且每周播出次数不少于一次,以传播健康知识、健康生活理念等健康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从最初的青涩探索到如今的遍地开花,电视健康节目走过了一条蜿蜒向上的发展历程,笔者试从影响大众健康传播效果的三个因素,即健康诉求、传播能力、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反观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发展历程,并将其梳理成以下三个阶段:
电视健康节目萌芽期(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央电视台就开办了国内第一个电视健康节目《卫生与健康》,进入80年代,随着电视媒介传播能力的增强,各省、市级电视台相继开始了医疗科普节目的尝试,如上海电视台《健康与长寿》、河北电视台《幼儿保健》、山西电视台《卫生与健康》都是这一时期较有影响力的电视健康节目。虽然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卫生与健康》等栏目受到了长期重视,但总的来说,由于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健康意识和健康诉求普遍不强烈,主动接触媒介的参与性还不强,电视健康节目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受众研究,因此节目水平比较有限,普及率也不高。
电视健康节目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非典之前)。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在市场化浪潮下进行了有效的市场化探索,“受众为本”成为这一时期电视健康传媒的普遍共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加入WTO,人们的健康诉求、社会参与度和接触媒介的主动性普遍提高,以不同年龄、职业和经济水平等为特征的“分类受众”开始形成。广西电视台《健康一生》和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都从“分众”的角度进行定位,前者将目标观众定位在“30岁以上,尤其是事业有成、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的人群”,后者则确立为“一档面向中老年受众的服务类健康节目”。③
与此同时,随着电视传播能力的增强,电视人开始了在健康传播领域更新颖的探索,1996年7月,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开播,每期一个健康话题,邀请医学专家在电视荧屏上为观众释疑解惑、普及健康知识。这种被形象地称为“专家电视坐堂”的节目样式,成为日后国内电视健康栏目最常见的模式。2000年《健康之路》又大胆地把“直播”植入节目,加入了与观众现场即时互动,收视率一路攀升,成为中国电视界最具影响力的健康品牌栏目之一。同期涌现的较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还有: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重庆电视台《健康人生》、河北电视台《健康广场》、山东电视台《健康》及甘肃电视台《健康之友》等。④
电视健康节目发展期(2003年“非典”至今)。2003年的“非典”引发了传媒信任危机,它让人们开始关注大众传媒与健康间的关系,同时也唤醒了被人们长久忽视的健康意识,随之发生的几起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使得人们的健康诉求和社会参与度进一步增强,电视健康节目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动力。这一时期较有影响力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中央电视台《健康早班车》、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天津电视台《健康大学堂》、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吉林电视台《吉林卫生》、黑龙江电视台《天天见医面》及海南电视台《养生新概念》等。
笔者对2010年7月中国大陆各地卫视和省级及省级以上电视台(普通话频道)进行调查,共统计出符合研究要求的电视健康节目38档,构成这些电视健康节目的信息流主要有三种:(1)健康+资讯:有关疾病、亚健康、养生等方面的资讯。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等。(2)健康+寻诊导药:以导医导药、就医指南为内容。如吉林电视台《吉林卫生》、安徽电视台《人与健康》等。(3)健康+传统文化:中医养生和传统文化的整合传播。如《养生堂》、《中华医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