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家长育儿知识
孩子有好奇心、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孩子的好奇心若是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挫伤孩子好奇的动力,有好奇是将来拥有创造力的必备条件,对于父母来说,怎么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成了难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幼儿家长育儿知识,期望对你培养你的宝宝成长有所帮助。
大班幼儿家长育儿知识:怎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有好奇心、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孩子的好奇心若是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挫伤孩子好奇的动力,有好奇是将来拥有创造力的必备条件,对于父母来说,怎么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成了难题,因为有的时候孩子的好奇心会让我们不耐烦。
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对很多事物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可满足他的要求之后,却发现孩子没过多久又不喜欢了。最让家长感到为难的是,不满足他吧,怕影响他兴趣爱好的养成;满足吧,孩子好像没一样能长期坚持。
“电视机为什么有显示屏啊?手机为什么也有啊?为什么地铁走着走着外边就黑了?飞机为什么在天上飞不在地上走? 为什么会堵车?燃气灶为什么会着火啊?”孩子的一连串“为什么”常常把爸爸妈妈搞得焦头烂额,而且是问了一遍又一遍。爸爸妈妈解释得口干舌燥,孩子仍没有打住的意思。奶奶在旁边很纳闷:孩子为什么和我没话啊?爸爸笑了:你懂得还没有孩子懂得多,当然不问你了。
宝宝对事物发生了兴趣,与其担心宝宝毁坏物件,不如教给宝宝使用方法,满足宝宝想要自己操作的好奇心,也给了宝宝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宝宝更好地积累生活经验。所以,尽可能满足宝宝的好奇心 ,并做个和宝宝一样好奇的父母,引导宝宝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别把孩子的好奇当成兴趣。如果宝宝的好奇心仅仅停留在好奇的层面上,那么宝宝的好奇也仅仅是好奇而已。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好奇的人很多,而具有创造力的人却并不多的原因。
幼儿心理学家认为,中外幼儿在1岁半之前的好奇心多能得到满足,而在1岁半之后,中外教育原则的差异性就逐渐表现出来——西方幼儿的好奇心仍然能得到无条件满足,西方妈妈们往往不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与整洁要求来限制其探索性行为,哪怕这一行为会留下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现场”。 在中国,宝宝的“捣乱行为”常常会遭受打压,后果是孩子会变得干净整洁、循规蹈矩。但,他不再探索、好奇和发现。
所以说不管怎么样,事情的好坏都是两方面的,看我们更注重什么而已,但是适应社会应该是不变的准则,家长应该根据国内主流思想,然后添加一点点不同这样。若是孩子太过于鹤立鸡群了,那么即使是多么优秀的孩子,也会变得很迷惑。
大班幼儿家长育儿知识:好的早期教育需要接地气
专家介绍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心理学会北京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知名儿童早教专家。
在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需要用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又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支撑。贴近现实生活,因时、因地采取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发展特点的育儿方式,意即“接地气”的早期教育方式,是我们所提倡的。
要读懂孩子
先读懂孩子的生存环境
有调查表明,中国目前有10%左右的少儿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其高峰期为7-10周岁。而厌学、害羞、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问题,并非进入小学才突然出现,而是在0-6岁被“培养”出来的。
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健康。因为家庭气氛、家长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是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如果家长一味关注智力发展、看重考试成绩、拔苗助长,这种单一维度培养的做法,偏离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其结果不但培养不出聪明的孩子,还会因为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学业的进步。
作为家长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气氛,注重孩子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走入孩子心灵的深处。只有读懂孩子的生存环境,读懂孩子,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早期教育。
成长早期的孩子,如一片肥沃的处女地。精心的种植者,把它打扮得葱葱郁郁,而粗鲁者只会让它越来越贫瘠。
教养需因地制宜
父母需反躬自省
当红电视剧《北京青年》中有这么一句有意思的台词,相信广大中国父母都很熟悉:“我都是为你好!”这是典型的中式教养。养孩子的大忌,就是不过问孩子的想法,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设计孩子的发展模式。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气质类型,或者活泼,或者安静,或者敏感等等。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它们还随时受到生存的环境、文化、人际关系等影响,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气质与人格本身无优劣之分,关键看我们如何去教养。父母的第一要务,即摸清孩子的气质类型,协调抚育技巧。
粗放的教育,通常是“一锅煮”,生搬硬套地用一种模式教育所有孩子。精致的教育,会根据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和气质类型,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成长。因此,让早教逐步精细化,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作为家长,有责任去反省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修养、自己的胸怀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成长条件。
大班幼儿家长育儿知识:早教千万别犯的10大误区
1、包办代替:有些父母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前的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形成宝宝对父母的依赖性,阻碍宝宝自立性的发展。父母应从宝宝1岁后就开始培养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父母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此时父母采用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要求,宝宝就会在下一次以更糟糕的行为来取得父母的注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从这时起,父母就要坚决拒绝宝宝的无理要求。
3、干涉太多:要让宝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培养起宝宝的自立性。干涉太多,会使宝宝产生对父母的反感,也可能使宝宝形成儒弱的性格。
4、不理解宝宝:1至2岁的宝宝,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宝宝,会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亲子间亲密的关系。反之,宝宝会对父母产生不满。
5、模棱两可的语言:1至2岁的宝宝,理解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父母要用清楚、直截了当的语言给宝宝明确的指示,否则,宝宝会无所适从。
6、不良的榜样:1至2岁的宝宝好模仿,父母不良的习惯如讲秽语。边看电视边吃饭等,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纠正不良的习惯。
7、教育不一致:上下辈或父母之间对宝宝的教育不一致,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会抵消教育的作用,也会降低宝宝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8、父母的落实罗嗦:当宝宝犯错误时,父母唠唠叨叨数落个没完,会伤害宝宝的自尊心。
9、失控:当宝宝做错了事或闯祸时,父母大发雷霆会使宝宝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同伴。
10、体罚后反悔:这种教育方式会使1~2岁的宝宝不明是非,对父母的行为感到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