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情况文章
大学生就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种种因素促使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如今大学生就业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就业情况文章:如何突破大学生就业瓶颈
他们是学生也是准员工
11月3日,邮政企业双选会率先拉开帷幕,石家庄邮电职院校园内人头攒动,往日的课堂在这一天全部变成了供需见面的会场。与紧张等待面试的其他同学不同,来自安徽的“订单生”汤裕赞自信而淡定。
两年前,汤裕赞以483分超当地本科二批录取分数线的高考成绩考入石家庄邮电职院,之所以报考石家庄邮电职院,汤裕赞说他就是冲着“订单生”而来。与学院其他700多名2016届“订单生”一样,一入学他就与企业、学校签订了订单培养就业协议,以中国邮政准员工的身份开始了大学生涯。尽管毕业就能就业,可他还是没有丝毫懈怠,一口气拿下八大职业资格证书。“身边有同学高考成绩还超了一本线呢,我要增强自己未来的竞争力!”马上要踏入社会,汤裕赞满怀期待。
在石家庄邮电职院,不仅仅是“订单生”能实现提前就业,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享受着另一种“订单福利”,学院给起了个别名叫“定制”。三场双选会期间,企业带来的不只是用人需求,同时还有校企合作培养计划,选人、定方案、开课程,还没等双选会落幕,一系列针对性培养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这种机制直接又有效,学校给提供平台,我们的业务骨干提前给学生吃点小灶,学生毕业可以直接胜任上岗。”来参加通信企业双选会的河北电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马主任表示,这种“定制”培养为企业提前储备了准员工,根据企业发展明年还可以更早启动。
培养对路产销两旺
毕业生双选会暨订单定制式人才培养研讨会,是石家庄邮电职院双选会的又一大特色。已经多次参会的河北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马贵明对此颇有感触,他表示,石家庄邮电职院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适应岗位需求、实践技能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为中国邮政的现代化建设和河北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石家庄邮电职院今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就业工作50强,是河北省唯一上榜高职院校。“尤其是近两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趋势,河北生源优势越发凸显。”石家庄邮电职院学生处处长鲍增军告诉记者,今年双选会上北京、天津两地的企业招聘了大量河北生源,报名的学生人数也比往年有大幅增加。“河北生源勤奋踏实,责任心强,在行业内广受认可。”
好就业必然带来好生源,这是良性循环。石家庄邮电职院近三年的招生录取中,每年录取的本科线上学生都超过1000人,在10余个省(区、市)录取本科线上人数均超过80%,部分省份本科线上学生达到100%。很多本科线上的考生选择了石家庄邮电职院,大批好生源的到来又进一步激发了企业选人用人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深化
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突出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石家庄邮电职院倡导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通过订单定制培养加强企业基层骨干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反映了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方向。
去年3月,中国邮政集团明确提出了从90万员工自然减员指标中拿出20%,专项用于石家庄邮电职院订单生和定制生的选用培养。这一专项用工政策的出台,无疑是把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推向了更高的平台。“学生培养到就业的通道已经打通,未来订单定制式人才培养还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张洪芬表示,多年来,石家庄邮电职院始终坚持“既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企业负责,既要对当下负责、还要对长远负责”的育人原则,所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能就业、而且还乐业,不仅下得去、还能起得来,实现了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的“双高”喜人态势。企业和学生实现双赢,学校的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大学生就业情况文章:关于大学生就业季的文章
临近就业季,高校班主任会统计就业率。一些暂时的就业“困难户”,往往成为老师们重点关心的对象。一些老师通常这样安慰:你们就业的时候要理性,不妨先就业再择业。如果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可以下基层。
可以肯定的是,老师关心学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安慰的背后,却暗藏着一个逻辑——大学生下基层是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的无奈选择。不得不承认,大城市的高校密集、人才多、竞争激烈,谋得一份好工作并不容易。但其实去与留,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存在高下之分。
评价一个大学毕业生是否有出息,重要的标准就是毕业之后的去向。大学毕业之后,留在大城市,往往被别人视为成功。有一项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在就业意向上会首先考虑父母的看法。尤其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即便儿女远离自己,他们也希望孩子们能扎根在大城市,子女在大城市工作,让他们觉得更有面子。
选择到基层,有些大学生会“水土不服”。正如一个老家在西部的女研究生说:“回老家生活有很多不便,就单说在县城买衣服,对我而言都是一件难事。”这是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基层的直接原因。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往往缺乏生活休闲设施。下班之后,很多年轻人的娱乐活动无非就是打牌、唱歌、吃夜宵。如此单调的生活,让大学毕业生们觉得没有新鲜感。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的环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大学生就业有吸引力的基层岗位,无非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岗位,稳定、安逸、节奏慢。但现实情况是,到了基层,有些大学生无用武之地,甚至感受不到公平正义。有一位西部的县长曾经趁着春节人们返乡时期,写了一封公开信,号召青年回乡创业。然而,“买账”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要让大学毕业生把“下基层”与“留北上广深”作为同等序列的选项,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大学生为什么来、能干什么、未来发展等问题,同时也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配套设施”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应当帮助大学生进行深度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能在基层生根。
就业创业,关键看是否能干一番事业,在哪里无关紧要。大学生下基层,绝不是无奈的去处。
大学生就业情况文章:
大学生就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如飓风袭来,国内经济顿感寒意,中小企业更如寒冬之一叶而瑟瑟发抖,更有一些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与国内企业的愁云惨淡相适应的是大学生们的就业无门。据统计,2009年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历史性的700万之多,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重要。首先,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落实。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利于发挥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厚植自主创新实现超越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在社会上营造崇尚科教的良好氛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民生疾苦。每一个大学生身上寄托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大学生也是家庭生活保障的重要力量。再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的稳定。大学生群体集中化程度高、知识水平高,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容易产生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国家将面临深刻的危机。“大学生失业是社会的癌症”,一位学者深刻的指出。
虽然我国经历了一波大学扩招热潮,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目前仅仅是24%而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好像儿童脸上的“青春痘”,其反映的是内部结构的失调,具体说来:其一,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一、二、三产业发展失衡,有利于吸收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中小企业缺乏自主技术、缺乏自主品牌、高污染、高消耗,这样的企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十分有限;其二,事业单位体制僵化。我国改革的模式是所谓的“增量“式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人才结构老化,冗员众多,吸收优秀人才的机制没有形成;其三,人才培养模式严重老化。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市场需求、就业状况相脱节的问题都相当普遍。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行动,群策群力,集中全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首先,要扩大“增量”,加大投入。政府要加大投入,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要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税收、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要推动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含量。要大力发展金融、教育、科技、证券等现代服务业,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要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要激活“存量”,提高效能。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增强效率,强化责任,淘汰冗员,优化结构,建立开放性的用人机制,建立完善人员进入机制、责任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大力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同时,要对体制僵化的一些国有企业和垄断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际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充分吸收优秀人才加入,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再次,要改善“结构”,有效对接。大学要适当面向市场,要产学研相结合,要对学科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要重视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就业相关指导。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政府要大力发展就业中介组织,破除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等各种不合理的就业限制。
最后,要有效“托底”,建立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要抓紧落实大学生社会保障相关政策,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力度,要适当延长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确保大学生生存得到保障。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危”中有“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同时正是我们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良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有效化解这场危机,并为未来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