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写生的随笔
写生最重要的就是取悦自己,让自己置身风景中,舒服畅然。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有关写生的随笔,希望你喜欢。
有关写生的随笔篇一
采 风 随 笔
-----2009年8月9日“成巨杯”文学笔会有感
作者/高巧玲
清爽的天气衬托出初秋的空旷,
娇羞的太阳隐藏了炎夏的强悍;
活泼的云朵飘逸出暇思的无际,
乖巧的风儿拂去了心灵的烦忧;
巍峨的山峦展示出历史的幽远,
强劲的绿树倾诉了生命的伟大;
清澈的溪水流淌出旋律的优美,
嫩绿的小草透露了毅力的顽强;
热情的彩旗舞动出气氛的欢乐,
久远的龙胜孕育了成巨的纯清;
采风的人儿放飞出思绪的万千,
沧桑的老者讲述了故事的神奇;
高空、阳光、白云、微风、深山、绿树、细水、嫩草、风俗、人文……浑然一体,相互辉映,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共同演绎了人间的传奇和民间的神话;共同见证了成巨的辉煌和龙胜的腾飞;共同振憾了笔者的情怀和文人的心弦。
采风一行真是令人思绪万千!感慨万分!收获颇多!受益非浅!
有关写生的随笔篇二
难忘小黄行
小黄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是侗族大歌之乡,周围是层层连绵不断的山脉护着,时常云雾漫漫,侗歌响起,歌声在山间回荡,行成一片神秘的歌海。
来到小黄之前,我曾用“可爱”、“神秘”两词来形容她,深怕有所不妥。有人可能会问,你还没到过小黄,为何如此相容她呢?其实我的理由很简单,“可爱”出于小黄的名称,“小黄”叫得是如此的亲切,犹如未长大的孩子,天真、单纯,这样足以称她一声“可爱的小黄”。“神秘”则是侗族大歌传闻给我的印象。听说小黄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歌善舞,还能自编自唱。逢年过节,迎接来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都会响起悦耳的侗族大歌。而我这个本身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家乡却没有小黄这样浓郁的民族文化,听到小黄各种神奇的传说我似乎成了局外人,因而小黄在我心中变得极为神秘。
汽车在云雾弥漫的山间艰难的长途跋涉着,已是晚上七点,还没见小黄的踪影。透过车窗什么也看不清,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微弱的车灯在前面晃动。汽车奔波了一天,喘气越来越大声,车里的人也累得“呼呼”大睡。我不习惯在车上睡觉,一直陪着司机注视路的前方。我不知到司机是什么心情,而我心绪复杂,有时紧张,有时激动,有时平静。随着车子向前开进,越觉得小黄深不可测,离我越来越远。汽车转了一个大转弯,奋力地把最后一层雾帘冲破。瞬间,眼前出现一丝丝星点,我猛然凑近车窗仔细看那若隐若现的星光,她们浮在一片黑暗的夜空,随风飘动,自由自在。我心里暗自想:她们是不是小黄啊?正当此时,不知从何方响起一声惊叫:“小黄——小黄!”声音惊醒了车上的每个人,被惊醒的人揉着他们那一时来不急睁开的眼睛向车窗靠近。有人问:“在哪啊,我怎么没看见?”司机轻声答:“就在前面有灯的地方,还有几分钟我们就到了”。车里便是一片欢闹。我久违的小黄,我终于来到了。你是什么模样呢?对我的形容你还满意吧?这是我对小黄说的第N次话。
远处的星光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哗哗”的流水声也在我耳边响起。顺着水流声的地方望去,隐约看到一座类似房子的东西,横跨在河中央,我确定这是风雨桥。我们终于进小黄的寨们,而小黄好像已经睡了。汽车缓慢的穿过风雨桥,我们进入小黄的街道,街道没有路灯,也没有什么人,一切是那么的安静,除了车声,还能听到被我们甩在后面的流水声和越来越响的,仿佛击鼓的声音。汽车来到一个大鼓楼下停了,我们下了车,借助一些微弱的灯光才看到一排排整齐木楼,和在屋檐下闲聊的侗家老人们,由于天太黑我无法分辨他们的模样和身上穿的衣服,而“咚咚”的声音却特别鸣耳。班干在司机的帮助下,迅速安排好我们的住处,随之也安排了吃饭的地方。简单的吃过饭,和老师还有其他几个同学在没有路灯的街道上散步。这时似乎到处都响起神秘的“咚咚”声。我对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感到费解,这声音这么响而街道如此的安静,难道寨里在举行什么重大活动吗?人们都去参加活动去了吗?久思不得其解,我开口问了老师。老师这次带我们出来专业写生,他希望我们能自己去调查,弄懂在写生中遇到的疑问,所以平时我不太喜欢轻易问老师,索取现成答案。但这次我被“咚咚”声迷惑了。老师回答说,“咚咚”是侗族中的又一活化石,具体的要我自己去问当地侗族同胞。我们聊着走着,不知不觉找到了“咚咚”声的发源处,原来是木锤子打石板的声音,似乎没有什么希奇,其实不然,木锤打的主要不是石头,而是一快黑得发亮的棉布。从打锤子者口中,得知她们锤的是用来做衣服的布料,侗家的衣物大多是自己做的,在打布前还有织布、染布、漂洗、涂上牛皮油等工序。棉布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光滑发亮,能防雨。这样加工布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真是奇特。
也许是没住贯木楼吧,自从进入苗寨后,晚上都没能熟睡。今晚也是久久不能入睡,闭上眼,静静听小黄的夜。不知何时,外面又下起了雨,夜里的雨声很大很大,我的心情又不安起来。夜过天就要亮了,快要看小黄的庐山真面目了,我还没准备好与小黄见面。
迷迷糊糊中被闹钟唤醒。把我的组员叫醒后,天亮了,看到了小黄寨外远处的山。绿绿的,夜里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清新可爱,似乎这一切是为我的到来而准备。准备好画具,我带着组员走进了一条小巷,因为下雨,巷里泥土香气未尽。我们走到了一座风雨桥,桥上有很多老人在聊天,我们悄悄的上了桥,不愿打搅安详的老人。我们对他们微微一笑,就拿起画笔画他们。老人对我们的举动有些惊讶,有的老人凑近我们,想知道个究竟。得知我们是在为他们画画,就回到远处,继续谈天,故意保持固有的姿势良久不动。桥头有个酿酒处,一老农在整火酿酒。在书上早就得知侗家酒万里漂香,今天能到酿酒处品尝侗家酒真是心花怒放。我不是喝酒之人,但我能感到侗家酒是醇酒好酒,刚烈而浑厚,能把一天的疲倦洗尽,第一时间充上新的活力。路过的小女孩们被我们的相机吸引,跑到桥上好奇地看我们。我们给她们拍了相片,并请她们给我们唱歌,她们毫不犹豫热情大方的唱起侗家歌,虽然我们这些外来人,听不懂她们在唱什么,但优美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美丽小黄人的世界。清纯、轻盈的歌声,穿过每条通向每座木楼的小路,楼上的小窗一美丽的侗家姑娘在看着我们,欣赏小女孩的歌声,屋檐的雨点也有节奏的滴着,河里的鸭子更是得意,在雨中追逐打闹。这一切的一切仿佛是一首浪漫的田园诗,一幅意境深远的国画。
画家常说,画画要造自己理想之境,让心在其中得到净化,得到自由,得到解放。而画家造的佳境是虚的,侗家造的境是实的,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享受自己以聪明智慧造来的佳境,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相比之下画家在侗家人面前是可怜的。
刚刚和小黄见面,她就给我这么贵重的礼物,感到受宠若惊。我不敢去猜测小黄下一步,将会给我什么样的惊喜。
也许是小黄故意安排,我组员的一名女生和小黄歌队里的一名侗家姑娘认识。姑娘叫我们跟他们“上坡”(这里人上地干活称“上坡”)。他们出工比较晚,不像城里上班族那样急匆匆。我们走了一段很长的山路,来到了姑娘家的田。田在山腰间,站在田头,可以看到河边的形状优美,层层叠叠的梯田。田间是弯弯曲曲的小路,路上老农牵着黑牛在吃路边草,悠闲自得。田里有人在打谷,打谷声也是“咚咚”的响,但它比锤布声浑厚,在山间不停的回荡,它是属于小黄,属于大自然的,是侗家的又一大歌。姑娘家的田有干的也有还灌着水的,她介绍有水的田养有鱼,这样的田种的是糯米禾平时不杀农药。我问她为何到山半腰来养鱼,她说这里养鱼主要是方便坡上午饭取菜。小黄人“上坡”一般只带饭不带菜,午饭就烤鱼和野菜送饭。闲聊了一会,姑娘们到田里割禾了,我们在田间画画。我面对这么美丽神奇的景色不知何从下手。把纸摊在田里,人也站在田里,但心以被擦身而过的清风带走,遨游在小黄神奇的山间、林里、梯田中。我看到了,这里正是我要寻找的世外桃园,没有尘世的烦恼,没有残酷的你争我抢,一切是那么安宁、祥和。小黄人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干活累了喝杯酒消除疲倦,有忧愁唱唱歌静心。“上坡”歇息时与花草树木虫鸟对歌,歌声在飘过层层山,飘到大自然的每一处,飘到我的心里。我爱小黄,爱这样的生活,因为我家乡的生活本该是如此的。
此次来小黄写生,得到了热情的款待,她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惊喜。让我知道世上拥有世外桃园,而这个世外桃园是人打造,使我坚信生活是美好的,通过努力打造我也有个世外桃园。不难想像今天侗家人的祖先为了打造小黄,经历了多少磨难,流出多少汗水和心血,事事都来之不易。想想我的人生旅途何尝又不是这样,而下面的路还更长,经历的也将更多,我是否能和小黄人那样自如的走下去呢?不知道,但我已经找到了,和我相随的伙伴——小黄。有她的帮助我知道自己该要什么,我画面的东西不会在受到尘世间繁杂的事物影响。我是农民的儿子,山里的娃,我画的是我的故乡。
小黄写生作品
有关写生的随笔篇三
平生很少去到南方,灰瓦白墙、小桥流水的景象只是时常浮现在梦里,而这个春天,是梦想成真的时候。
为丰富学习生活,开拓创作思路, 2013年4月15号至4月28号,我们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跟随于新生老师一起开赴江西瑶里写生,这里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记录这份记忆的,不仅是眼睛和手中的相机,还有采风两星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十几张水墨风景画,作为对本次南方写生的纪念、回顾和展示。
在瑶里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师生一行人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十多天。虽然这个季节瑶里的天十有八九在阴天下雨,但没对写生产生过多影响,在老师的带动下,撑伞作画是家常便饭,晚间在宿舍整理白天的画也习以为常。手头慢慢熟练了起来,画面上自然会多出几分熟练,心头上也会产生许多关于瑶里、关于写生和绘画的些许思绪。
瑶里,古称“窑里”,是其西南方50公里处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自古以来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早有耳闻景德镇的瓷器,而景德镇瓷器的渊源就是眼前这个古朴的小镇,可见瑶里对于景德镇陶瓷的影响之大。
小镇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平坦地带,瑶河从中间穿流而过。瑶里的房屋已在这雨雾中沐浴了几百年,开始时的灰瓦白墙被染成了统一的铁青色,加之原先砖石的红色或青色,层层颜色相互叠压、交织、浸透,这些颜色在岁月的揉搓下更是显得缤纷而协调,浑厚且丰富。
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在常年累月的雨水的蒸润下皴了斑驳,染了菌斑,点了青苔,勾了裂缝,透露着历史的厚重。雨水流下屋檐,聚成小溪,悄悄地流淌在青石板的缝隙里;雨珠随着游人的脚步溅起又落下,落下又溅起,迷离了雨中的小巷,飘渺了人们的眼帘,朦胧了人与自然的界限!
南方的山布满了由不同层次的绿交织起来的植被,厚实而凝重!厚重,应该是这片群山的本色!层峦叠嶂的绿,拥抱着并不高峻却颇为小巧的座座绵延起伏的小山,弥漫着一股南方山岭特有的魅力!举世闻名的制作瓷器所用的重要原料高岭土,就埋藏在这一片片可爱的小山包之中。如今,高岭土已被列为稀有之物禁止开采了。
山中的树密密麻麻,深不见底,把土壤和岩石包裹得严严实实,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来说,只可远观而不可探游焉!树的姿态千变万化,不同的形状堆叠在一起,竹子挺直的腰杆和长青树以及落叶树稠密的点状叶片交相辉映,刚柔相济,流露出一抹特别的美!雨中的树林更多了一份润泽和神秘,水分充盈了植被的根茎叶,从土壤岩缝里溢出汩汩清泉,汇到溪水中,融到山林里,聚到瑶河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如古语所言,瑶里的美山美水赋予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以淳朴的天性。因为年轻人大都到景德镇去打工了,好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所以现居瑶里的百姓多为妇女和中老年人。小镇上的小学校与外面的街道仅一堵矮墙之隔,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回响在古色古香的校园里,为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一股鲜活的气息。
民居中最高大的建筑当属程式祠堂,这里曾是光宗耀祖的圣地,如今已经物是人非。祠堂中央总开天井,天井是天与地的通道,天地阴阳交合而生万物,交合而至子孙繁衍。雨水是天地相合的使者,水又能生财,上天甘露降临,四水归堂,唯己独享。只是屋内因为雨水的环绕而异常潮湿,令到此一游的北方人颇感不适,不过入乡随俗十几天,还是可以挺过去的。
景点之一狮岗胜览外形呈欧洲风格,里面是中式木结构建筑,乃小镇的独特建筑。里面的木雕十分精彩,而且无处不雕,雕得布局得当、错落有致、精美致极!
景点周围便是碧绿的菜园,田园里南方特有的红色土壤滋养着一片片禾苗,土地和庄稼散发出的清新气息过滤着心肺的杂尘,令人心旷神怡。置身在这片田园中,才会真正领会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此情此景,非久居都市之人所能常享也!当倍加珍惜生活在这片田园中的每一刻!多出几件得意之作,以记录下这份世外桃源般的心绪!
水是生命之源。瑶里的水源远流长,目睹了瑶河边制瓷的袅袅炊烟,目睹了历史的起伏辗转,目睹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古水车大多已经不再转动,凝固成了一尊雕塑,静静矗立在瑶河边上,继续见证着沧海桑田。天气晴朗的时候,总见河边桅杆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衣物,与青绿的山色、灰白的房屋和清澈的河水交相辉映,饶有情致!木桥边上多有大课的樟树在那里张开双臂或迎接或欢送着游客,木桥很窄,两人相对而过需要背对背才可,想必这是木桥相遇终成眷属的绝佳道具。
辗转留恋在山中古镇的这些日子,无论晴雨每个白天都会出去的。要么对景写生要么走街串巷,过得十分充实。
画画的空隙里,大家时常走在山林中铺满落叶的幽静小路上,树木浓荫中日光花影跳跃在路面和衣上,迷幻朦胧,若隐若现,把我们融合在一片密林光影之中,脑海中浮现出古人归隐山林观景悟道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笔上眼睛,敞开心灵,一个久远而美丽的梦,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