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艺术家张润滋

2016-12-02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泥塑艺术家张润滋的知识,希望可帮助大家!

泥塑艺术家张润滋

她喜欢平静的生活,气质恬雅,像她的作品。她塑造的人物大部分是女性,人物身材纤长,造型简洁大方,用色丰富典雅。

她的作品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气质,寓刚于柔、寓动于静,有自己的手法,是在写实基础上适度的夸张变形,突出其美的特征,有自己的创造,既植根于民族民间的土壤,又广泛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把它消融在个人的风格之中。她的作品造型、线条、色彩、比例的处理都极其简洁、精练,又不失细腻和韵律感,有象外之旨,可发人深思和遐想。

她,就是完全靠自己的灵感和悟性成为著名雕塑艺术家的张润滋女士。

在拜访张润滋老师前,我对她一无所知。仅从她在1986年出版的画册中知道了她。

在画册中潘絜兹先生的前言里,我了解到,张老师1954年从护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后病退,在养病期间,开始钻研泥塑艺术。她没上过美术学校,她的艺术道路完全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张老师的作品,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85年前,作品基本上都是彩塑,造型精致而不繁琐,用色考究而无匠气,少数部位还刻意保留着泥土本色。后期作品,基本不上色了,有几件仿彩陶作品使用了湿泥着色法,形成了类似烧陶时釉变的色泽,很美。

后期创作的人物,眉目被虚化了,线条更加简洁有力,由早期柔美的曲线转为了直线,略显棱角的造型。老师解释说:年纪大了,对美也有了新的感悟,不愿重复那种细腻精致的风格了,更喜欢寻求那种简约、大气的感觉。细观察泥土的本色也是很丰富很美的,有的色彩会随着时间渐渐褪变,而泥土的本色却是恒久的。

后期作品的造型风格更加简洁概括,线条呈现了刚劲、平直的粗放,给人以小胜大的感觉。

她创作的速度很慢,一般一件作品要花费两个星期左右才能完成。进入创作状态后,日思、梦想地面对泥巴,直到心中的形和泥合一时,才算完成。

张老师由于身体纤弱而较少与外界接触,她的创作题材多取自中外文学名著和中国传统文化。那些原有的形象一旦到了她的眼中,经过取舍和新的构思,立马显现出她自己的风格了。她具有强烈的对美的感应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她只是偶然成为一个艺术家,她对艺术的感情完全是非功利的,每件作品都是她心灵最真挚的表达。

曾经有一位英国人非常喜欢《简爱》这件作品,他觉得这个本属于他们国家的文学人物,竟让一位中国的女艺术家表现得那么到位。他愿出高价来买,老师就是舍不得卖。尽管她病后一直没有退休金,没有医疗补助,生活比较拮据,但也不愿轻易卖掉自己的作品,因为每件作品都像是她的孩子。这里我看到了老师对自己作品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正是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品德。

张老师的泥塑艺术创作道路十分艰辛,愿更多的人关注她、帮助她,使她能为雕塑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农奴——依佐拉(巴西)

张润滋的作品风格在她近晚年时期又有所变化,表现的题材内容涉及面更广,她对泥土的本质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探求。因此,在她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那段时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系列的表现敦煌壁画中的佛和古代器皿、原始岩画上的人,还有许多现代服装表演中模特儿的形象,以及世界著名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她不断在做的少数民族形象。其造型风格更加简洁、概括,线条呈现了刚劲、平直的粗放和以小胜大的感觉,不禁使人联想到,若把它们放大或用石材、木材来表现都不失为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她又大胆舍弃了原有的表现方式,只以轻描淡写稍加点缀或干脆就各种泥的本色去施展她的创作理想。不消说,在她神奇或魔术般的创作生涯里,泥土的芳香、泥土的美丽连同她自己的梦想已融在了一起。而在中国当代彩塑史上,张润滋的作品将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泥塑艺术家——张润滋作品:

泥塑艺术家张润滋作品

泥塑艺术家张润滋作品

泥塑艺术家张润滋作品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